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階段:規範經營階段(2000-2010)。
該階段處於我國人民生活由溫飽型全麵向小康型轉變的階段,人們的休閑旅遊需求開始強烈,而且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一是人們更加注重親身體驗和參與,很多“體驗旅遊”、“生態旅遊”的項目融入農業旅遊項目之中,極大地豐富了農業旅遊產品的內容;二是人們更加注重綠色消費,農業旅遊項目的開發也逐漸與綠色、環保、健康、科技等主題緊密結合;三是人們更加注重文化內涵和科技知識性,農耕文化和農業科技性的旅遊項目開始融入觀光休閑農業園區;四是政府積極關注和支持,組織編製發展規劃,製定評定標準和管理條例,使休閑農業園區開始走向規範化管理,保證了休閑農業健康發展;五是休閑農業的功能由單一的觀光功能開始拓寬為觀光、休閑、娛樂、度假、體驗、學習、健康等綜合功能。
2我國休閑農業發展特點
(1)我國休閑農業的分布從最初的大城市周邊地區慢慢地發展到中、小城市周邊地區,然後又從城市周邊地區發展至城市中、遠郊區。休閑農業的分布格局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新的格局正慢慢成型。
(2)我國休閑農業從單一觀光型向多功能休閑體驗型發展。過去休閑農業多是以農業觀光和農家樂為主,功能單一、軟硬件設施較差。現在休閑農業已不滿足於“住農家屋、吃農家飯、幹農家活、享農家樂”的內容,在發展農業休閑旅遊和農家樂的同時,還要開發鄉村的民俗文化、農耕文化、生態文化資源,增加休閑、娛樂、養生、健身和回歸自然的內容,從而使休閑農業向高品位、高層次、多功能方向發展。
(3)我國休閑農業從無序經營向規範化經營發展。郭煥成,任國柱.我國休閑農業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我國休閑農業很多是自發發展的,沒有經過規劃論證,經營管理不規範。近年來,各地農業部門和旅遊部門都重視規範化管理,製定了農業旅遊和民俗旅遊的評定標準,有的對農家樂和休閑農莊還製定了星級標準。依據標準定期進行評估,評出一級、二級休閑農業旅遊示範區,使休閑農業逐步走向規範化和專業化。
(三)我國休閑農業的經營模式及類型
目前,我國學者對我國休閑農業的經營模式都有較為深入的研究,在這裏我引用郭煥成等對我國休閑農業經營模式的劃分。主要有以下7種模式29種類型。
1田園農業旅遊模式
即以農村田園景觀、農業生產活動和特色農產品為旅遊吸引物,開發農業遊、林果遊、花卉遊、漁業遊、牧業遊等不同特色的主題旅遊活動,滿足遊客體驗農業、回歸自然的心理需求。主要類型有以下4種。
(1)田園農業遊
以大田農業為重點,開發欣賞田園風光、觀看農業生產活動、品嚐和購置綠色食品、學習農業技術知識等旅遊活動,以達到了解和體驗農業的目的。如上海孫橋現代農業觀光園、北京順義“三高”農業觀光園。
(2)園林觀光遊
以果林和園林為重點,開發采摘、觀景、賞花、踏青、購置果品等旅遊活動,讓遊客觀看綠色景觀,親近美好自然。如四川瀘州張壩桂園林。
(3)農業科技遊
以現代農業科技園區為重點,開發觀看園區高新農業技術和品種、溫室大棚內設施農業和生態農業,使遊客增長現代農業知識。如北京小湯山現代農業科技園。
(4)務農體驗遊
通過參加農業生產活動,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讓遊客接觸實際的農業生產、農耕文化和特殊的鄉土氣息。如廣東高要廣新農業生態園。
2民俗風情旅遊模式
