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念佛往生(2 / 3)

夫佛者,三界大師,四生慈父。歸信者,滅罪恒沙;稱念者,得福無量。凡欲念佛,要起信心;若當無信,空無所獲。

現存殘卷的《略諸經論念佛法門往生淨土集》中,慧日也是開宗明義,即說:“今為此等無信道俗成立淨土教,令念佛信而回向。”對於廣大百姓而言,“信”遠比“定”、“慧”、“禪”、“悟”等要切實易行,故淨土宗之普及也非他宗所能比擬。

三、 唯一正道

有信有證,淨土宗也就不讓他宗專美於前,“唯我獨尊”的信念也出現於書上言下。慧日《往生淨土集》雲:

然菩提道八萬四千,其中要妙省功易成,速得見佛,速出生死,速得禪定,速得解脫,速得神通,速得聖果,速得自在!速遍十方,供養諸佛,現大神變,遍十方界,隨形六道,救攝眾生,有進無退,萬行速圓,速佛成者,唯有淨土一門。

金台來迎

此主張以淨土念佛為正宗之意,明確道出。

大行一係則走得更遠,禪宗斥“教內”諸宗全是他力成佛,唯有他們是真正的自力成佛;而《念佛鏡》則指一切他宗為自力成佛之難行道,唯淨土一門為他力成佛之易行道。

問雲:“諸論法門,其數無量,何法自力?何法他力?”

答雲:“如來雖說八萬四千法門,唯有念佛一門是為他力,餘門修道,總為自力。”

問曰:“準阿彌陀經中,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未知何者是少善根?何者是多善根?”

答曰:“如來八萬四千法門,若望念佛法門,自餘雜善,總是少善根,唯有念佛一門,是多善根多福德。”

短短兩番問答,卻把淨土宗乃成佛之唯一正道之理,發揮到極致。

四、 主動出擊

淨土宗發展至中晚唐,一方麵是腳跟已穩,另一方麵畢竟還是小宗,有點力量,但還不夠強大,此時最富進取心。於是乎,對他宗別派的批評也就尖銳起來。除了“宿敵”三階教,昔日的“室友”彌勒淨土也要劃清界限,“遠親”禪宗發達了卻翻臉不認人(四祖道信即有“更不須向西方”之說,更不用說慧能在《壇經》中的“惡劣”反問了),當然也要爭個高低。綜上因緣,批評、爭辯成為當時淨土一大特色,在當時的淨土著作中,此類文字占了極大的比重。對三階教和彌勒淨土的批評,這兒不再重複。唯對禪宗之批評,深具時代特色,故略作引申。

慧日之《略諸經論念佛法門往生淨土集》,原本三卷,初卷敘禪徒之異見,以教及理遮遣其非。第二卷廣引聖教成立淨土念佛之正宗。第三卷會釋諸教古今之疑滯,校量諸行出離之遲疾。所謂先摧邪難,後顯正宗。然近代發現唯有上卷一卷,為大藏所收,故讀者所見,全是對禪徒異見之討伐。

慧日之抨擊禪徒,集中在一個“空”字,開卷便點出“看淨”(此乃東山門下北宗家法),批評其“空”:

(禪徒“看”)一切諸法,猶如龜毛,亦如兔角……無善可修,無惡可斷,心所取相,及以佛經,盡當遠離。但令內心住於空中,知世虛妄,萬法都無,雖是凡夫,能如是解,此即是佛,已證禪定,已斷生死,不受後有……。即此禪定是無為法,是可修法,是速疾法,是出離因,除此之外,諸餘行門,悉皆虛妄。即如念佛誦經,求生淨土,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乃至智慧,寫經造像,建立塔廟,恭敬禮拜,孝養父母,奉事師長等;是生死因非解脫因。

有一類男女道俗,於彼淨土,都不信有,但令心淨,此間即是,何處別有淨土,奇哉罪業。

慧日批評禪徒一切皆空,最後連佛法最基本的布施持戒、造寺寫經也“空”掉了。但是否真能一切皆空呢?

口雖說空,行在有中;以法訓人,即言萬事皆空,及至自身,一切皆有。

這種修行,能有結果?慧日說,所謂“證”,須有通(有漏五通,無漏六通)。但是“自禪門東流,未曾聞有證五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