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消費邏輯是一種符號和差異的邏輯。鮑德裏亞指出,人們交換的商品是一種“符號物”,而象征交換指向一種缺席,所以,符號物在象征交換中指向某種缺席的關係,即符號物的意義來自其他符號的差異性關係之中。而物一旦成為差異性的符號,便構成消費的物。
為了從各種意指邏輯中找出消費邏輯,鮑德裏亞區分了四種意指邏輯:使用價值的功能邏輯、交換價值的經濟邏輯、象征性交換邏輯、符號價值邏輯。這四種意指邏輯分別體現為:使用價值決定的操持運作的邏輯(實用的邏輯)、交換價值決定的等價邏輯(市場的邏輯)、象征性交換決定的不定性邏輯(禮物的邏輯)、符號價值決定的差異性邏輯(地位的邏輯)。並且,這四種意指邏輯又分別對應四種物:依次為器具、商品、象征與符號。而消費的邏輯則是一種符號和差異的邏輯。由此看來,鮑德裏亞傾向於將消費的邏輯界定為一種符號價值的邏輯。雖然,符號與價值是兩個異質性的領域,但是,消費關係將符號的意義投射到物之中,使消費的物成為一種符號物,而符號物的意義又植入於其他符號的差異性關係中。所以,消費邏輯是符號物的交換邏輯,它表現為一種差異的生產。一方麵,符號物的交換將個人轉變為具有差異性的交換主體;另一方麵,符號物的交換將被交換的物質載體變為一種差異性的、意指性的要素。因此,在符號物的交換體係中,消費的邏輯生產出一種差異性的交換主體和差異性的意指取向,而這種雙層的差異性又受製於差異性的符碼體係,即一種構建社會關係的差異性結構。
(4)符號政治經濟學的批判任務在於建立一種象征交換理論。鮑德裏亞認為,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主要是提供了交換價值的批判理論,而符號政治經濟學是要在此基礎上,對使用價值、能指以及所指進行批判。顯然,鮑德裏亞並沒有全麵而正確地理解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理論,沒有意識到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不僅從生產領域內勞動的兩重性出發,提出了商品的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而且從流通領域內分析了交換價值采取的等價交換形式,進而從等價交換的形式結構中挖掘出資本主義經濟市場的商品拜物教秘密,最終批判地揭示了這種商品拜物教秘密背後的資本主義社會關係。盡管如此,鮑德裏亞的符號政治經濟學確實試圖用符號政治經濟學的方法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
鮑德裏亞提出了政治經濟學的公式:符號價值與象征交換之比等同於交換價值(經濟的)與使用價值之比。當這一公式引入符號學方法後,便重構出符號政治經濟學的公式:交換價值與使用價值之比等同於能指與所指之比。一方麵,交換價值與能指具有邏輯上的關聯;另一方麵,使用價值與所指具有邏輯上的關聯。於是,符號政治經濟學的任務是,將對政治經濟學的批判延伸到對使用價值的批判中去;將對政治經濟學的批判延伸到對符號以及符號體係的批判,最終建立象征交換理論。
鮑德裏亞指出,在符號交換的象征化意指過程中,符號交換不僅僅是一種經濟理性的計算意義上的交換,而是一種由符碼絕對掌控的象征交換。因此,“符號的超越性所具有的批判性維度(對它的抽象合理性的超越以及對它的‘任意性’的超越)總是以它所包含的兩個術語中的一個的名義來實現:或者以所指的名義(以指涉物的名義:這是一回事),它必須從符碼的束縛下解放出來(也就是從能指的束縛下);——或者以能指的名義,它必須從所指的束縛中解放出來。”讓·鮑德裏亞:《符號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夏瑩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157頁。也就是說,符號政治經濟學的象征交換理論,旨在批判地分析和揭示晚期資本主義社會中符號經濟活動的符碼霸權,一方麵,在符號所指的名義下,把符號商品的所指從符號的抽象性和任意性中解放出來,“從而建構某種符號(能指的)和符碼的經濟學,由此來顯示大寫的所指(主體、曆史、自然、矛盾)所包含的富有目的性的、辯證的、本真的真理。”