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央嘉措看到如此情景,他雙目微合,繼續誦吟著經文。正好,一位僧人進來向倉央嘉措獻茶。他把茶斟到一隻長柄瓷杯裏,送到倉央嘉措手上。
那位格格依然斜眼看著倉央嘉措,倉央嘉措接過杯子,輕輕揉捏,轉瞬間,那隻杯子在他手裏變成了一隻雞蛋一樣的圓球,又用雙手往左右一扯,圓球又變成了長條,接著又揉成圓球,向空中扔去,隻見那圓球飛出帳篷的天窗,又從天窗裏落回了帳篷的中央,這時,圓球又複原為剛才的杯子,不破不裂,就連其中的茶水也一滴未灑。
那位傲慢的格格此刻卻張大了嘴,吃驚和意外讓她半天沒有回過神來,等倉央嘉措把杯中茶都快喝完了,格格這才如夢方醒,她忙不迭地從繡墊上下來,雙膝跪地,磕頭不已。一邊磕頭,還一邊把自己身上的珍寶首飾全部摘下來,獻給了倉央嘉措。
倉央嘉措看著這位格格的樣子,不由笑了,他說:“我一個行腳僧,要女人的飾物幹什麼,何況你是格格,我更不能要你的東西。”
“這是我的一片誠心,請務必笑納。”格格真誠地說。
倉央嘉措卻不過情麵,也就收下了。
從此來這位格格變得虔誠無比,她把自己的發絲積攢起來,做了一個精美的頂髻,上麵還鑲有各種寶石。在做這個頂髻時,因為缺了少許頭發,她就從自己頭上剪下一綹頭發,補齊了。
格格後來追隨倉央嘉措去了好多地方。
10年後,當倉央嘉措真正走出了布達拉宮的禁錮,愛情與浪漫似乎也離他遠去。此刻的他,一心想做的事,隻有一樣:弘揚佛法,利益眾生。《殊異聖行妙音天界琵琶音》記載了倉央嘉措當初的形象和境況,透露出了他的巨大轉變:尊者(倉央嘉措)披掛起無上慈悲的堅韌的甲胄,以無上精進的力量肩負起利益聖教和眾生的神聖職責。
大約在藏曆第十二繞炯木龍年(公元1724年)倉央嘉措開始在一個叫紮噶的地方修造一座寺院,但是由於戰事不斷,剛剛搭起基座的建築又不得不停了下來,一直到了藏曆火羊年(公元1727年)這座寺院方又重新動工。然而,由於這座寺院所在的地域屬於中原管轄區,寺院的建造又遭到了地方權貴的幹預,他們甚至直接插手阻止施工,“今天砌好的石屋,明日便責令拆毀,明天砌成的,後日又拆了……”盡管如此,倉央嘉措依然沒有改變在這裏修造一座寺院的初衷。
就在這個時候,管轄這片區域的地方官員被派到別的地方去了,前來接任的是一位篤信佛法的漢族官員,倉央嘉措得到這個消息,即刻備了良馬和白銀,前去拜會這位官員,並向這位官員說明了自己的來曆。官員聽了倉央嘉措誠懇的敘述,雖然感動不已,但卻麵露難色,他說:“我到這裏來,也就是替前任長官代理執事,最多也就三個來月,不知道你的神殿在這段時間裏能否建造起來,如果超越了這個時限,原長官又會回來,我也就要回去了,至於他如何對待這件事情,我就不好說了。”
倉央嘉措即刻明白了這位官員的暗示,向這位官員表示了謝意,回到住處後,馬上召集漢藏工匠開始建造寺院神殿,他們不分晝夜地趕修,在那位官員尚未回來之前,一座頗具氣勢的大殿便修造完工了。在這座高約一層樓的神殿裏,塑立著至尊彌勒佛的神像,周圍還有馬頭明王、金剛手、八大佛子的金身,神像的周圍還雕刻著岩山奇石的景致。整座神殿繪彩鎦金,也算得上是富麗堂皇。
倉央嘉措眼望著這座神殿,心裏滿是感慨,他專門挑了個好日子,為這座神殿舉行了開光儀式。
就在神殿落成不久,這個寺院的建造也已經初具規模的時候,那位原長官又回來了。這位官員剛剛落腳,看到屹立在山頭上的寺院和神殿,頓時暴怒不已,沒顧上一路的鞍馬勞頓,即刻率領許多官兵開始拆毀寺院,山牆被推倒了,神殿上的瓦片也被他們揭下來扔了一地。倉央嘉措聽到這個消息,大驚失色,立刻趕到現場,麵對著那位端立在馬背上趾高氣揚的長官跪了下來,把那千百種功德修來的高貴的頭顱抵到地上,不斷地叩拜著。
“請您手下留情!”倉央嘉措發出了悲切的請求。
在倉央嘉措的一再懇求下,神殿總算保留了下來。據說,那位長官從寺院回到自己的塞堡,不大一會兒便七竅流血,猝然死去,據說這是因為他擔當不起倉央嘉措的跪拜的緣故。
也就在這時候,清康熙皇帝傳下聖旨:修複在戰事中拆毀的大小寺院,聖旨到了紮噶地方,這裏的官員再也不敢阻止和幹預寺院的修建了。
這則傳說,描述了一個脫胎換骨的倉央嘉措。人們不相信,一個多情又浪漫的少年,在經曆了幾年浪跡天涯的遊浪生活之後,怎麼會有這樣一個與他的少年時代截然不同的心境和行動。那支書寫著美麗詩句的妙筆難道永遠封筆了嗎?那些被他稱頌得無以複加的純潔的愛情難道從此成了記憶了嗎?
