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永明延壽的傳記最早見於《宋高僧傳》。按大師生於唐昭宗天複四年(904),高壽七十二,圓寂於宋開寶八年(975);而《宋高僧傳》作者讚寧生於五代後梁末帝貞明五年(919),逝於宋真宗鹹平四年(1001),兩人絕對同代。讚寧身為太祖敕封國師,無特殊的理由,絕不會對一隱於南方、一心向善的當代僧人任意貶褒,更不用說偽篡史說了,故讚寧所記,當為事實。
《宋高僧傳》中延壽事跡於曆史上的延壽傳記具源頭意義,且全文不長,茲錄於下:
《宋高僧傳》卷二十八興福篇第九之三
釋延壽,姓王,本錢塘人也。兩浙有國,時為吏督納軍須。其性純直口無二言,誦徹法華經聲不輟響,屬翠微參公盛化,壽舍妻孥削發登戒。嚐於台嶺天柱峰九旬習定,有鳥類尺巢棲於衣褶中。乃得韶禪師決擇所見,遷遁於雪竇山。除誨人外,瀑布前坐諷禪默。衣無繒纊,布襦卒歲。食無重味,野蔬斷中。漢南國王錢氏最所欽尚,請壽行方等懺,贖物類放生,泛愛慈柔。或非理相幹,顏貌不動。誦法華計一萬三千許部。多勵信人營造塔像,自無貯畜。雅好詩道,著萬善同歸宗鏡等錄數千萬言,高麗國王覽其錄,遣使遺金線織成袈裟紫水精數珠金藻罐等。以開寶八年乙亥終於住持,春秋七十二,法臘三十七,葬於大慈山,樹亭誌焉。
此傳中要點:
(一) 師承——先從翠微參公出家,後得天台德韶印可。
(二) 修證——誦徹法華,專行六度。
(三) 駐錫——先天台天柱峰,後雪竇寺(在浙江溪口)。
(四) 護法——漢南國王錢氏。
既無抓鬮故事,也無“四料簡”,甚至沒有明文說他在永明開法。很清楚,讚寧此傳,沒有宗派色彩。但有一點令人不解,延壽為德韶門下,係禪宗重鎮,而《宋高僧傳》分習禪、護法、感通、讀誦等十篇,延壽卻被安於“興福”篇中,不知何據?
當時與《宋高僧傳》相呼應的,是道元撰於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的《景德傳燈錄》,此乃“禪宗本”延壽傳之源頭,故亦錄全文如下:
杭州慧日永明延壽智覺禪師,餘杭王氏子。總角之歲,歸心佛乘。既冠不茹葷,日唯一食。持法華經,七行俱下。才六旬,悉能誦之,感群羊跪聽。年二十八,為華亭鎮將,屬翠岩參禪師遷止龍冊寺,大闡玄化。時吳越文穆王知師慕道,乃從其誌,遂禮翠岩為師,執勞供眾,都忘身宰。衣不繒纊,食無重味。野蔬布襦,以遣朝夕。尋往天台山天柱峰,九旬習定,有鳥類斥,巢一衣褶中。暨謁韶國師,一見而深器之,密授玄旨。仍謂師曰:“汝與元師有緣,他日大興佛事。”初住雪竇,上堂:“雪竇這裏,迅瀑千尋,不停纖粟。奇岩萬仞,無立足處。汝等諸人,向甚麼處進步?”僧問:“雪竇一徑,如何履踐?”師曰:“步步寒華結,言言徹底冰。”師有偈曰:“孤猿叫落中岩月,野客吟殘半夜燈。此境此時誰得意?白雲深處坐禪僧。”忠懿王請開山靈隱新寺,明年遷永明大道場,眾盈二千。僧問:“如何是永明妙旨?”師曰:“更添香箸。”曰:“謝師指示。”師曰:“且喜沒交涉。”僧禮拜,師曰:“聽取一偈: 欲識永明旨,門前一湖水。日照光明生,風來波浪起。”問:“學人久在永明,為甚麼不會永明家風?”師曰:“不會處會取。”曰:“不會處如何會?”師曰:“牛胎生象子,碧海起紅塵。”問:“成佛成祖,亦出不得。六道輪回,亦出不得。