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騰訊網2013年12月20日的報道,2013年12月18~19日由上海張江集團與滬江網聯合主辦的首屆“互聯網教育創業者大會”在上海舉行。滬江網創始人兼CEO伏彩瑞在大會上分享了“滬江經驗”。
他認為滬江網能夠取得成功的經驗主要有以下4點:
(1)有理想。付彩瑞說:“我覺得我就是一個有理想的人,互聯網教育需要有理想的創業者。”他認為做在線教育要有理想,隻有這樣才能克服前進中的困難,堅持到最後的勝利。
(2)注重資本利用。付彩瑞說:“滬江網2006年創業,2007年就拿到第一筆投資,一百萬美金。那筆錢讓我有勇氣、有能力去實踐,然後慢慢沉澱。”一直以來滬江網都保持開放心態,歡迎各類形式的資本投資。
(3)產品為先,體驗至上。由於在線教育產品形態與傳統教育不同,在線教育要想做出令用戶滿意的好產品,必須深入研究,精心打造。
(4)要有分享和共贏的理念。滬江網一貫的理念就是“讓用戶感覺到自己的存在”,從創業之初就允許用戶貢獻信息,分享信息,與用戶展開互動。同時滬江網還具有開發合作的精神與供應商進行深度合作。
最後付彩瑞說:“互聯網教育,其中互聯網占的成分是51%,教育是49%。做互聯網教育一定要打造口碑。沒有口碑,沒有品牌,互聯網教育就無法實現。”
由以上材料可知,在線教育與傳統教育相比有一定的優勢,但是需要與傳統教育相結合,才能走得更遠。
傳統教育在我國已有千百年的曆史,在其發展過程中克服了自身的很多不足,與在線教育相比有著許多優勢:
首先,傳統教育的最大優勢是利用教師和學生之間麵對麵的情感交流。傳統教育中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含有潛在的情感因素。學生能夠通過教師的言行,感受到其中所包含的情感。教師的一言一行,都蘊含著重要的情感信息,影響著學生的感知。麵對麵的溝通能夠讓學生根據教師麵對自己的表情、動作來了解老師對自己的情感,並以此為交流溝通的依據。我們常說的言傳身教,就是教師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在傳輸知識的同時,為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
其次,傳統教育重視知識的係統性。傳統教育中所使用的教學材料都是根據該學科的特點並聯係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而製定的,具有很強的係統性,並且符合學生的發展特點,這就有利於學生掌握係統的知識。在人才的培養中,這樣的教育顯得非常重要。
再次,教師便於掌握教學全過程。在傳統教育過程中,教師是教學過程的主導者,他們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掌握情況,控製教學的進度,采取合適的教學速度引導學生準確的掌握知識,避免了學生自主學習時可能會發生的一些錯誤,提高了學生學習的效率。
在線教育是現代教育技術下的一種新型教育,它主要依靠學生的自主和獨立。提出“獨立學習”概念的魏德邁在談到構建遠程教育係統的特征時,也明確指出“係統把比較大的學習責任放到學生身上”,在線教育為人的個性化、獨立化發展奠定了基礎。因此,在線教育的發展及其對教育教學改革所起到的推動作用不容輕視。而傳統教育有利於係統知識的傳授,並能充分考慮情感因素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它受到時間和空間的約束。業內人士認為,在線教育是“金礦”,是一種新的創業機會,不過短期之內還無法顛覆傳統教育。北極光創投董事總經理薑晧天曾說:“5—10年內將看不到在線教育對傳統教育有本質性的改變。在線教育可以彌補傳統教育的不足。”基於二者各有優勢和不足,在線教育應該和傳統教育相結合,線上線下融合才能發揮更好的作用。
據外研社社長蔡劍峰介紹,外研社在10年前就成立了北外在線網絡公司。後來,外研社又介入了教育培訓業,外研社一直在尋求互聯網環境下的生存之道。外研社的經驗表明:當前在線教育領域有三大關鍵詞:跨界、融合和轉型,這也是對傳統教育機構當前處境的最好總結。
傳媒行業:如何跨過“夕陽”後的黑暗
互聯網、手機報刊等為代表的新媒體的迅速崛起,給傳統媒體的發展帶來了寒冷的冬天。
據悉,2013年上半年,國內6家報業上市公司中有4家營業收入同比下降,ST17①傳媒降幅更是高達72%,而同比增長的兩家——博瑞傳播與浙報傳媒,則是得益於網絡遊戲業務的帶動。並且2013年全年各報刊的營業額比2012年降低了50%。曆經了14個年頭的新聞晚報,在2013年也關門大吉了。
依托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移動通信技術等新技術的新媒體日益改變著人們原有的工作與生活方式。新媒體的崛起與發展,打破了傳統媒體的介質壁壘,改變了傳統媒介的生態環境、競爭基本格局,傳統媒體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越來越多的傳統媒體企業開始積極發展新媒體,並最終向全媒體轉型。
傳統媒體為了適應新環境,采取了各種各樣的轉型方式,如“報網互動”“地方新聞門戶”“電子版”“手機報”“全媒體記者”“全媒體”等,但是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以上方式都難以承擔轉型的重任。新媒體並不等於傳播介質由原來的紙質印刷品的單一介質轉變為各種各樣、甚至是超出人們預料的介質。它的轉變還體現在技術比重的上升和傳播渠道的變化上。另外,在受眾和信息的關係上也發生了變化——從人和信息的分離轉
