在談到通俗文學與純文學的關係時,與會者對二者進行了概念上的辨析。有的代表指出,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純文學與俗文學的關係,是一個麵對當下社會,極具現實性的問題。由於社會的政治經濟結構、文化環境、大眾心理、傳播媒介等的變化、影響,消費社會的發展,大眾文化通俗文學的崛起、膨脹,精英意識淡化、純文學寫作與研究產生了與讀者疏離與脫節,走向邊緣化和萎縮,傳統的文學價值被現實所消解、顛覆。麵對這些問題,對文學來說,首先要調整自身的視角和立場,以自己的作品介入到讀者活動之中。其次要更新文學觀念,給當代通俗文學重新定位。要從人文精神層麵上給通俗文學以導向,倡導純文學與通俗文學互補互動互促,共進共榮。再次,要研究觀眾和讀者的價值心理,即文學批評在這方麵應該“在場”。在當前形勢下,文學既應是介入社會,又應當守護靈魂,這樣才能代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
在談到主旋律與大眾化的問題時,有人指出,文藝的主旋律與大眾化之間的關係是極其辯證的。主旋律不是政策觀念的簡單圖解,不是政治生活的隨意附庸,更不是領導個人興之所至的指點;主旋律應該體現和反映人民群眾的利益和希望,應符合曆史發展的根本趨勢;其次,還要理解大眾化的本質要求:它並非曲意迎合部分人的欣賞口味,也不是形式上簡單地塗抹一些群眾喜愛的通俗因素,大眾化應該是為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服務,從內容到形式上為他們所喜聞樂見,同時具有鼓舞人、振奮人、感染人的力量。
與會代表一致認為,這次會議為全國文學界學習落實“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開了個好頭,並希望能推廣開來,蔚成風氣。(原載《文藝報》2001年6月26日。)
在曆史的發展中沉澱
在現實的衝撞下重寫
——“中國現代文學傳統”國際學術研討會召開
由南京大學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國現代文學傳統”國際研討會於7月11日至13日在南京召開。來自美國、法國、日本、韓國、新加坡、中國台灣和香港以及中國大陸內地的近百名專家與會,就中國現代文學傳統的內涵、中國現代文學傳統形成的曆史、中國現代文學傳統與世界文學、中國現代文學傳統與古代文學、中國現代文學傳統與中國近代文學文化思潮及中國現代文學的變異與發展等論題展開了廣泛熱烈的討論。
正如董健所說,確認一種傳統也就意味著對曆史的認識與評價,對曆史事件和經驗教訓進行理性的篩選。提出傳統問題,就為我們深入研討中國現代文學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言說機會,同時也為不同學術觀點論爭的展開留有廣闊的空間。人們對現代文學傳統不同層麵上的不同意見的爭論,必然會大大地加深我們對中國現代文學的認識。這一看法代表了多數與會者的看法,大家認為,在新世紀之初舉辦這樣的研討會,對中國現代文學傳統進行全麵反思,深入探討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的發展,有助於促進這一學科的整體水平上一個新台階。
朱壽桐認為,“中國現代文學”仍然是一個有爭議的學科名稱,在一些學術著作中有時被叫做“中國新文學”,在正式的國標目錄中往往被尷尬地稱為“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國現代文學之所以至今尚未理直氣壯地發展成為一門具有嚴格學術規範性的學科,除了它曆史沉澱的相對短促外,有關中國現代文學傳統研究及其自覺的缺乏是一個重要原因。翻開眾多的中國現代文學史專著,乃見人們熱衷於考察的原是這段文學史的“性質”、“根本性特征”等批評意義上的現象,幾乎全都忽略了文學史研究應該加以總結和尋證的構成這段文學曆史進程的內在傳統的問題。因而,中國現代文學研究長期以來顯現的便多是文學評論的基本氣象,而較少文學史研究的學術風采。匡正這種學術失範的路子自然很多,建立中國現代文學傳統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框架應是其中行之有效的一條路數。
黃曼君認為,中國現代文學無疑有著與中國古典文學不同的嶄新麵貌,這首先是由於其中包含著完全不同的文學、審美和思想因素。但這些因素本身並不就是傳統。它們經過了不斷地整合過程,才逐步形成了現代文學的傳統。而且這個過程並沒有結束,它將一直向當代、向未來延伸,從而顯現出傳統在不斷整合中的變異、同一和延續。這個過程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即中國現代文學傳統的現代轉型、現代構型和現代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