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部分 膽囊炎、膽石症病人需運動(2 / 3)

運動能增強體質、促進身體康複已被人們廣泛認識,但是膽囊炎、膽石症病人一定要注意選擇合理的方法,才可收到滿意的效果。鍛煉的方法多種多樣,內容十分豐富。如太極拳、太極劍、五禽戲、八段錦等,這是我國傳統的健身術,堅持動而行,自會獲益。但是做起來比較複雜,要求較嚴,需要較長時間的學習,才能體會其中的奧秘。除此之外,現代普遍適用的健身法如散步、慢跑、遊泳、舞蹈、球類等,均可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選擇。

四、適合膽囊炎、膽石症病人康複期的運動方式

1.太極拳

太極拳是我國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保健操,國外稱之為中國傳統體操。

練太級拳時,兩臂、手腕、肩、背、腹等全身肌肉都放鬆。柔和的動作會使人感到輕鬆愉快、心情舒暢,從而使大腦皮質得到安靜休息。由於太極拳的各個動作都以意念為指導,練習時既安詳又全神貫注,可使神經係統的興奮和抑製過程得到很好的調節,因此有助於治療神經衰弱病人。此外,肌肉放鬆又可反射性地引起血管舒張,使血壓下降,因此練太極拳也有利於高血壓病病人的治療。

太極拳是一種全身性運動,能使人的各大肌肉群和關節都參與活動,因此,有助於關節靈活運動,改善各關節韌帶的彈性,增強肌肉的張力,對有關節疾病的病人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練太極拳時,呼吸勻細深長,又由於各個動作以腰為軸,腰的活動多,能加強腹腔內的血液循環,消除淤血,促進胃腸蠕動,對消化道疾病病人能發揮有效作用。

一般說來,練太極拳的運動量不大,練簡化太極拳尤其是這樣。但是,太極拳的各個動作前後連貫,綿延不斷,首尾照應,協調性和平衡性要求很高,因此,經常練太極拳有助於發展人體各器官係統的協調和平衡。此外,練太極拳的運動量可大可小,對男女老幼、體健體弱者均宜。

練太極拳應注意事項:

(1)動作柔和,呼吸自然:

初練太極拳時,呼吸要特別任其自然,不要憋氣,也不要喘氣。動作熟練以後,就要注意呼吸與動作節律一致,起吸落呼,開吸合呼。做腹式呼吸時要求勻細深長,開豁自然。

(2)體態舒鬆,動作協調:練太極拳切忌用蠻勁和強勁,一定要放鬆全身,尤其要放鬆腰部和腹部。胸部肌肉也要放鬆,不可僵硬地挺胸。

(3)形意相合,勁力內蓄:形,指動作;意,指意念。所謂形意相合就是要用意念引導動作,自始至終默想動作的形象,使想的和做的合為一體,形成自然節奏。在整個練習過程中,勁力含蓄在內,不露形於表,絕不要鼓勁用力。

2.五禽戲

我國後漢時期,名醫華佗總結了前人模仿禽獸動作鍛煉身體的經驗,他把“熊經鳥伸”的運動發展為“五禽戲”。據有關資料記載,華佗曾對弟子吳普說:我有一術,名五禽戲: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鳥,亦以除疾,兼利足,以當導引,體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戲,怡而汗出,因以著粉,身體輕便而欲食。”五禽戲在很多古書中都記載,在現代養生方法中也多有介紹。隨著時間的推移,輾轉傳授,形成各種流派,繁簡不一,難易不等,膽囊炎、膽石症病人康複期可根據自己的年齡、身體素質選擇習之。

練五禽戲的動作要領:

