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永明延壽——一心為宗,萬善同歸(1 / 2)

說禪淨合一,永明延壽曆來是最重要的一位,然而也是最被曲解的一位。永明延壽

延壽為六祖慧能傳下第十一代: 慧能二傳至石頭希遷開石頭宗;又四傳雪峰義存,下衍雲門、法眼二宗;法眼宗創宗者清涼文益(885—958)係義存三傳弟子,永明延壽即其再傳。

從來說永明延壽,都載以“禪淨雙修”之桂冠。傳延壽三十歲時上天台山天柱峰參法眼宗大師天台德韶,即得契悟。後因夢感,於國清寺智者禪院作二鬮,一曰“一生禪定”,一曰“誦經萬善莊嚴淨土”,拈七次皆得後者,於是專修淨業。吳越忠懿王因之而為其造西方香嚴寺。動人的故事,加上那赫赫有名的“四料簡”,於是乎,禪淨雙修成了延壽《宗鏡錄》、《萬善同歸集》、《唯心訣》的唯一主旨,而倡“唯心淨土”則成了延壽一生最大的功績。

謬矣!誤矣!這頂桂冠,對永明而言,給得太窄,給得太早!

延壽之《宗鏡錄》,洋洋一百卷,但其主旨,其“自序”中說得清清楚楚:“舉一心為宗,照萬法如鏡”。吳越王錢鏐之序,更稱該書為《心鏡錄》:“心鏡錄者,智覺禪師所撰也。”《萬善同歸集》中,亦明文拈出:“問: 所修萬善,以何為根本乎?答: 以心為本。”

所以,首先,延壽的立論,絕對是站在禪宗的立場上,認禪宗為不二法門,以禪宗之“心”去融會全體佛法。

請看彼於《宗鏡錄》開卷第一句話:“祖標禪理,傳默契之正宗;佛演教門,立詮下之大旨。則前賢所稟,後學有歸,是以先立宗章。”檢看全文,凡與此宗章有關之文字,都是“出語成雙”——一關宗門,一照教門,禪宗所本,絕對是佛法之真諦!這種自信,在其自序中一而再,再而三:

因指見月,得兔忘罤;抱一冥宗,捨詮檢理;了萬物由我,明妙覺在身。可謂搜抉玄根,磨礱理窟;剔禪宗之骨髓,標教網之紀綱。餘惑微瑕,應手圓淨,玄宗妙旨,舉意全彰。

曹溪一味之旨,諸祖同傳;鵠林不二之宗,群經共述。

後北宋楊傑於元祐六年(1091)為《宗鏡錄》作重版序說:“以佛為鑒……知戒定慧為諸善之宗……以眾生為鑒……則知貪嗔癡為諸惡之宗……返鑒其心,則知靈明湛寂,廣大融通,無為無德,無修無證,無塵可染,無垢可磨,為一切諸法之宗矣。”可謂知音。

但是,第二,延壽並不認為時下流行的禪宗各派都是得到了“曹溪一味之旨”,如圭峰宗密一樣,他對當時宗門之內“罔識正宗,多執是非,紛然諍競,皆不了祖佛密意”的情況心憂如焚。如果說宗密的功績在於重立經典的權威,那麼延壽則是沿著宗密的足跡再向前跨了一大步——他要求去行!所以,不是狹窄的“禪淨合一”,而是更大範圍的“教禪合一”;不是單一地提倡“唯心淨土”,而是更廣泛地號召“萬善同歸”。這才是延壽著作的主題和核心!也是延壽一生的功績所在!

如前節所述,宗密的時候,禪宗分枝已有百家之多。百年之後,到延壽之時,禪宗勃興,門派之多,更是數不勝數,《萬善同歸集》中“略標”邪見,就有一百二十種之多。邪在何處?歸根結底,毛病還是出在同一根子上——絕對的內省自證,沒有一個統一的、外在的真理標準。被稱為“禪徒”的那幫人,假冒悟境的不肖之徒不說,餘下的也是非僵即狂。所以延壽的藥方: 真正的“禪宗之骨髓”,也就是“教網之紀綱”,傳諸佛祖,載於經典,見於僧行。欲得般若者,修行六度為唯一正道;已達化境者,修行六度更是唯一的證明和必然的體現。因此,萬善即禪,禪即萬善。所以“萬善同歸”,而非“禪歸於淨”。

《萬善同歸集》三卷,延壽設一百零九問答,以理事合一為理論武器,竭力提倡教禪合一、回歸傳統,以期造就篤履踐行、信解可證的新禪風。延壽此旨,涵蓋全局,氣魄恢宏,堪稱繼往開來。

誠然,延壽對淨土宗之念佛法門,全力擁戴。《萬善同歸集》中凡五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