而阿拉善就這樣成為倉央嘉措生命中極其重要的一片福地,成為他的第二故鄉,甚至成為他作為一代達賴的成就和擔當之地。由於他傾注一生之力的奔走和執著,藏傳佛教在這裏得到了廣泛的傳播。
有人試圖從他走在流浪之旅的腳步聲中,聽到他隱隱約約的愛情故事,看到他身旁美麗的姑娘,但他們看到的隻有仙女、度母和空行母的化身。他們開始推斷,也許這正是被後人神話了的一次次甜蜜的過往,一段段纏綿的情曆。
南寺:
秘境靈塔
盛傳倉央嘉措圓寂後,肉身舍利塔就供奉在阿拉善南寺(廣宗寺)。公元1746年,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在阿拉善承慶寺圓寂。公元1747年,他的肉身被移到昭化寺高爾拉木湖水邊立塔供奉。南寺建成後,按照阿旺倫珠達吉的意願,在南寺修成這座供奉著倉央嘉措肉身舍利的佛塔。
人物:阿旺倫珠達傑、倉央嘉措
在別離的時候,
我用目光送你。
把常聚的希冀,
寄托在我心裏。
當茫茫沙漠中忽然出現一片綠洲,讓人心頭不由一震,心緒也隨之變得歡快。這綺麗的自然景象,或許還包含著一種象征意義:似是饑渴的嘴唇忽然得到清水的滋潤,似是荒蕪的心靈忽然有了精神的撫慰。這綠洲,一定是大自然的饋贈和賜予,讓生活在大漠中的人們看到生活的希望,期盼生活的美好。
走進阿拉善,就會有這樣的感歎:無邊的沙海,起伏的沙丘連綿不斷,逶迤蜿蜒著伸向遠方,烈日下,那層層疊疊的沙浪卻是靜止不動的,就像是某個法力無邊的大神施展了定身術,讓原本洶湧翻騰的浪濤定格凝固在了那裏。行走在這片沙海中,孤寂的駝鈴在耳邊回響,一種絕望和無奈的感覺在心間升騰,而就在這時候,綠洲出現了。
一條溝穀,疊嶂的山巒綿延在左右,一條曲徑,引領人們向縱深處探尋。其間林木蒼翠,鳥語花香。而伴隨著道路延伸著的懸崖絕壁上鐫刻的眾多大小佛像,精巧別致、千姿百態、栩栩如生。這是內蒙古最大的石雕佛像群。從這裏遠遠眺望,賀蘭山主峰巴彥筍布爾孤傲地屹立在天邊。這條溝穀,名叫南寺溝,之所以有這樣一個名字,是因為在它的深處掩藏著一個絕好的去處:南寺。
南寺,被群山圍攏著,被鬆柏環抱著,安然自得地仰臥在那裏,享受著大自然的寵愛。這裏是藏傳佛教聖地,依山而建的寺院建築群錯落有致地分布在山腰間。
這座寺院,與倉央嘉措有著深深的淵源。
一段奇異的曆史,當它在青藏高原上忽然消隱,卻又在阿拉善開始延續。就像是一條潺潺流淌的小溪,在碎草與花叢之間蜿蜒,曾經打濕綻放在河畔的一朵野花,讓它的色彩在陽光下更加豔麗,也曾把幾顆晶瑩的水珠墜掛在草尖上,讓一顆顆微縮的太陽在草尖上盈盈地跳動。而就在此刻,它遇到了一片沙礫之地,幹冷的沙礫吞沒了它,於是,它把自己藏起來成為一條潛流。而當它從一座崖畔下的石縫間,或者是在一片林木茂盛的山坳裏重新出現的時候,已經全然不是原本的模樣,人們也不記得它曾經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