(1)全身放鬆:練習時,首先要全身放鬆,情緒要輕鬆樂觀。樂觀輕鬆的情緒可使氣血通暢;全身放鬆可使動作不致過分僵硬緊張。

(2)呼吸調勻:呼吸要平靜自然,用腹式呼吸,均勻和緩。

呼吸時,口要合閉,舌尖輕抵上齶,吸氣用鼻,呼氣用嘴。

(3)專注意守:要排除雜念,精神專注,根據各戲意守要求,將意念集中於意守部位,以保證意、氣相隨。

(4)動作自然:五禽戲動作各有不同,如:熊之沉緩,猿輕靈,虎之剛健,鹿之溫馴,鳥之活潑等。練習時,應根據其動作特點而進行,動作宜自然舒展,不要拘謹。

3.八段錦

八段錦由八種不同的動作組成,故稱“八段”;又因此種鍛煉方法不僅可以健身益壽,祛病除疾,而且練習時動作的剛柔相濟,有如展示給人們一幅絢麗多彩的錦緞,故稱為“錦”。“八段錦”之名始於北宋,但具體方法已無從考證。南宋曾輯在《道樞》中,始有八段錦要訣的記述。明代書籍中記載的八段錦,多強調“靜思”、集神及行氣等要點。由於八段錦術式簡,短流而派效較果多較,好,不派受、時間地點。限製,隨有時立可式做、,所馬以式流、傳式等,動作簡易;北派多為騎馬式,動作較為繁難。此外,又有文、武之別,文八段錦多為坐式,強調靜思、集神與呼吸吐納;武八段錦多為立式及騎馬式,側重肢體運動。

(1)武八段錦動作要領:

呼吸均勻——腹式呼吸,要自然、平穩。

意守丹田——精神放鬆,注意力集中於臍部。

剛柔相濟——全身放鬆,用力輕緩,切不可用蠻力和僵力。

八段錦歌:

雙手托天理三焦,左右開弓似射雕,

調理脾胃需單舉,五勞七傷往後瞧,

搖頭擺尾去心火,背後七顛百病消,

攢拳怒目增氣力,兩手攀足固腎腰。

(2)文八段錦:包括叩齒集神、搖天柱、舌攪漱咽、摩腎堂、關轆轤、托天按頂、鉤攀等一係列意念與動作並舉的養生方法。

4.散步

散步是中國傳統的健身

方法之一,現代更為養生者所青睞。《內經》指出要“廣步於庭”,意思是清晨起床後,在庭院裏緩緩步行有益於健康。“飯後百步走,能活九十九”已成為中國民間健動身的格言。

縱觀古往今來的老壽星,許多人都養成了長期散步的習慣。唐代的孫思邈,既是醫學家,又是養生家,也是老壽星,活到百歲開外。他的養生要訣之一就是散步。現代百歲老人蘇局仙,散步已是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在90高齡之時,仍然堅持每天在田間慢走三四千步。毛澤東同誌也很提倡步行鍛煉,他的養生“四要訣”中就有“堅持走路”這一條。

朱德元帥年壽90歲,在他80歲時仍堅持每天步行三次,每次三千米。

散步,是指不拘形式,閑散、從容地緩緩步行。《老老恒言》中描述:散步者,散而不拘之謂,且行且立,且立且行,須得一種閑暇自如之態。”

為什麼散步適合膽囊炎、膽石症病人?

散步是一種緩和的運動。四肢自然而協調的動作,能夠活動筋骨,鍛煉肌肉,強健腿足。而足部的氣血通暢,又關係到全身氣血的暢通,利關節而養筋骨,暢神誌而益五髒”。正如《醫碥》所說:兩腳之氣血既阻滯不行,則周身之氣血亦不宜通。”所以散步時,不僅兩腳氣血通暢,而且可以宣暢全身氣血,使五髒六腑更好地受到氣血的濡養。現代醫學表明,通過雙腳肌肉有節奏的伸縮,可以緩解心血管疾病的症狀。散步能增強消化功能,促進新陳代謝,防治消化不良、便秘、肥胖症等中老年常見病。散步還能改善肺髒功能,散步時深沉而調和的呼吸,可緩和肌肉的緊張,緩解大腦皮層細胞的緊張,從而起到健腦安神的作用。

散步又是一種怡情放懷的運動。散步時輕鬆而有節奏的步伐,可使人心情恬靜,悠然自得,能減免心情鬱悶、憤怒憂思等不良情緒對人體的危害,可在動態中收到養神的功效,故有助於降低血壓、緩解頭痛、寧心安眠。

散步的關鍵是一個“散”字。《保生要錄》要求“養生者形需要小勞,無至大疲……行不欲至勞,頻行不已,然亦稍緩,即小勞之術也。”

(1)散步應注意的事項:

①散步之前,應使全身放鬆,適當地活動四肢,調勻呼吸,平靜而和緩,然後從容展步。

②散步時,腳步宜輕鬆,緩緩而行,信步走去,不要用力,不要快走,有如閑庭信步之態。

③散步時,心情宜閑散,無憂無慮,不要雜念叢生,更不要爭論問題。

④散步宜循序漸進,量力而行,做到形勞而不倦。和快步。

(2)散步的速度:根據散步的方法可分為逍遙步、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