即以農村風土人情、民俗文化為旅遊吸引物,充分突出農耕文化、鄉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開發農耕展示、民間技藝、時令民俗、節慶活動、民間歌舞等旅遊活動,增加鄉村旅遊的文化內涵。主要類型有以下4種。
(1)農耕文化遊
利用農耕技藝、農耕用具、農耕節氣、農產品加工活動等,開展農業文化旅遊。如新疆吐魯番坎兒井民俗園。
(2)民俗文化遊
利用居住民俗、服飾民俗、飲食民俗、禮儀民俗、節令民俗、遊藝民俗等,開展民俗文化遊。如山東日照任家台民俗村。
(3)鄉土文化遊
利用民俗歌舞、民間技藝、民間戲劇、民間表演等,開展鄉土文化遊。如湖南懷化荊坪古文化村。
(4)民族文化遊
利用民族風俗、民族習慣、民族村落、民族歌舞、民族節日、民族宗教等,開展民族文化遊。如西藏拉薩娘熱民俗風情園。
3農家樂旅遊模式
即指農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產的農產品及周圍的田園風光、自然景點,以低廉的價格吸引遊客前來吃、住、玩、遊、娛、購等旅遊活動。主要類型有以下六種。
(1)農業觀光農家樂
利用田園農業生產及農家生活等,吸引遊客前來觀光、休閑和體驗。如四川成都龍泉驛紅砂村農家樂、湖南益陽花鄉農家樂。
(2)民俗文化農家樂
利用當地民俗文化,吸引遊客前來觀賞、娛樂、休閑。如貴州郎德上塞的民俗風情農家樂。
(3)民居型農家樂
利用當地古村落和民居住宅,吸引遊客前來觀光旅遊。如廣西陽朔特色民居農家樂。
(4)休閑娛樂農家樂
以優美的環境、齊全的設施、舒適的服務,為遊客提供吃、住、玩等旅遊活動。如四川成都碑縣農科村農家樂。
(5)食宿接待農家樂
以舒適、衛生、安全的居住環境和可口的特色食品,吸引遊客前來休閑旅遊。如江西景德鎮的農家旅館、四川成都鄉林酒店。
(6)農事參與農家樂
以農業生產活動和農業工藝技術,吸引遊客前來休閑旅遊。
4村落鄉鎮旅遊模式
以古村鎮宅院建築和新農村格局為旅遊吸引物,開發觀光旅遊。主要類型有以下四種。
(1)古民居和古宅院遊
大多數是利用明、清兩代村鎮建築來發展觀光旅遊。如山西王家大院和喬家大院、福建閩南土樓。
(2)民族村寨遊
利用民族特色的村寨發展觀光旅遊。如雲南瑞麗傣族自然村、紅河哈尼族民俗村。
(3)古鎮建築遊
利用古鎮房屋建築、民居、街道、店鋪、古寺廟、園林來發展觀光旅遊。如山西平遙、雲南麗江、浙江南潯、安徽徽州。
(4)新村風貌遊
利用現代農村建築、民居庭院、街道格局、村莊綠化、工農企業來發展觀光旅遊。如北京韓村河、江蘇華西村、河南南街村。
5休閑度假旅遊模式
依托自然優美的鄉野風景、舒適怡人的清新氣候、獨特的地熱溫泉、環保生態的綠色空間,結合周圍的田園景觀和民俗文化,興建一些休閑、娛樂設施,為遊客提供休憩、度假、娛樂、餐飲、健身等服務。主要類型有以下三種。
(1)休閑度假村
以山水、森林、溫泉為依托,以齊全、高檔的設施和優質的服務,為遊客提供休閑、度假旅遊。如廣東梅州雁南飛茶田度假村。
(2)休閑農莊
以優越的自然環境、獨特的田園景觀、豐富的農業產品、優惠的餐飲和住宿,為遊客提供休閑、觀光旅遊。如湖北武漢謙森島莊園。
(3)鄉村酒店
以餐飲、住宿為主,配合周圍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為遊客提供休閑旅遊。如四川郫縣友愛鎮農科村鄉村酒店。
6科普教育旅遊模式
利用農業觀光園、農業科技生態園、農業產品展覽館、農業博覽園或博物館,為遊客提供了解農業曆史、學習農業技術、增長農業知識的旅遊活動。主要類型有以下四種。
(1)農業科技教育基地
是在農業科研基地的基礎上,利用科研設施作景點,以高新農業技術為教材,向農業工作者和中、小學生進行農業技術教育,形成集農業生產、科技示範、科研教育為一體的新型科教農業園。如北京昌平區小湯山現代農業科技園、陝西楊淩全國農業科技觀光園。