未審出甚麼處不得?”師曰:“出汝問處不得。”問:“教中道,一切諸佛及諸佛法,皆從此經出,如何是此經?”師曰:“長時轉不停,非義亦非聲。”曰:“如何受持?”師曰:“若欲受持者,應須著眼聽。”問:“如何是大圓鏡?”師曰:“破砂盆。”師居永明十五載,度弟子一千七百人。開寶七年入天台山度戒約萬餘人。常與七眾授菩薩戒,施夜鬼神食,朝放諸生類,不可稱算。六時散華行道,餘力念法華經,計萬三千部。著宗鏡錄一百卷,詩偈賦詠凡千萬言,播於海外。高麗國王覽師言教,遣使齎書,敘弟子之禮。奉化雪竇寺
奉金線織成袈裟、紫水精珠、金澡罐等。彼國僧三十六人,皆承印記,前後歸本國,各化一方。開寶八年十二月示疾。越二日焚香告眾,跏趺而寂。塔於大慈山。
與《宋高僧傳》相比,基本構架應是相同,最大的不同有二: 一是大師行跡交待詳於《宋高僧傳》。先龍冊寺,後到天台天柱峰,再雪竇寺,接著為忠懿王請至靈隱寺,最後是永明大道場。第二是多了許多禪家機鋒。道元與延壽、讚寧也算是同代人,他撰《景德傳燈錄》時,離延壽涅槃方三十年,而讚寧圓寂更是僅四年前事,去古未遠,難以想象能肆意亂說,故《傳燈錄》與《宋高僧傳》所記基本相同,多了禪語禪偈,乃是《燈錄》本色。鑒於上述理由,《燈錄》所載,寧信其真。值得注意的是: 《燈錄》中也沒有抓鬮故事和“四料簡”。
自此以後,北宋時約百年之久,禪宗中人,那時當然沒有必要篡改延壽故事。而淨土中人,還都很規矩,沒敢對延壽大師任意著裝。舉其著者,如四明知禮(著有《觀經疏妙宗鈔》、《觀經融心解》等),慈雲尊者遵式(著有《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等),元照(1048—1116)(著有《觀無量壽經疏》、《芝園集》等),居士楊傑(官居禮部員外郎、兩浙提點刑獄,曾為《天台十疑論》、《直指淨土決疑集》、《萬善同歸集》等作序)等人宣揚淨土,不遺餘力,但他們的著作中,沒有一處提及過永明延壽抓鬮故事和“四料簡”——我想事實應是: 當時這一切尚未造出。
此情勢一直維持到飛山戒珠於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撰淨土《往生傳》(此是迄今所見最早的往生傳記)時,尚未改變。戒珠之《往生傳》宗派色彩濃重,沒有收一個禪師入傳,當然談不上攀附延壽了。這也從一個側麵證明了,當時淨土宗人尚未“盯上”延壽。
然而,到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王古撰《新修往生傳》時,情況丕變。《新修往生傳》中收入了唯一的一個禪宗中人,即是永明延壽,但其“味道”,已經全然是淨土的了。此本為“淨土本”之源頭,照例也應全錄,但文字過長,且轉述亦能講清問題,故分析如下:
仔細研究,此“淨土本”之永明傳記,與其說是《宋高僧傳》的增益,不如說是“禪宗本”的翻版。“禪宗本”是以《宋高僧傳》為背景,禪家機鋒則是主題;《新修往生傳》則是在同樣的背景中安放了淨土行的主題——
(一) 禪觀中得觀音甘露灌口故事——“遂獲觀音辨才,下筆成文,盈卷乃已,誌求西方淨土”。最後六個字雖然有“硬裝”之嫌,但卻是傳神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