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喝酒的男人,比較理性
如果以酒識男人的話,那麼男人大抵可以分為四種:第一種男人酒量很大、千杯不醉,這類人通常很善於交際,能夠很輕易地結交到朋友;第二種男人酒量不大,通常一喝酒就會醉,但偏偏還迷戀杯中物,這類人比較感性,做事十分衝動,不計後果;第三種男人不輕易喝酒,除非是因為工作上的應酬,或是朋友相聚不得不喝,這類人做事比較有原則,但也能兼顧每個人的感受;第四種男人不喝酒,並非因為不會喝酒,而是不喜歡喝酒,這類人通常比較理性,遇事不慌不忙,能夠很快冷靜下來,並且時刻充滿解決事情的自信和勇氣。相較之下,第四種男人更加具備做好事情的能力,而成功也更多地青睞此類男人。
郭世偉和李國慶是好友兼同事,兩人雖然交情很深,但是李國慶從來沒有見過郭世偉喝酒,即使是多年不見的老友聚會,或是工作中必要的應酬,郭世偉都是滴酒不沾。每次遇到朋友或是客戶極力勸說,郭世偉都能四兩撥千斤的推脫開,從沒為了誰破例喝過酒。
工作中,因為郭世偉不喝酒,所以陪酒的工作基本都落在了李國慶的身上。李國慶喝酒很有一套,雖然到最後自己常常喝得不醒人事,卻讓客戶覺得十分盡興,然後再由郭世偉出馬,清醒而理性的和對方談合作,不僅在酒桌上就能把合同簽了,還總是能夠為公司爭取到盡可能多的利益。為此,同事們都說他們是最佳搭檔。但是也有同事為李國慶叫屈,說之所以能夠談成合作,都是因為李國慶陪客戶喝酒的功勞,酒喝好了,自然合同就簽了,而郭世偉隻是配角,起不到什麼作用。
一次,上司把一個姓張的大客戶交給郭世偉和李國慶招待。本來約好了晚上請客戶吃飯,但是李國慶臨時有事去不了了,郭世偉隻好獨自赴宴。吃飯的過程中,郭世偉雖然沒有喝酒,卻也順利的拿到了一筆大訂單。
事情是這樣的,張先生本來也是極力要勸說郭世偉喝酒,但是郭世偉婉拒道:“張先生,喝酒並不是我的強項,如果我喝多了,很有可能耽誤您的時間。不喝酒,我們才能理性地談合作意向,才能使雙方獲得更多的利益。”張先生聽後頓時覺得郭世偉十分真誠,便心生好感。在之後的交談中,郭世偉表現得十分理性而自信,把合作對於雙方的好處條理清晰的一一例舉出來,使張先生認為這是一次雙贏的合作,而為了共同的利益,張先生爽快地簽了合約。
回到公司以後,同事們都對郭世偉能夠滴酒不沾就簽下合約的行為佩服不已,就連以前認為郭世偉隻是配角的人,也對他刮目相看。
郭世偉是一個滴酒不沾且十分理性的人,這一點從他婉拒他人勸酒,以及他獨自赴宴時的那種從容中都能夠看得出來。之前,有同事說郭世偉隻是個配角,談成合同完全是依靠李國慶陪客戶喝酒的原因,但是細想之下,這種說法是十分沒有依據的。試想一下,如果是李國慶獨自陪客戶應酬,大家興起之下推杯換盞,很有可能在進入正題之前就已經喝多了,這樣自然沒有辦法簽成合同;而郭世偉單獨赴宴,卻可以滴酒不沾,憑借理性的分析說服對方簽下合同。相比之下,當然是郭世偉做事的辦法技高一籌。
在一般人的印象裏,能喝酒的男人,通常比較豪爽,也覺得隻有這樣的男人才算得上是真正的男子漢。但在現實生活中,喝酒誤事的例子卻屢見不鮮,酒後駕車也給了我們很多血的教訓,如此看來,喝酒未必是一件好事,更加不是男子漢的標誌。這就好比騎白馬的不一定是王子,也有可能是唐僧一樣,迷戀杯中物的不一定是真男人,很有可能是酒鬼。相比之下,不喝酒的男人,通常比較理性,溫和而含蓄,自信且勇敢。他們善於分析事情的利弊,能夠以最快的方式應對突如其來的變化,並且能夠理性地達成目的。所以,做事情並不一定要喝酒,隻要能與其達成共識,自然就能水到渠成了。
☆人心絕學☆ 很多人對感性人的印象是不理智,很容易感情用事甚至是無理取鬧,而理性的人則又理智又有智慧,所以大多數人都願意接受理性的人。但這些人卻忽略了,太理性的人做任何事情都是一板一眼的,不容許自己和他人犯錯誤,所以跟他相處或者共事壓力會很大。而感性的人雖然有時會有些“過度熱情”,但是他會考慮身邊人的感受,能同情、諒解、包容別人。
所以,不要極端的認為感性的就一定不好,理性的就一定好;或者理性的一定不好,感性的一定好。任何事物都是有兩麵性的,性格也一樣,關鍵就在於你做事情的時候能不能挑選對自己有利的方麵,僅此而已。
吃自助餐,拿很多卻吃不了人比較貪婪
為了能夠享受一頓饕餮盛宴,為了充分滿足味蕾的需求,為了吃到更多種類的美食,為了免去點餐的麻煩,我們往往會選擇去吃自助餐。和親人或是朋友一起去吃自助餐,絕對是一種享受,但你知道嗎,從吃自助餐的一些習慣中,也能看出一個人的性格。
比如,每次取用很少的人,往往比較容易滿足,他們大多比較細心,對任何事情都會計算一番;而拿很多卻吃不了的人,往往比較貪婪,工作中,他們也是喜歡多占便宜,屬於處處為自己爭取利益的那種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