(2)觀光休閑教育農業園
利用當地農業園區的資源環境,如現代農業設施、農業經營活動、農業生產過程、優質農產品等,開展農業觀光、參與體驗、DIY教育活動。如廣東高明藹雯教育農莊。
(3)少兒教育農業基地
利用當地農業種植、畜牧、飼養、農耕文化、農業技術等,讓中、小學生參與休閑農業活動,接受農業技術知識的教育。
(4)農業博覽園
利用當地農業技術、農業生產過程、農業產品、農業文化進行展示,讓遊客參觀。如沈陽市農業博覽園、山東壽光生態農業博覽園。
7回歸自然旅遊模式
利用農村優美的自然景觀、奇異的山水、綠色森林、靜蕩的湖水,發展觀山、賞景、登山、森林浴、滑雪、滑水等旅遊活動,讓遊客感悟大自然、親近大自然、回歸大自然。主要類型有:森林公園、濕地公園、水上樂園、露宿營地、自然保護區。
(四)我國休閑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休閑農業的發展,雖然已經取得長足的進步,但因發展曆史較短、經驗不足,目前還存在一些問題。
1科學合理的休閑農業發展規劃欠缺
我國現有的休閑農業活動大都在市場需求拉力的作用下自發行發的,基本上是以鄉村企業、農民自主開發為主,缺少整體規劃和科學論證。由於政府缺乏對休閑農業旅遊資源開發的宏觀控製和指導、開發商缺乏周密的市場論證和發展規劃,以至於休閑農業開發布局不盡合理。同一景區中各個旅遊景點不相協調,多有重複或雷同。各地的“農家樂”旅遊項目,其經營主體多為一家一戶的農民,經營方式和經營內容也基本相似,無序競爭的情況比較嚴重。
2休閑農業開發過程中生態、人文環境破壞嚴重破壞
休閑農業的基礎是農業體係內部功能的良性循環和生態合理性。目前,由於外來文化和現代文明的衝擊,部分休閑農業地區片麵追求經濟利益,過分以非自然技術手段,大興土木,致使休閑農業的民族化、地方化、特色化、生態化缺失。
3休閑農業開發檔次不高,品位偏低
目前,休閑農業發展多為規模小、檔次低、品牌單一,而高品位、高檔次、多功能、知識型的較少,多數觀光休閑農業區設施簡陋、內容不夠豐富,生態、文化內涵不高,社會影響力不大,知名度不高,缺乏吸引力,嚴重影響休閑農業的後續發展。
4沒有形成規模經營和知名品牌袁定明.我國休閑農業現狀及發展對策分析.農村經濟,
一方麵,由於缺乏統一規劃指導,各旅遊項目間沒有得到很好的協調、配合,產品的同質化現象嚴重;另一方麵,由於我國農業旅遊項目大多采取農戶獨立經營的模式,資金投入少,項目較分散,內容也較單一,尚未形成規模化經營和知名品牌,更沒有形成較完整的產業鏈和產業體係,以致對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拉動作用遠遠沒有充分顯現出來。
5管理粗放,軟硬件質量不高
現在較為普遍的現象為休閑農業經營服務理念落後於休閑農業項目的開發,雖然休閑農業是第一產業向第三產業的直接轉變,但這種轉變是表麵的,相關單位還未擺脫傳統農業經營服務的思維方式。此外,休閑農業的規章製度和管理機製不健全,農業部門、旅遊部門與其他相關部門在管理上還不夠協調。休閑農業地區的道路建設、配套設施建設、管理服務用房等用地結構和布局還比較散亂,沒有統一的標準和要求,各行其是。遊客的餐飲、住宿、娛樂在安全、衛生等方麵還不規範。各相關從業人員素質較低,缺乏係統性的培訓。
三、休閑農業設計
(一)休閑農業產品設計原則
所謂休閑農業產品設計原則就是應體現人與自然、文化與環境的和諧共生,其具體設計導向就是使旅遊消費者在差異化休閑農業體驗和活動參與中追求身心享受,獲得難以忘懷的經曆和回憶。吳文智,莊誌民.體驗經濟時代下旅遊產品的設計與創新--以古村落旅遊產品體驗化開發為例.旅遊學刊,休閑農業產品的設計主要應遵循以下兩個原則。
