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故鄉遙不可及,不見父母雙親(1 / 3)

故鄉遙不可及,

不見父母雙親,

但也不必傷悲,

有人勝似阿媽。

勝似阿媽的情人,

就在山的那邊。

阿拉善:

異域的故鄉

阿拉善,倉央嘉措圓寂之地。公元1706年,年僅23歲的倉央嘉措被廢黜名號,解送北京,行止青海,從青海湖遠遁;公元1716年,倉央嘉措遠赴阿拉善,在這裏廣傳佛法,廣播法雨。

人物:阿寶王爺、福晉道格欣公主、阿旺倫珠達傑、倉央嘉措

寺院:阿拉善南寺

身後凶厲的魔龍,

不管它凶也不凶,

前麵香甜的蘋果,

那可一定要采摘。

倉央嘉措被押解進京,途經青海湖,在青海湖畔留下了一段淒婉美麗的傳說,而這個傳說之後,倉央嘉措的腳步卻變得撲朔迷離,難以捉摸。雖然傳說依然在繼續,但卻變得艱澀曲折,難以為繼。就像是一個講述往事的老人,說到一些令人悲痛的過去時,忽然哽咽起來,破壞了敘述的邏輯,更像是老人的記憶出了問題,在故事的結尾,有了幾個不同的結果,每一個結果都似是而非,每一個結果都似非而是。但傳說並沒有因此停止,傳說仍然繼續著。

傳說中,倉央嘉措的身影飄忽不定,他絳紅色的袈裟就像一片紅雲,在這險惡的人世間,孤寂而又淒然地飄拂著,沒有目標,沒有方向。起先,這片流雲盤旋於青海的上空,曾在西寧周邊作短暫的停留,也曾飄向遙遠的青南草原,在那裏留下一個流連的回眸。接著,這片無所依靠的流雲漸行漸遠,返身飄過唐古拉,飄向了他思念日深的故鄉。故鄉依然風情萬種:空氣中有著童年熟悉的氣息,村巷裏傳來令人沉醉的鄉音。密林深處,隱約響起一段婉轉卻又蒼然的聲音,那是故鄉廣為流傳的“雜魯”情歌,稔熟的旋律,卻聽不清歌詞。倉央嘉措孤坐在一片蒼翠的林木之中,癡迷地聽著,卻不敢現身,這時斷時續的歌聲,卻已經讓他淚流滿麵。孩童時期那些快樂和憂傷的日子,在他的心裏飄忽閃過,但他卻不能去回味去回憶。

如今的故鄉,已經是物是人非。每天,他都要隱姓埋名,躲避著人們的耳目度日。雖然他對生活沒什麼渴求,但追求自由的那份天性告訴他,故鄉早已不是他的久留之地。隨後,他又成了一片隨風飄逝的紅雲。他飄蕩在拉薩的周邊,他甚至看到了把他驅逐出布達拉宮的那些惡魔趾高氣揚地橫行在路上,他們的走狗四處打問著他的蹤跡;他飄蕩在遠方,在印度,在尼泊爾,他穿梭在佛祖曾經踏足的聖地,流浪的路上,卻對佛法有了更深的感悟。

但這裏依然不是他可以逗留的地方。

這時候,他聽到了一種呼喚,這呼喚來自遠方,來自一個陌生的地方,卻是那樣的真切,那樣的急迫。這呼喚,讓他盡快動身,沿著聲音傳來的地方追尋而去。

這呼喚來自阿拉善。

在廣為流傳的藏族民間傳說中,這樣解釋了這種呼喚:倉央嘉措經過一番遊曆,忽然回憶起在青海湖畔那個風雪交加的夜晚,他奇跡般地逃離了押解他的兵士,從波濤洶湧的湖麵上踏浪而過,從此遠遁。那個夜晚,一身牧女裝扮的華丹拉姆女神,將一塊牛犢大小的石頭拋向東北方向,讓他去尋找一個地名以阿字打頭的地方:那裏有座大山,山中有一仙洞,那是曾經由居士達摩做施主,十六羅漢做夏安居的聖地,您將來可到那裏去,收徒建廟、弘法利生!阿,藏語中置於名詞之前,表達親近的一個字,也是觀世音菩薩明咒,六字真言“嘛呢叭咪”的第一個字母“”的基礎字母。倉央嘉措頓悟:隻有具備這樣一個地名的地方,才能夠讓他得以重生,得以複活。

