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討會上,徐瑞嶽就魯迅是20世紀中國先進文化的不朽遺產、江錫銓就魯迅與七月詩派的關係、朱曉進就魯迅與30年代文學論爭的政治化傾向、楊洪承就新時期的魯迅文化研究、劉祥安就魯迅的《文化偏至論》、湯哲生就魯迅和金庸、陳夢熊對魯迅研究的回顧、徐德明就《阿Q正傳。序》與曆史敘事的對話及文本間性、劉俊的《狂人日記》新論、陳子平的魯迅與20世紀中國文化發展的應對策略、王世家對魯迅的評價的看法、朱壽桐的關於魯迅的苛刻與梁實秋的寬容、宋劍華就魯迅研究中的主觀性問題、閔杭生就對魯迅的誤讀與妄評問題,都做了觀點各異、新鮮生動的發言,從不同方麵反映了魯迅研究的新進展。
北京魯迅博物館館長陳漱瑜在總結發言中指出,魯迅是中國新文學一切開端的開端,是中國新文學的天才創造者、出色的現代白話文的創造者。他不僅奠定了現實主義文學在中國現代文學中的主導地位,同時又是新興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的開拓者。魯迅是立足於現實的,正是他洞察現實的穿透力,使他的作品超越了現實,超越了時空而具有永恒性。魯迅是為現實而創作的,但由於他把創作當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在創作中融進了自己的血和淚,因而他的作品又成為他生命的延續,而不會跟他的肉體同時朽蝕。當前,無論人們如何評價魯迅,魯迅都是一個繞不開、推不倒的存在,是一塊踢起來反而會傷自己筋骨的老石頭。由於魯迅是中國現代先進文化的載體、先進文化的代表、先進文化的標誌,因而他同時產生了世界性的影響,使他不僅屬於中華民族,而且屬於整個人類。學術是有承傳的,魯迅學也有承傳。魯迅的文化傳統不是羅布泊中的樓蘭古城,僅僅記錄著往日的輝煌,而是一條奔騰不息的文化長河,形成了中國文學、中國學術、中國文化的活的傳統。(原載《文藝報》2001年5月15日。)
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導文學創作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文學創作關係研討會在穗舉行
在全國人民迎接建黨80周年的喜慶日子裏,對黨的新一代領導人提出的建黨理論的學習也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借正在全國深入開展學習江澤民總書記“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東風,為了在文學創作領域自覺貫徹黨在新的曆史時期提出的這一重要思想,《文藝報》社與廣東省作家協會在全國文學界率先召開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文學創作關係”的研討會。6月21日,來自北京、天津、湖北、江蘇、廣東的學者、作家、文學評論家60餘人,齊集新落成的廣東文學藝術中心大廈,深入探討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文學創作的關係,並就這一思想在文學領域的具體實踐,進行了理論上的延伸與拓展研討。會議碰撞出許多精彩的思想火花,對文學界如何學習落實“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有重要的啟發意義。這次會議由中國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本報總編輯金堅範,廣東省作協主席陳國凱,廣東省作協黨組書記蔡運桂聯合主持,與會的代表踴躍發言,氣氛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