讓·鮑德裏亞:《符號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夏瑩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157頁。馬克思揭示了商品拜物教的秘密在於將商品視作一種人類抽象勞動的價值,從而揭露了以等價交換的形式所遮蔽了的商品交換價值中隱含的資本主義社會關係,而鮑德裏亞試圖從商品拜物教的秘密中找出價值的抽象形式——符號,並以符號價值的消費邏輯揭穿符號商品的所指(使用價值)所意指的差異性社會關係。另一方麵,在符號能指的名義下,把符號商品的能指從所指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批判符號商品的能指(交換價值)所意指的等級性象征交換符碼,以及由此滋生的“能指拜物教”,這種“能指的拜物教”構成了拜物教的本質,其結果是,在符號物的象征交換關係中,“主體陷入到一個虛假的、差異性的、被符碼化、體係化了的物之中”同上,第78頁。。[文獻]
第五章馬克思主義和政治經濟學體係讓·鮑德裏亞:《生產之境》,仰海峰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年。
政治經濟學的三個階段
在《哲學的貧困》中,馬克思描繪了交換價值體係的譜係:
1.交換的隻是剩餘產品(例如在古代的和封建的生產中)。大量的產品處於交換和商品領域之外;
2.整個“工業”生產都處於交換之中(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學);
3.甚至人們認為不能出讓的東西,如德行、愛情、知識、良心等,都成了買賣的對象。這是一個“普遍賄賂、普遍買賣”的時期,“是一切精神的或物質的東西都變成交換價值並到市場上去尋找最符合它的真正價值的評介的時期。”
這個圖式非常清晰,它超越了馬克思喜歡預示的內容。在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之間產生了資本,這個決定性的轉變不僅是交換領域的延伸,而且表明交換在社會關係層麵產生了影響。相反,在第二階段和第三階段之間,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者隻看到了交換延伸產生的影響。他們認為,建立當下生產方式和生產關係的“基礎”的轉變,發生於第二階段,第三階段隻是表現了“上層建築”在“非物質”價值領域的作用。順著馬克思的思路,但在某些方麵與馬克思不同,我們認為有必要放棄他的分析中的這種係譜學。
在第二階段和第三階段之間存在著決定性的轉變。第三階段是對第二階段的革命,就像第三階段是對第一階段的革命一樣。政治經濟學體係的第三種力量對應於一種新型的社會關係,這種關係與第二階段的矛盾關係不同,後一矛盾關係適合於資本(《資本論》)。政治經濟學的這個新階段,在馬克思那個時代尚未充分發展,根據市場和“商業唯利是圖”的原則,在馬克思的籌劃中,它被中立化了,並被歸入到第二階段之中。甚至在今天,“馬克思主義的”文化批評、消費批評、信息批評、意識形態批評、性欲批評等,也隻是根據“資本主義賣淫”原則來進行的,也就是說,是根據商品、剝削、利潤、貨幣和剩餘價值等概念來完成的。這些都是第二階段的術語,雖然已充分發揮了它們的價值,但當以它們來分析第三階段時,它們隻能起到隱喻的指涉功能。……
這個轉變涉及形式商品到形式符號、從一般等價規律下物質產品交換的抽象到符碼規律下所有交換的操作的轉變。與這個轉變相對應,就是從政治經濟學到符號政治經濟學的轉變,在這裏問題不再簡單地就是所有價值的“商品賣淫”(這種徹底的浪漫觀點來自《共產黨宣言》中的著名段落:為了獲取金錢,資本主義踐踏著一切人類價值,藝術、文化、勞動等等;這是對利益的浪漫批判),而是所有的價值都轉變為處於符碼霸權之下的符號交換價值。比起剝削來,這種控製和支配結構更加微妙、更具極權主義。因為符號不隻具有商品的內涵,也不隻是交換價值的符號學補充。這是一個讓自己進行結構操控的操作結構,與剩餘價值的數量神秘化相比,它顯得毫無惡意。符號的超意識形態以及能指的普遍可操作性——今天,它到處都被結構語言學、符號學、信息論、控製論等新學科所認可——已被作為這個體係的理論基礎代替了舊的政治經濟學。這種利用符碼象形文字的新意識形態結構,與利用生產能力的舊意識形態結構相比,更加難以辨認。這種操控,利用了符號能生產出意義和差異的能力,比起利用勞動力來更為根本。
……
