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禪宗坐穩了佛門各宗的第一把交椅之後,當禪宗很聰明地用“教外別傳”四個字把其他所有的宗派都貶下去之後,宗門之內的派係之爭就成為禪門的主流。一花五葉,各領風騷——慧能傳下的曹溪禪,重心必然地轉移到悟境的鑒別之上;從而各派的分界,也落實到修行方式之上,接引規範成為宗門的頭等大事。
二、 淨土宗的成熟——由五濁以登九品
與禪宗相比,淨土宗的成熟完形就不那麼典型,故其成為宗派的標誌即有所不同。與當時佛門主流的禪、天台、華嚴、法相等宗相比,淨土宗沒有嚴密的僧團,沒有名聞遐邇的宗廟,尤其是沒有名滿天下的領袖。
既然如此,淨土宗的成熟表現何在?
淨土宗有自己的優勢!因為淨土立宗的根基,乃是生與死、此岸與彼岸、人間與天國等人類最深刻的終極關懷。而它的回答,卻又是如此之簡捷、通俗。隨著淨土宗教理的完全,上述問題成了淨土的“專利”——任何團體、任何個人,哪怕你不是佛教徒,隻要你思考過“死亡以後”的問題,你就往往要與淨土觀念打交道。曆史的事實,無數高人雅士、平民百姓,他們各各具有完全不同的信仰係統,有的甚至隸屬於特殊的信仰團體,但在他們內心深處,不約而同地保留了一個角落,裏麵藏著——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是淨土宗的涵蓋麵超過諸宗的原因所在。正因如此,宋代誌磐編《佛祖統記》,設“立教誌”,諸宗僅共一卷: 而淨土則特立三卷:
人理教行,具足成就,由五濁以登九品者,唯念佛三昧之道為能爾。末代機宜,始自廬阜,作“淨土立教誌”三卷。
對生活在“五濁惡世”的每一個眾生來說,“生死事大”實是頭等重大之事,所以,淨土宗的成熟,主要就表現在廣泛的傳播方麵。
首先,繼承淨土宗一貫的傳統,大量的章疏經注問世流傳。除前麵已提到過的道綽、迦才、善導、懷感等人的著作外;他宗之人,如華嚴之智儼(602—668),法相之玄奘、窺基師徒,律宗之道宣法師,都有有關淨土的疏論;遠在朝鮮半島的新羅國之元曉(617—?)、圓測(613—696)、義寂、憬興,雖然或受業於智儼(元曉),或師事於窺基(圓測),但都“遊心安樂道”(此為元曉所著書名),他們的著作,各人都有數部之多。以上所述,還是現在尚存者,至於已佚失者,則是更多。如前文所提到的,懷感之《釋淨土群疑論》第三中,羅列對觀經與無量壽經之矛盾處會通者,光“大德”所說,就有十五家之多;然至宋代道忠著《群疑論探要記》,其中六說已經不知出於何人。如果再進一步細細檢索佛家經疏目錄,則有唐一代,關於淨土三經的注疏,當時已佚和(古)有名(今)無書者,比比皆是。綜合上述數點,回頭返顧,當年淨土弘布之狀況,不難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