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會代表指出,“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江澤民總書記經過長期思考提出來的,是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關於黨的學說的創造性發展。這再一次說明,理論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的。在新的曆史條件下,探討“三個代表”與文學創作、文學批評的關係,是一個嶄新的課題。怎樣把握社會發展的前進方向,這一方向對文學提出了什麼樣的時代要求,文學批評的標準又如何來構建,這些都是我們需要進行思考與探討的,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將有建設性意義。這個研討會是對建黨80周年最好的紀念。有的代表提出,我們要用文學作品來推動先進生產力的發展,首先必須重視“寫什麼”和“如何寫”這個老問題,在這個問題上反映了兩種不同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文學觀。任何偉大的作家及其作品都會切人他所處的時代,或直接或間接或曲折地表現一定時代人們的生存狀況和社會風貌。改革開放的中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為宗旨的文學,必須反映改革開放這一中國社會生活的主潮。許多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作家,都抓住了時代的主旋律,深刻表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豐富而複雜的矛盾。既塑造了推動時代前進、促進生產力發展的社會主義新人,也鞭撻阻礙社會發展的醜類。比如廣東作家在反映改革開放的社會生活方麵就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寫出了反映經濟特區的神奇發展、珠江三角洲農村城市化的巨變、國企改革的進展與步履維艱、城市商戰風起雲湧,以及香港、澳門回歸祖國等與時代緊密聯係的文學作品。在推動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表現現代工業文明與其必然要代替農業文明方麵做了一定的貢獻。隨著曆史的推移,當後代的人們要了解中國20世紀最後20年從計劃經濟轉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翻天覆地變化,這些作品也許會起著“曆史書記官”的作用,顯示其長久的藝術價值。有的與會代表認為,黨領導下的文藝創作作為社會主義文化的一部分,也應符合代表先進文化方向的要求,先進文化的標誌就是能夠順應曆史潮流,反映時代精神,代表人類文化的未來的方向。並且,文藝創作要落實“三個代表”,就要努力貼近人民群眾,真實反映人民群眾的心聲願望,道人民所想,抒人民所願。作家要摒棄貴族寫作習氣,將自己融入到人民群眾之中去,做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的朋友,盡最大努力創造出為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高質量高品位的精神產品。還有的代表則從曆史的回顧與發展中得出中國共產黨人始終代表先進生產力發展的要求的結論,並且從馬克思恩格斯對小說家的評價以及知識經濟正悄然崛起的現實中,得出我們的時代正賦予小說家以曆史的機遇,給予了文學巨大的表現空間的結論。提出了小說家應如何深入生活無愧於時代重托的問題。代表們認為,21世紀是如何從落後的工業經濟向新型的先進的知識經濟轉型的世紀,這一先進的代表社會發展方向的新型經濟在目前還是很小的一個規模,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們必須充滿熱情地謳歌這一新興經濟。代表們認為,“三個代表”是一個開放的思想理論體係,它最大的特征表現在其先進性、包容性,這一開放的思想理論體係為我們作家藝術家的創作提供了一個非常寬闊的視野,展示了一個新舞台。文藝家有必要對其進行認真學習、深刻領會。
在會議發言中,與會者從多方麵分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文學創作的內在聯係,深深體會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對文學創作所具有的重大而深遠的指導意義。圍繞這一中心議題,與會者還聯係當前國際和國內的社會現實與文學實踐,展開討論了經濟全球化與當前文學創作的關係、文學的現代性問題、純文學與通俗文學的關係、純文學與網絡文學的關係、主旋律與大眾化等問題。
在談到當前純文學在麵臨影視、聽覺藝術的衝擊時,有的代表認為,隨著電子時代的到來,後文學時代的到來不可避免,而電子生產力正是新的生產力的代表,廣大作家藝術家要麵對這一新的生產力的發展,做出自己麵對時代的回答。有的代表指出,經濟全球化給文學帶來的挑戰和衝擊很值得討論。首先,經濟全球化正全麵改寫著我們的生活;其次,我們各個民族地區、各個國家麵對經濟全球化還有一個如何回應的問題;第三,怎樣麵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感官消費文化的衝擊也很重要。經濟全球化給文學帶來的變化是顯而易見的,新的生活現象、新的人物正層出不窮,麵對這一變化,沒有人文精神的高揚,沒有獨立品格的文學思考,是不行的,同時經濟全球化在技術上會給我們帶來什麼,這些都值得我們深入思考。還有的代表指出,全球化與本土化之爭,實際是一個世紀來中國人的中西之爭,在文化層麵上則是中西的文化之爭,我們在麵對西方時,在文化層麵上實際有兩個西方,一個是在體製內運作的政治經濟的西方和與體製內運作相適應的價值觀念,一個是對這個價值觀念進行反思的西方,而現代化與反抗現代性實際是兩個西方之爭,我們在麵對這兩個西方時,我們自己的本土的問題是什麼,我們麵對本土必須解決自己的問題。在經濟全球化與文化對話的情形下,我們該做三個層麵的工作:第一,必須學習西方,我們沒有辦法不接受西方的現代科學技術;第二,必須拿出中國的眼光來;第三,我們拿出中國眼光不僅僅是看自己,還必須看世界,用中國文化的眼光整合所有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