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卷上第十三問(按,原文問答並無編號,序數是筆者所加)——
問: 經雲: 觀身實相,觀佛亦然,一念不生,天真朗然。何得唱他佛號,廣誦餘經?……
答: ……且如課念尊號,教有明文,唱一聲而罪滅塵沙,具十念而形棲淨土。既契之後,心佛雙亡;雙亡定也,雙照慧也;定慧既均,亦何心而不佛,何佛而不心。心佛既然,則萬境萬緣,無非三昧也,注複患之,於起心動念高聲稱佛哉!
(二) 卷上第二十七問——
問: 唯心淨土,周遍十方,何得托質蓮台寄形安養,而興取舍之念,豈達無生之門?欣厭情生,何成平等?
答: ……又平等之門,無生之旨,雖即仰教生信,並乃力量未充,觀淺心浮,境強習重,須生佛國以仗勝緣,忍力易成速行菩薩道……
(三) 卷上第二十九問——
問: 一生習惡積累因深,如何臨終十念頓遣?
答: ……是垂死時心,決定勇健故……真金一兩,勝百兩之疊華;爝火微光,熱萬仞之草。
(四) 卷上第三十問——
問: 心外無法,佛不去來,何有見佛及來迎之事?
答: 唯心念佛,以唯心觀,遍該萬法,既了境唯心,了心即佛,故隨所念無非佛也……心佛兩亡,而不無妄相,則不壞心佛。空有無閡,即無去來,不妨普見。見即無見,常默中道,是以佛實不來,心亦不去,感應道交……
(五) 卷上第三十一問——
問: 龐居士雲: 事上說佛國,此去十萬裏,大海渺無邊,動即黑風起,往者雖千萬,達者無一二,忽遇本來人,不在因緣裏。如何會通而證往生?
答: 若提宗考本,尚不說有佛有土,豈言達之不達乎?……若約事論故非一等,九品往生上下俱達……今古俱載,凡聖俱生,行相昭然,明證目驗……
若單獨引此五條,確能給人強烈印象——永明延壽之鼓吹禪淨合一,不遺餘力!(明清以還,這樣做的人一而再、再而三。)但若綜觀延壽思想全體,就會持不同見解——此不過是延壽所鼓吹的“萬善同歸”之一部分而已!
在《萬善同歸集》之一百零九問中,除了從理行、權實、真俗、性相、體用、空有、正助、同異、修性、因果等十法門入手,立圓修真義之外,具體的萬善眾行,絕非隻提淨土一門。不必長篇引文,隻要羅列名目,即能窺得全豹。
卷上第十五,問何必唱誦。
卷上第十七,問何必禮拜。
卷上第二十三,問何必持戒。
卷上第二十四,問何必懺悔。
卷上第二十五,問何必滅罪。
卷中第一,問何必燃指燒身。
卷中第二,問何必舍身投岩。
卷中第三,問何必布施。
卷中第十三,問何必坐禪。
卷中第十五,問何必讀經。
卷中第十六,問何必求善知識。
卷中第十七,問何必說法。
卷中第二十三,問何必度眾生。
卷中第二十五,問何必發心。
卷中第二十六,問何必供佛。
卷下第十六,問儒道釋三教高下。
卷下第三十三,問在家菩薩如何修行。
由此可見,延壽之立論,禪是單獨的一極,教是另一極,淨土僅是“教”中的一分子;且即使是教,與禪的地位也不是完全平等的,請看延壽自己的說明:
夫萬善是菩薩入聖之資糧,眾行乃諸佛助道之階漸,若有目而無足,豈到清涼之池?
禪是“目”,教是“足”,而淨土更是眾多之萬善中的一“足”。故說延壽倡禪淨合一,實在是失之於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