1參與性原則
觀光休閑農業園區的空間廣闊,內容豐富,極富有參與性特點。城市遊客隻有廣泛參與到園區生產、生活的方方麵麵,才能更多層麵地體驗到農產品采摘及農村生活的情趣,才能使遊客享受到原汁原味的鄉村文化氛圍。
2全麵體驗原則
即營造全身心的旅遊體驗。從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各要素向遊客提供感觀刺激。梁彥明.基於旅遊者體驗的旅遊產品設計.江蘇商論,“全麵”首先體現在“體驗”要涵蓋體驗的五個領域,而非局限於某一方麵;其次強調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在內的全方位的感官衝擊,因為一項活動越能有效地刺激感官,就越不容易讓人忘記。
(二)休閑農業產品的設計
1主題鮮明
休閑農業產品要體現出新鮮感,首先要有特色,即具有獨特性,其次要具有唯一的特征,最後是能提供給遊客多種選擇。在項目設計中,主題是十分重要的,特別需要體現地方的自然和人文特性。休閑農業產品設計可以呈現多姿多彩的主題,例如采草莓、插秧、騎馬、擠牛奶、剪羊毛等豐富多彩的遊客體驗活動。將農業生產場所、農產品消費場所和休閑旅遊場所結合於一體的區域,會產生獨特的效果。例如葡萄公園,將葡萄園景觀的觀賞、采摘、品嚐與葡萄有關的品評、寫作,繪畫、攝影與季節慶典活動融為一體,達到休閑娛樂的效果。楊瑞霞.國有農場旅遊開發思路與產品設計.商業時代,
2科旅結合
將農業高科技產品與旅遊相結合推出的休閑項目,是目前休閑農業發展新的趨勢。一方麵,充分開發農業自身所蘊含的文化,通過展示農產品曆史、傳統生產過程,豐富產品的文化內涵;另一方麵,積極推廣實用科學技術,傳播現代農業科技知識,如通過無土栽培繁殖的農作物、嫁接的農作物以及太空作物等展示,讓遊客在尋求體驗的過程中增長知識,不斷增強對遊客的吸引力。
3景觀氛圍
可以構築氛圍濃厚的景觀建築以加深休閑農業區塊的獨特性和人文性。以農業生產為背景,以體現農趣為主題,用破與立的方式建設觀光休閑農業園區,形成“可覽、可遊、可居”的環境景觀,構築出風格自然淳樸、田園氣息濃厚的空間休閑係統。景觀規劃設計充分以原有綠化樹種、農作物為植物材料進行園林景觀的營造,各景觀功能區突出以人為本,同時又要和生產相結合,根據不同地塊、不同品種的觀賞價值進行安排,使人們在休閑體驗中領略到農耕文化及鄉土民風的神奇魅力。呂明偉,郭煥成.觀光休閑農業園區景觀規劃設計的理論與實踐.郭煥成,鄭健雄.海峽兩岸觀光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發展.
【案例分析】
我國台灣休閑農業
隨著產業經濟的發展,我國台灣的傳統農業逐漸轉型為休閑觀光農業,以體驗經濟理念為觀光休閑農業旅遊創值,以服務為主舞台,以商品(休閑農場硬體設施)為素材道具,創造出值得消費者回憶感覺活動的高附加經濟價值,實現產品與服務的價值增值。
(一)我國台灣休閑農業的興起與發展
我國台灣休閑農業始於20世紀70年代,至今已有30多年的曆史,它的興起有很多因素劉煜,張延龍.台灣休閑農業發展及其對大陸的啟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2007,7(1):48-51:首先,從台灣農業內部發展看,長期為台灣經濟作出巨大貢獻的農業已經高度發達,麵臨知識經濟時代和經濟全球化的激烈競爭,逐步進入滯脹期;其次,從台灣農業外部發展環境看,經濟長期高速發展,城市急劇擴張,環境汙染加重,使得人們對休閑遊憩的需求增加;第三,農產品銷售問題突出,農業利潤下降,迫切需要農業經營方式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