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部分 膽囊炎、膽石症病人的營養與配餐(1 / 3)

自測題

盡量回答下列問題,每答一個“是”得1分,超過5分說明病人屬酸性體質,應多吃果蔬等成堿性食物。

(1)免疫力差,容易感冒?

(2)睡不好,酲後頭昏腦脹?

(3)情緒不穩,易發怒?

(4)經常食欲不振?

(5)經常腰腿酸痛,全身乏力?

(6)一上車就想睡?

(7)手足冰冷?

(8)皮膚粗糙,易患皮膚病?

(9)常便秘、口臭?

(10)神經衰弱,記憶力下降?

古人雲:民以食為天”。的確,在人類麵臨的一切問題中,沒有比飲食更為重要、更令人關注的了。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人們天天都在吃,但怎樣才算吃好?如何才算吃得科學?怎樣吃才有利健康?大有講究。飲食不僅要營養均衡,搭配合理,中醫更講五味調和,然而有這些還不夠,膽囊炎、膽石症病人對飲食還有一些特有的要求。實際上,在一定程度上膽囊炎、膽石症是食出來的病,食病還得食來醫,所以,必須重視病人的營養和配餐。

膽囊的生理功能是濃縮和貯存由肝細胞產生和分泌的膽汁。小腸上部腸壁所分泌的縮膽素能使膽囊收縮而排出膽汁入十二指腸,以協助脂肪的消化與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

細菌感染(傷寒或大腸杆菌)、蛔蟲阻塞膽管或神經性膽管痙攣、膽石形成等均可引起膽囊黏膜發炎。在正常情況下,膽汁中膽固醇是不溶於水的。由於膽酸及其他物質的親水性,當膽囊發生炎症或精神緊張膽管阻塞引起膽汁排出不暢時,水分和膽鹽被吸收,膽汁濃縮,膽固醇積聚即會形成結石。

急性膽囊炎發病急,有發熱、惡心、嘔吐、上腹部陣發性劇痛,並放射至右肩及背部,可以出現黃疸、食欲減退、腹脹、便秘等,其後反複發作,成為慢性,且常與膽石症並存。膽囊養腫大、化膿、積膿可伴發膽囊周圍炎,易與腸發生粘連引起消化功能障礙,進食較多脂肪時即發生劇痛,不及時治療可發生膽囊腫脹,進而穿孔導致腹膜炎,危及生命。

如果身體健康,膽囊和膽管處於無細菌狀態,即使細菌從十二指腸入侵,膽汁也會把細菌衝走。但是如果患有膽結石,結石將膽管堵塞,膽汁無法流動,這時就會感染大腸杆菌等細菌,從而出現炎症。

專家提醒

一、飲食與膽囊炎、膽石症疾病的相互關係

(一)飲食在膽石症發病中的作用

熱量攝入過多導致肥胖,隨著血中膽固醇增加,肝髒合成膽固醇也增加,但過多的膽固醇在人體內不易溶解於膽汁中,使膽固醇在膽汁中呈過飽和,從而促使膽固醇結石的形成。攝入富含膽固醇食物後,過多的膽固醇重新分泌進入膽汁內,這也為膽固醇結石形成提供了條件。過多脂肪攝入將使能量攝入增加,導致肥胖,雖然攝入多不飽和脂肪酸能使血膽固醇水平下降,但也能加速膽固醇進入膽汁中,有利於膽固醇結石的形成。大量攝入簡單的碳水化合物如蔗糖、果糖,可使膽固醇合成亢進,亦能促使結石的形成。

(二)膽囊疾病對脂肪吸收的影響

膽道阻塞引起膽汁排泄不暢時,可引起脂肪消化和吸收不良,並能影響到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

二、膽囊炎、膽石症病人的營養與配餐

(一)目的

1.脂肪和膽固醇不能攝取過量,如果攝取了大量脂肪,人體為了促進脂肪消化,會造成膽囊極度收縮,容易發作疼痛。另外,膽固醇是導致膽固醇結石的直接原因,應該控製攝取動物肥肉,多攝取豬腿肉和裏脊肉,選含脂肪少的食品。

2.要防止膽道感染,首先要防止膽結石。

已經患膽結石的人,要食增強免疫功能的食品。

(二)原則和要求

急性發作期應以禁食,使膽囊休息,可由靜脈補給營養;疼痛緩解時可按病情選食清淡流質,低脂、高碳水化合物流質,低脂低膽固醇半流質或普食。

1.熱能

宜供給正常或低於正常量,每日約2000千卡。肥胖者宜適當控製熱能。

2.低脂肪

脂肪能刺激膽囊收縮素的分泌,從而增加膽囊收縮,導致疼痛,因此要限製脂肪的攝入,全日攝入脂肪的量應限製在20克以下,嚴格限製動物脂肪,適量供給植物油,以利膽汁排泄。

3.低膽固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