於是,倉央嘉措踏上了去尋找這樣一個地方的曆程。他沿著那呼喚聲傳來的地方走去,遠方的阿拉善在等著他。

後來的史學家從曆史的角度分析了倉央嘉措遠赴阿拉善的真正動因:1。阿拉善地區的特殊地理位置;2。阿拉善和碩特部與西藏的淵源;3。與王爺和公主的關係。

阿拉善,據說是賀蘭山的另一個諧音,這片以山峰命名的土地,在蜿蜒逶迤的山巒的環繞和簇擁下,有著與世隔絕一般的寧靜和神秘。她的東南部和西南部有賀蘭山、合黎山、龍首山、馬鬃山等連綿不絕的山巒,中部的雅布賴山自東北向西南延伸,把這片土地大體分為兩塊。陡峭的山巒擋住了來自西部的強勁寒流的同時,也把青藏高原與這裏遠遠隔離起來。加上巴丹吉林、騰格裏、烏蘭布等沙漠橫貫全境,形成陡立的複合沙山,對危機四伏,急需逃離險境的倉央嘉措來說,這裏是極好的安全之地。這便是這片土地特殊的地理位置。

而這片遠離西藏的土地,卻與西藏有著深厚的淵源,這份淵源也是引發西藏政教高層動蕩,危及無辜的倉央嘉措的緣由之一。

15世紀初,倉央嘉措的前世活佛洛桑嘉措邀請阿拉善和碩特部的首領固始汗入藏,在固始汗的扶持下,洛桑嘉措登上西藏政教權力的最高寶座。卻在權力的分配上,這一對政治同盟之間出現了分歧,逐漸形成兩派,在他們身後埋下了禍根。當他們先後離世,貌合神離的兩派終於大打出手,為爭權奪勢而兵刃相見。攝政王桑結嘉措被殺,固始汗的後人拉藏汗奪取了權勢,倉央嘉措也因此被廢黜,並被押解進京。如今,倉央嘉措卻要去阿拉善,要去逼迫他走出西藏的惡人的故鄉,除了危險的地方更安全的考慮外,倉央嘉措還心懷一個宏願:以慈悲之心為阿拉善的眾生廣布法雨。

倉央嘉措遠赴阿拉善,據說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為被政敵殺害的攝政王桑結嘉措尋訪轉世靈童。傳說,就在他踏上阿拉善之行前,曾專赴拉姆拉措湖去觀湖,《殊異聖行妙音天界琵琶音》(《倉央嘉措秘傳》)一書,以倉央嘉措口述的形式,記載了這一情節:先前當我在本土朝拜梅朵塘拉姆拉措聖湖時,瑪索麻神在湖中清清楚楚地顯示出漢、藏、蒙古等一切地方,顯示出你們阿拉善的山川地理和你們居家情形、人口數目等等。就連你這小兒子在他母親懷抱之中,也顯現得一清二楚,這孩子也是個有福分的……湖中的景象指明了轉世靈童出生的地方方位,以及阿拉善的山水美景。這也成為倉央嘉措遠赴阿拉善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

這位轉世靈童,便是撰寫《殊異聖行妙音天界琵琶音》(《倉央嘉措密傳》)一書的作者,名叫阿旺倫珠達吉。約於1715年(康熙五十四年),生於阿拉善的廂根達賴蘇木台吉貴族之家,父親班子爾紮布,是阿拉善第一任旗王和羅理胞弟的後裔,曾擔任旗協理一職。阿旺倫珠達吉自幼隨倉央嘉措出家為僧,學習佛法,學業日有所進,以後又赴西藏修習顯、密教法,佛學造詣高深。從西藏學成返回阿拉善,兼任該地大喇嘛一職,由於和當時擔任阿拉善旗旗王的羅卜藏多爾濟在政見上有分歧,遭迫害而死。

有關靈童的尋訪過程,在這本書中也有記載:“……那時,筆者年方兩歲,腿腳無力,走不得路,隻能匍匐而行。我坐到尊者懷中,尊者對我十分慈愛,摩挲著我的頭,說著憐恤我的話,顯得非常高興。可是我卻在尊者懷中撒尿一泡。尊者把這說成是極其良好的兆端。”

史學家提及的王爺和公主,指的是阿寶王爺和福晉道格欣公主,有關倉央嘉措與這位公主的一段有趣的故事,也記錄在《殊異聖行妙音天界琵琶音》一書中。

倉央嘉措和這位格格初次相遇時,這位格格根本不把倉央嘉措放在眼裏。一天早晨,倉央嘉措起了個大早,按照久已養成的習慣,他盤腿打坐,開始誦經。正在這時,目中無人的格格帶著他的隨從和丫環突然闖了進來,格格傲慢地坐在七層厚的繡墊上,氣勢淩人地說:“聽大家說你是個了不得的喇嘛,但我並不相信。有道是眼見為實,我倒要看看你有什麼本事。如果你拿不出什麼真本事來,這大路上像你一樣的行腳僧多的是,有什麼稀罕的!”

說著,捧起一根很長的煙杆,肆無忌憚地抽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