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訪談及其他(7)(2 / 3)

研討會氣氛熱烈,既有曆史的回顧,又有現實的討論和史料的探討。與會者懷著對祖國的深厚感情開會,有淚有歌。在學術上,不論來自中國內地,還是台灣、日本、美國的學者都懷著平等之心交流切磋,時常爭論迭起,在對論爭達成共識的同時也形成一些不同看法,比如對台灣引入大陸左翼文藝主張中的某些論點的得失、對這場論爭的曆史背景資料的分析等。大陸資深評論家李子雲在總結發言中作了這樣的評價:這是一場接續“五四”文學傳統而進行的戰爭,又是一場維護祖國統一而進行的戰鬥。在這場戰鬥中,兩岸作家在嚴重的白色恐怖下共同冒著生命危險並肩作戰、相互交融、不分彼此,我們很難從他們當年的文章分出誰是本省人、誰是外省人。而在這場論爭中提出的理論主張甚至所用的語言,則和大陸30年代左翼文學主張不僅相通,而且驚人的一致。這些資料都非常有說服力地又一次證明,大陸和台灣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正如當年那些學者異口同聲所說,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台灣文學是中國文學的一個支脈。

研討會由中國作家協會、江蘇省文化藝術發展基金會、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江蘇省作家協會主辦,江蘇省台港澳海外華文文學研究會、蘇州大學承辦。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文藝報》總編輯金堅範主持了開幕式,中國作協副主席陸文夫、江蘇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秦誌法、江蘇省作協副主席趙本夫等出席了開幕式。(原載《文藝報》2000年8月29日。)

中國文學中國學術中國文化活的傳統

——紀念魯迅誕辰12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徐州召開

2001年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誕辰120周年,也是他逝世65周年。4月26日至27日,中國魯迅研究學會、江蘇省魯迅研究學會、江蘇省現代文學學會、南京師範大學、徐州師範大學聯合召開了“紀念魯迅誕辰120周年學術研討會”,拉開了紀念魯迅誕辰120周年活動的序幕。這也是新世紀魯迅研究界的第一次重大會議,新的研究視點和富於爭議性的論點給會議增添了不少自由熱烈的氣氛。

中國魯迅研究會會長林非指出,對魯迅的研究紀念應該在本世紀得以發揚。魯迅是一個極深刻的人,怎樣學習他的深刻性,是我們整個民族的課題。魯迅從上個世紀初便開始探討怎樣使中國人的人性與個性自由得以發揚,這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他的一生都在關心普通的民眾,這對我們文化人是有啟迪作用的。如果我們民族的每個人的人性得到充分自由的發揚,中華民族在世界上起的作用將是不可限量的。江蘇省魯迅研究會會長包忠文提出,我們當前文化藝術有低俗化的傾向,這些現象與魯迅當年堅持的文化方向可作比較。魯迅研究重視學理化研究是對的,但如果忽視對現實的觀照就沒有了根基。北京大學教授孫玉石也對魯迅研究的當代性問題及21世紀的魯迅研究進行了思考,他指出,魯迅的文學作品是一個極為豐富的文化寶藏,它是千百年來中外最優秀文化傳統融合彙粹的結果,同時也是20世紀中國新文化新文學傳統的開端和淵藪。它本身就構成了一個可供人們不斷認識和閱讀的開放性的傳統。走近魯迅,認識魯迅,研究和詮釋魯迅的作品,將是一個長期的永遠未完成的運動過程。在當今,推進中國社會民主化的進程,加強民族素質和精神改造與建設,這樣一個非常艱難的課題,已經更加嚴峻地進入每一個有良知的知識人充滿憂患的思考。魯迅及其作品的研究中,除了學術自身的發展突破以外,更需要有一種為改造和提高民族素質和民族精神的現實的迫切感。老詩人兼學者吳奔星在提交大會的書麵發言中對當前一些反魯迅的傾向提出批評,指出從這些現象中“看不出一點可以動搖毛澤東對魯迅的‘三個偉大’以及‘民族魂’的經典性評價,隻不過暴露了他們對魯迅生平及其人品和文品的一無所知,徒然傳為當代文壇的幼稚可笑的奇談怪論而已。回想‘文革’時期的神化魯迅和世紀之交的醜化魯迅,很像一對孿生兄弟,生性不同,而令人可笑則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