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立教,主題為來生、西方,皆屬無法實證之內容。故早期淨土之發達,主要依靠演繹經典,如淨土分類、九品往生等等,頗有“紙上談兵”之嫌。一旦其成為宗派,大量的信徒和宗門樹立的信念,對實踐的要求則日益迫切。故淨土成熟的標誌,首先表現為法師們對經典所說的直接踐履和“證明”。
有唐一代,中國佛教諸宗各各雄踞一方,頗有逐鹿中原之勢。相比而言,淨土宗雖以通俗簡捷勝,但其弱勢心理始終存在,故其在實踐證明、鼓吹自宗之餘,必然要批評他宗——尤其是對當時影響漸大的禪宗的批評。由當年不斷地辯護自身,到而今主動出擊,批評他宗,乃是淨土成宗之後的最大變化。
一、 修證靈驗
這一代的代表人物,有慧日、承遠、法照、飛錫、大行、道鏡等人。其活動年代,涵蓋自公元8世紀初(唐中宗神龍年間)至公元9世紀末唐滅止。他們共同的特點,首先在於篤履踐行,以自身的修證體驗,向人們宣傳淨土的殊勝。而且往往是因他們的靈驗和德望,驚動天聽,召入禁中,賜號封賞。
如慈湣三藏慧日,幼時見義淨由印度返國,心竊羨仰,期望自己亦能赴印。嗣聖十九年(702)遂決意首途,由海路乘船,經昆侖、佛誓、師子洲等,三年始達印度國境。巡拜聖跡,尋求梵本,訪善知識,凡十三年。然後欲以陸路歸國,跋涉雪嶺胡鄉之間;具嚐辛酸,深厭閻浮,不知如何離苦得樂?焦慮不知依何方法速得見佛?遍訪學者皆勸往生淨土。隨後至迦畢試國,極樂世界
查王域之東北一大山上,斷食祈請觀音,忽蒙指示往生西方,同時亦覺身體強健,乃取路嶺東。開元七年(719)抵達長安。玄宗賜號慈湣三藏。
然承遠、法照師徒,則純靠定中前往極樂,蒙諸菩薩傳授而開法門。史傳承遠轉修淨土,天寶元年(742)於衡山之西南,建立精舍,號彌陀台,他安置經像,粗食弊衣,清音修道,於是發得三昧,常感聖境現前。當時法照在廬山,一日入定,往極樂世界,見惡衣僧侍於佛側,問是何人?佛說是南嶽承遠。乃直往衡山麵謁承遠,悲喜流涕而受其教!遠近道俗亦聞其風,於是大建堂宇,又造經藏,賜彌陀寺之額。
念佛修行
而後大行、道鏡師徒,更靠淨土行驗,名滿天下。據《瑞應刪傳》及《宋高僧傳》等雲: 大行是齊州(山東曆城)人;曾入泰山,以草為衣,采木為食,專修法華普賢懺法,三年後感普賢真身之顯現。後來深感身之無常,慮來世之受生而入經藏,一心念願,隨手取經,得《阿彌陀經》,乃日夜讀誦,至三七日半夜,發得三昧,忽見琉璃大地。又見阿彌陀佛及無數化佛。其後廣以念佛勸化道俗,時帝王聞其德望,召入禁中,發問法要,敕賜常精進菩薩,封為開國公。
又據戒珠《往生傳》,日光寺道鏡,暮茅為庵,取花暖身,專修念佛三昧,更想畫阿彌陀佛像十萬億,深慮一生之中不得滿願,乃造板畫,晝夜不休燒香印刷之。印有一萬億張時,香煙中見如幻化佛,至五萬億張時,粗見佛之色相,六萬億張以後,身相頗明,八萬億張以後,化佛微笑語言,達十萬億張時,化佛告曰: 汝往生之業已成就,不久當生我國。
緣此種種,信眾日增,淨土之教日盛!
二、 信、憶、稱、敬
淨土法門,迥異於其他宗派之處,即在於他宗宗旨,或在於定,或在於慧;或在於修,或在於證;而淨土純在一個“信”字。作為易行法門,隻要你信,哪怕臨終一念,也能往生。故大行之“信、憶、稱、敬”四字訣,不脛而走,成為淨土宗之口號。據清涼澄觀《華嚴經隨疏演義鈔》記載,大行宗崇念佛,有四字教詔,所謂“信、憶”二字不離心,“稱、敬”二字不離身口——往生淨土要須有信,信千即千生,信萬即萬生。信佛之名字不離心口,諸佛即救,諸佛即護。心常憶佛,口常稱名,身常敬佛,始名深信。
其門人道鏡著《念佛鏡》,一反前人著作之傳統,不是從淨土分類開始論說(這是魏晉以來幾乎所有淨土著作的通例),而是以“勸進念佛門”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