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九 比丘戒律(1 / 1)

即使事情肯定成功,

事前也要再三考慮;

事後再去左思右想,

那就是愚蠢的表現。

——薩迦格言

佛經中規定,當年輕男子滿二十歲後,可受比丘戒。比丘戒又稱具戒,大戒,相對於沙彌戒的十戒律,比丘戒共有兩百五十三條戒律,連比丘僧的行、走、坐、臥都有異常嚴格的規定。比如戒律中規定,比丘僧行走時不能大跨步,兩臂不能大開,為的就是避免傷及來不及躲避的微小眾生。

如此嚴格的戒律,沒有一顆忠誠而堅定的心,是很難信守的。眼下的倉央嘉措,他能夠做到麼?

說實話,桑結嘉措自己也不知道。然而,能讓他做出這個決定的,實在是當時逼不得已的現實。自從倉央嘉措夜遊酒館,與酒家女幽會的事情在拉薩城內不脛而走的時候,剛剛繼承了汗位的蒙古和碩部王子拉藏汗首先聞到了氣息,他馬上聯合其他部落的首領發布一個聲明,認定倉央嘉措不是真的六世達賴喇嘛。

這個聲明讓桑結嘉措嗅到了恐怖的氣味。倉央嘉措是他找到並認證的。如果拉藏汗不承認這個達賴喇嘛,那背後的意圖又是什麼呢?無非是不承認由他親手找到的這個靈童,繼而把他踢下藏王的寶座。進而,霸占整個西藏。

每當想到此處,桑結嘉措的心裏就像擰了筋一樣難受。眼下,隻有倉央嘉措以一副清淨的法相出現,才能夠對付拉藏汗等人懷疑的眼神。可是,究竟有什麼能讓這位年輕的佛爺老實地聽自己的話呢?

戒律!桑結嘉措心裏忽然一亮,對啊,為什麼沒想到這個呢?我管不了他,但佛教的戒律難道也管不了他麼?這件事就隻有求助於五世班禪大師了。

桑結嘉措所想到的班禪大師,就是當初為倉央嘉措剃度的羅桑益西。

桑結嘉措為何想到求助五世班禪大師呢,這要從兩位大師之間特殊而微妙的親密關係說起,曆任達賴喇嘛或者班禪大師的轉世靈童都應由已在位的那位上師參加認證,並以他為上師。比如,五世班禪靈童的認證就必須通過當時五世達賴喇嘛的首肯,並拜五世達賴喇嘛為上師。以此類推,六世達賴喇嘛也必須拜五世班禪為師。1698年,在西藏羊雍錯湖邊的浪卡子,五世班禪就主持了六世達賴喇嘛的剃度儀式,為他授記沙彌戒,並成為了他的師傅。那麼,如果倉央嘉措需要再授比丘戒,五世班禪大師是當仁不讓的執行者。

在西藏曆史上,班禪大師與達賴喇嘛都是格魯派的大活佛。從宗教地位來看,兩人的聲名威望不相上下。但從權利統治角度,五世達賴喇嘛因在蒙古和碩部的幫助下統一了雪域,他本人也成了名副其實的雪域之王,權利與榮譽幾近巔峰。

在這一時刻,遠在紮什倫布寺的五世班禪洛桑益西亦淡定地對待這一切。從被認證成活佛之後,他謙謹地師從五世達賴喇嘛,幾乎是半閉關在自己的寺院,遠遠地避開一切政治鬥爭的漩渦。隻管埋頭修行以及著書立說。這份淡定和從容,使他即使在最亂世的時候,也避開了許多爭端與無謂的紛亂。也是他的品格,使得當時權力炙手可熱的桑結嘉措相當敬重。或許在桑結嘉措內心有一個不想為人言的願望,如果倉央嘉措像這位班禪大師一樣,那該有多好,他隻管研究他的佛法,自己可以放手政治管理,可惜呀,天難遂人願。眼下,能夠幫助他馴服倉央嘉措的人,恐怕也隻有五世班禪洛桑益西了。

不過,桑結嘉措自己也清楚,把這個“問題活佛”交到五世班禪大師手中,無異於送出去一塊燙手山芋,也不知道班禪大師能不能接下這個重任呢?

桑結嘉措想的一點也沒有錯,當遠在紮什倫布寺的五世班禪大師接到桑結嘉措這封措辭懇切的請求信時,他輕輕地歎了口氣。即使遠在後藏,有關倉央嘉措的傳聞也像風一樣,一陣陣地刮到了這裏。有關這位年輕活佛的聰慧,以及放蕩不羈,讓他這位正統的格魯派活佛先是錯愕,而後唏噓不已。

觀照戒律,倉央嘉措犯戒重重,酗酒,親近女人,的確不是一個合格的佛教徒弟子。然而,佛法是什麼?僅僅是經書上緊緊縛住人思想的條框麼?應該不盡然。佛法是最為廣博圓通的,釋迦牟尼的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天下眾生,盡可在其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出路。像倉央嘉措這樣的曠世奇才,更應是充滿慧根的佛門弟子,隻是命運捉弄,一開始就把他硬推入了一個早就被縛好條框的金色樊籠。若這樊籠中關著一個普通人,或許會低首俯就,順勢一生。而他是倉央嘉措啊,本非凡類,卻要為世事所累,未來之命運,難測吉凶啊。

這個夜晚,靜月如水,洛桑益西端坐在大殿上,他在思索著給桑結嘉措的回信,落筆千回卻輾轉反側,為他授戒,究竟是幫了他還是害了他?懷憂著遠在布達拉宮的倉央嘉措的命運,一時間,他竟也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