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測題
盡量回答下列問題,每答一個“是”得1分,超過5分說明病人缺乏運動。
(1)不旅遊?
(2)不打球?
(3)不跑步?
(4)不舞劍?
(5)不遊泳?
(6)不打太極拳?
(7)不散步?
(8)不逛街?
(9)不跳舞?
(10)不健身?
“生命在於運動”這一至理名言是法國思想家伏爾泰。提出的,現在,已為運動是健康長壽之本。早在我國後漢時期,名醫華佗曾用“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來告誡人們經常活動可防病養生。唐代名醫孫思邈指出:人欲勞於形,百病不能成”,又說:養生之道,常欲小勞”。《十叟長壽歌》中“服勞自動手,安步當車久,太極朝朝走”等都是長壽的秘訣。
一、生命在於運動,運動可促進膽汁流動
運動的作用是多方麵的,運動對膽囊炎、膽石症病人身體各係統功能的增強都有好處。
1.運動可增強心血管係統的功能
經常運動的人,心肌收縮有力,心排血量增加;營養心髒的冠狀動脈的口徑增粗,使心髒的供血更加充分;全身血管的彈性增強,有助於減緩動脈粥樣硬化。運動可使心功能增強,心跳次數比一般人少,但比不喜歡運動的人有力。血壓和心率對各種情況的適應能力也增加,這些無疑對身體健康極為有利。
2.運動可促進呼吸功能改善
人體需不斷地吸取氧氣,排出二氧化碳。雖有鼻、咽、喉、氣管、支氣管等組織器官參與,但主要依靠肺髒完成氣體交換。運動時,需吸入大量氧氣,同時也需排出大量二氧化碳,而氣體交換有賴於肺的呼吸功能。呼吸時,膈肌、肋間肌、腹肌都參與運動,深呼吸時,肩、背部肌肉也參與運動,使胸廓動增大,呼吸幅度擴展。經常鍛煉的人,這些肌肉發達,呼吸肌收縮有力,呼吸差可由5~8厘米增至9~16厘米,使肺活量增大,肺彈性增加,殘氣量減少。
3.運動能提高消化係統功能動,對胃腸起按摩作用,使腹腔血運動時,膈肌、腹肌不停地運液循環旺盛,胃腸消化、吸收、蠕動功能增強,還可以使內髒下垂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同時,人在運動時要消耗更多的營養物質,使整個機體的代謝增強,從而使消化係統的功能得到提高。故有不少消化不良、胃腸神經官能症和潰瘍病等病人借助體育鍛煉,取得了一定療效。運動促進肝膽的血液循環,有利於肝分泌膽汁和促進膽汁在膽道的流動,所以運動有助於脂肪的消化,避免膽固醇過多地停留在膽囊,從而預防膽結石的形成。
4.運動可提高神經係統功能
運動是身體各部分有規律而協調地活動,這對神經係統是一種鍛煉,使神經的興奮和抑製、傳導和反應性都有明顯的改善。
5.運動可增強肌肉、骨骼係統的作用
運動可通過骨骼對肌肉的牽拉,使肌纖維變粗、堅韌有力,反應性、收縮性增強;運動可改善骨骼的血液循環,增強物質代謝,使骨骼有機成分增強,延緩骨的老化過程;運動還能改善骨骼肌與關節韌帶的彈性和韌性,使動作靈活、和諧;運動還可預防腰腿痛。
運動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這就是生命在於運動的真諦。
二、膽囊炎、膽石症病人運動康複基本需
原則
(一)協調統一,形神兼煉
在中國傳統的運動中,非常講究意識活動、呼吸運動和軀體運動的密切配合,即是所謂意守、調息、動形的協調統一。意守是指意識要專注,心無雜念;調息是指呼吸的調節,要均勻、有節奏;動形是指形體的運動要自然、連貫、剛柔相宜。調意以養神,調息以煉氣,形動以行氣血、通經脈。三者在鍛煉中協調統一,則能內煉精神、髒腑、氣血、外煉經脈、筋骨、四肢,使內外和諧,氣血周流,形神兼備,從而達到“陰平陽秘的”狀態。
(二)循序漸進,量力而行
膽囊炎、膽石症病人運動康複是通過鍛煉以達到疾病康複的目的。因此,要注意掌握運動量的大小,尤其是體質較差的病人更要注意。運動量太小達不到鍛煉的目的,起不到健身的作用;運動量太大則超過了病人的耐受限度,又會使身體因過度疲勞而受損。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養生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耳。”因此,膽囊炎、膽石症病人運動康複強調循序漸進,量力而行。如何掌握合適的運動強度呢?目前多根據運動後的即刻脈搏數來判斷,其計算公式是:
70-年齡數=合適運動心率
如一個人年齡為40歲,按公式計算其即刻脈搏數為:170-40=130(次/分),那麼該年齡的人運動後測得的脈搏數若在每分鍾130次左右,則表明其運動量合適。若明顯超過,說明運動量過大,若明顯低於則說明運動量不足。不足或過量均對身體康複不利。
(三)常勞恒煉,貴在堅持
膽囊炎、膽石症病人運動康複並非一朝一夕之事,貴在持久不間斷。“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這句話一方麵說明了“動則不衰”的道理,另一方麵也強調了持久而不間斷的重要性。
水常流才能不腐,戶樞常轉才能不被蟲蛀。人體也一樣,疾病的發生、衰老的到來都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而且肌肉張力的恢複、增強,關節活動範圍的增大,心肺功能的改善,代謝失調的恢複,也都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是隨著鍛煉量的增加而漸見成效的。因此,需要長期地、有係統地進行鍛煉。隻有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地進行適當的運動,才能收到疾病康複的功效。那種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一曝十寒式的運動是不能達到鍛煉的目的的。
(四)有張有弛,勞逸適度
膽囊炎、膽石症病人運動康複,並非指要持久不停地運動,而要有張有弛、有勞有逸,才能達到康複的目的。緊張有力的運動,要與放鬆、調息等休息運動相交替;長時間運動,一定要注意有適當的休息,否則會影響效果,導致精神疲憊,甚至影響病情。廣義的運動包括勞動,勞動也應有鬆有緊、有勞有息。因為有的勞動受條件限製,身體需要保持一定的體位,或局限於某個固定姿勢,重複單一的動作,如久坐勞動會使血液循環不暢;久立勞動會使下肢及腰背肌肉長期緊張,需要間隔一段時間改變一下體位,以使機體緩和一下緊張程度,以免造成勞損。
(五)順應時日,莫誤良機
合理的生活製度和運動方法對於膽囊炎、膽石症病人的五康和康複有重要意義。根據每天的時間順序調理起居的措施,便是這一認識的重要體現。
清代醫學家張誌聰把一日比作四時,他說;“一日分為四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因此,提出在一天裏運動的規律是:早晨陽氣始生,日中而盛,日暮而收,動夜半而藏。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提出了“起居有炎”主張,告誡人們要順應每日的陽氣變化規律,合理安排活動。古人說的起居,不是僅指作息時間,而是泛指衣著、居住、勞作、鍛煉、休息在內的一切日常活動。所以,鍛煉、活動也應順應陽氣的運動規律,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據陽氣在一天中的消長變化規律,以清晨鍛煉為最佳時間。因為大氣中與人體健康的有關的氣體除氧氣以外,還有氣態水和三個氧原子組成的臭氧。這些氣體在紫外線、高能射線或超聲波作用下,會生成形形色色的帶電荷的負離子。負離子能增強人體內各係統、器官的生理機能,如健腦,改善心血管係統功能,提高肺活量,減少肌肉中的乳酸含量和延緩疲勞期等,故有“空氣維生素”之稱。但是,負離子在空氣中逗留的時間很短。暫,易變成中性離的時間是旭日東升、晨曦初露之時,它遊徊於曠野、海濱、溪邊、峽穀、林間、草地和有瀑布、噴泉、急流的地帶。清晨常到這些地方鍛煉,可攝取大量負離子,增進身體健康。
三、正確選擇適合膽囊炎、膽石症病人的運動方式
膽病病人在疾病沒有發作時,跟正常健康人一樣,各項運動都可選擇,而且因為病人一般較胖,應多選有氧運動,以消耗脂肪。急性發作時,則立即就醫,不宜做運動。如果動過手術,術後隻能稍作活動,亦不宜參加運動。特別是帶有T形引流管的病人,運動時會誤把T形管拉出,增加疾病痛苦。出院後的康複病人,運動也隻能從最簡便的散步開始,逐步加大運動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