在意指方式中,這個階段伴隨著符號功能的根本變化。聲譽和區分這一終極目的仍然對應於符號的傳統身份,在這裏,一個能指回指一個所指,一種形式的差異、一種區分性的對立(將衣服撕成碎片,這是物體的風格)仍然回指著人們所謂的符號的使用價值,回指著差異的利潤,回指著活生生的區分(一個所指的價值)。這仍然是意指的經典方式,這種意指具有自己的指涉心理學和哲學。對符號操控的時代也是競爭的時代。形式——符號描述了一個根本不同的組織:所指和指涉不再是能指遊戲的唯一利潤,也不再是普遍形式化的唯一利潤,符碼不再回指任何主觀的或客觀的“現實”,而是指向自身的邏輯。能指成為它自己的指涉,符號的使用價值消失了,成為它自身的利益換算和交換價值。符號不再標示任何事物,它達到了真正的結構限製,隻能回指其他的符號。所有的現實都變成了符號操控的場所,成為結構模擬的場所。傳統符號(在語言交流中也是如此)是對象的有意識投資,是所指的理性計算,而現在,符碼成為絕對指涉,同時,成為對象的邪惡欲望。
在商品領域中存在著總體的同源關係。“傳統的”商品(一直到競爭資本主義時代)具有交換價值和真正的使用價值。主體與產品以及產品消費的合目的性之間,仍然存在著合理的和終極性的關係,正如所指的使用價值存在於符號的經典結構中一樣。雖然產品是普遍平等的(交換價值的抽象),但並不存在消費的平等,因為產品才是具體的最終目的。在壟斷資本主義,同樣的變化發生於符號領域中,產品的最終指涉及其使用價值,都徹底消失了。需要失去了它們的自律性,它們是被編碼的。消費也不再具有享樂的價值,它們被置於生產這一絕對目的的束縛中。相反,生產成為自身的目的。將一個過程完全簡化為其中的一個術語,其他的都隻是借口(使用價值成為交換價值的借口,指涉成為符碼的借口),這不隻是體現了資本主義模式的進化,它是一種轉變。通過將生產提升到總體的抽象(為了生產而生產)提升到符碼的權力,這個體係不再冒著被禁止的指涉來質疑風險,它不僅將消費成功地中立化了,而且生產也被中立為一個矛盾的領域。生產力作為指涉(生產過程的“客觀”本質)以及隨之作為革命的指涉(生產方式的矛盾動力)推動了它們的特殊衝擊力,辯證法也不再在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發生作用,就像“辯證法”不再在符號的本質和符號之間發生作用一樣。
第二章需求的意識形態起源讓·鮑德裏亞:《符號政治經濟學批判》,夏瑩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
1.作為一種意指邏輯的消費
……
從象征交換到符號價值
當交換不再是純粹的轉移(這是一種理論上的孤立)的時候,當物(交換的物質介質)也不再僅僅作為轉移中的物質而存在的時候,物才可能成為一種符號。物如果在其建構的關係中消解了自身,那麼將轉向象征性價值(就如在禮物中那樣),而它卻沒有這樣做,物成為自主的、不可轉移的、不透明的,由此開始意指一種關係的消解。當物已經成為了一種符號物(l’objetsigne)的時候,它不再是介於兩個存在物之間的變動著的一種匱乏的能指,它屬於具體的關係,並來自具體的關係(就如同在另一層麵上存在的商品,與具體勞動力有密切的關聯一樣)。然而,象征卻指向一種匱乏(一種缺席),以此作為一種本真的欲望(désir)關係,符號物隻是指向一種關係自身的缺席,指向一個孤立的個人主體。
符號物既不是給定的,也不是交換得來的:它是被個體主體將其作為符號,也就是說,作為一種符碼化的差異來占有、保留與操控的。在此存在的是消費的物。而它常常是屬於並來自一種在某種符碼中被“符號化了的”、具體的、被消解的社會關係之中。
……
物成為符號,從而就不再從兩個人的具體關係中顯現它的意義。它的意義來自與其他符號的差異性關係之中。有點像列維斯特勞斯所謂的神話,符號物在它們之間交換。由此,隻有當物自發地成為差異性的符號,並由此使其體係化,我們才能夠談論消費,以及消費的物。
意指的邏輯
所以有必要區分出消費邏輯,即符號和差異的邏輯,而這一邏輯已經在對現實的考察中習慣性地與其他的邏輯混淆在一起了。(這一結論反映在所有那些天真的、但卻被認可了的對這一問題的研究之中。)此處提出四種不同的邏輯:
1使用價值的功能邏輯
2交換價值的經濟邏輯
3象征性交換邏輯
4符號價值的邏輯
第一個是一個操持運作的邏輯;第二個是一種等價邏輯;第三個是不定性的邏輯;第四個是差異性邏輯。
同樣,這四個邏輯還是實用的邏輯、市場的邏輯、禮物的邏輯和地位的邏輯,分別依照以上不同分類構建起來的,物在其中所應對的分別為器具、商品、象征與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