①__ST是英文Special_Treatment_縮寫,意即“特別處理”。該政策針對的對象是出現財務狀況或其他異常的狀況。變成了人和信息的有機結合和互動。因此,傳統媒體在積極探索轉型的過程中逐步認識到了,隻有重視用戶價值,才能帶來良好的發展。
在互聯網時代,媒介表現為各種終端,APP如雨後春筍不斷湧現。媒介和內容完全可以分開,人們隻要打開某個APP,就可以瀏覽和獲取信息。媒介成了人們獲取內容之前的首要選擇,而媒介的終端是技術,不僅要跟上新技術的步伐,還有準確預見新技術的發明,在新技術未出現時就要做好準備。
新媒體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例如備受大眾歡迎的微信讓人們可以隨時隨地地分享自己的真實看法和自身新聞,讓寫作變成了“交流”工具。今天的傳媒界已經認識到“內容為王”的道理,他們認為在海量信息中,隻有優質的內容才能吸引讀者,從而帶來大量的流量和影響力。“內容為王”確實是硬道理,但是對讀者來說並不一定是“優質內容”。因為,每個人對內容的需求是不一樣的,隻有準確掌握用戶需求,然後再配上適合的內容,才會得到用戶的喜愛。在新媒體時代,用戶才是真正的“王”,找準用戶需求,匹配合適的內容才是轉型的關鍵。
以目前傳統媒體的轉型實踐來看,傳統媒體向新媒體的轉型之路是漸進式的,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進行:
(1)增加新聞信息接觸人數。據CNNIC18①《第3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18億。傳統媒體要想向新媒體轉型,就要想辦法分得這6億多人口的上網時間。
(2)突破“電子報”模式。自1995年中國貿易報開創報紙上網先河之後,其他傳統媒體爭相效仿。然而多數媒體搶灘互聯網之後,還是停留在電子報階段,根本無法滿足互聯網用戶的使用需求。傳統媒體借助互聯網
①CNNIC是指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技術不僅要改變報紙的麵貌,更需要改變新聞內容的形態。在全媒體盛行的今天,傳統媒體整合所有技術手段服務於新聞,才是轉型的正道。
(3)媒介融合。鳳凰新媒體副總裁陳誌華說:“媒介融合已經成為一種現實狀態。”他認為“媒介融合”就是從硬件、渠道、軟件、服務等方麵實現媒體產業邊界的模糊化,即用最佳的渠道和終端把最好的內容傳送給受眾,實現信息資源的最優化配置。
在人民網副總裁唐維紅看來,近幾年,“媒介融合”已經在悄無聲息地進行著。“現在的一種現象是,報紙越來越厚,說明在無法與網絡媒體比速度的時代,傳統紙媒逐漸向做深度、調查性報道轉向;新聞越來越主動,說明移動終端的普及讓新聞不再是單向的傳播;記者越來越強,說明新媒體時代要求記者成為‘能寫、能拍、能主持、能出鏡’的複合型新聞人才。”
(4)既要重視品牌,又要抓住流量。傳統媒體轉型不是利用上互聯網就完事了,更重要的是之後如何發展。
東方衛視與新浪網的合作是這方麵成功的案例。在合作中東方衛視則利用網絡的互動、參與性等特點,通過網絡展示節目並吸引網民進行互動參與;新浪網對東方衛視的部分節目擁有轉播權。其實網絡就是一種發布渠道,傳統媒體的轉型就是要看其怎樣與網絡有機結合,從而實現“1+1>2”的效果。傳統媒體在轉型中往往陷入既想使用已經具備知名度和美譽度的傳統品牌,又想分割流量的兩難選擇中。而成立自主品牌的網站後,又經營乏策,不能給用戶提供豐富的服務內容。這使得傳統廣電媒體既沒有發揮自身的內容優勢,又沒有有效利用數字化媒體的互動和伴隨優勢。
除了重複傳播傳統媒體的既有內容之外,數字化平台傳遞的信息一定要有區分度,可以是適合數字化媒體傳播的自製節目,也可以和微博、微信、人人網等社交網站或者社交視頻平台合作發布視頻類節目。
(5)重視社區化接觸。由於利用網絡的成本較低,信息傳播範圍廣、速度快,不受時空限製等優勢,人們喜歡通過網絡參與一些話題討論、論壇評論等公共活動,還有自發組織的一些群體,例如QQ群。
(6)信息視覺化。數字化帶給用戶的海量信息,讓用戶目不暇接。媒體的基本職責依然是向用戶傳遞信息。如何讓數字化媒體中的信息看起來和傳統媒體不同?這裏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是,人通過使用互聯網和顯示器尋找的是那些讓自身的感知器官有愉悅體驗的信息。
傳統媒體的轉型就是要把之前報紙上的文字新聞,通過用Flash動畫、圖像、音頻、視頻的形式在網絡上展現出來;在對同樣事件的報道中,網絡上可以隨意添加互動圖表,以方便讀者進行曆時性閱讀。信息視覺化可以通過歸因無數孤零零的數字從而生產出具有關聯性的模型,從而替代冗長枯燥的文字敘述。這一技術應當成為傳統媒體人在新媒體時代的基本生存意識和技能。
(7)占據碎片時間。移動終端接入互聯網,已經是全球無處不在的數字化平台,把新聞、廣告、視頻向移動空間轉移的重要性,理應在這個移動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時代被給予足夠的重視。近年來中國的手機網民數量不斷增加,手機成為人們上網的第一大終端。據介紹,美國的很多媒體網站都有專門的iPhone、iPad應用程序供用戶下載,以隨時隨地閱讀或者收看,並可以進行實時更新。紐約時報推出可以在電腦與移動裝置上閱讀報紙的“時報閱讀器”,讀者可以利用專門軟件,更便利地閱讀《紐約時報》上的新聞。目前,《紐約時報》的網絡閱讀者已經遠遠超過了紙質報紙的訂戶。對媒體網站而言,應當更多地提供適用於各種移動終端的應用程序,以占據用戶的碎片化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