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獻導讀(1 / 3)

1.馬克思:商品的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

《資本論》(根據作者修訂的法文版第一卷翻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

馬克思

導讀:

卡爾·馬克思(1818—1883)是馬克思主義創始人之一。《資本論》是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的代表著作。在第一卷第一章中,馬克思論述了商品的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以及勞動的二重性。我們摘錄的《資本論》第一章內容主要涉及下麵幾個觀點:

(1)商品的兩個要素是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其中,使用價值表現為商品中物的有用性,是商品的質的差別;交換價值首先表現為不同種使用價值的商品之間交換的量的比例關係,是商品的量的差別。兩者的關係是,使用價值是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在商品交換時呈現出來的交換價值,將商品的使用價值抽象掉了,使之成為人類的抽象勞動的產品。

(2)交換價值的量是由勞動的量來計量的,而勞動的量則是用勞動的持續時間來計量的,因此,隻是在一定社會內生產物品所必要的勞動量或勞動時間,決定著該物品的價值量。也就是說,交換價值的量是由生產該商品的一般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決定的。

(3)勞動的二重性。商品中包含著勞動的二重性,一方麵,作為具體的有用勞動,它生產使用價值或效用;另一方麵,作為抽象的相同勞動,它形成商品價值。所以,商品的二重要素是勞動的二重性在商品交換關係中的體現。

(4)等價交換形式。商品的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形式,而商品的交換價值則是商品的價值形式,商品隻有通過價值形式才能進入流通領域。而商品是通過等價形式,才能夠在一種商品與任何一種商品進行交換。所以,等價交換是商品的交換形式。

(5)商品拜物教的秘密在於,商品交換表麵上是一種產品之間物與物的交易,其實是由交換價值中的價值量所決定的,是由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決定的。當商品交換采取一般等價物的貨幣形式的時候,商品交換不僅透露出物與物之間的社會關係,而且也揭示出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即,私人勞動的社會性質以及生產者的社會關係。[文獻]

第八章文化消費

第一卷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

第一篇商品和貨幣

第一章商品

1.商品的兩個因素: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或價值本身(價值實體,價值量)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占統治地位的社會財富,表現為“龐大的商品堆積”。因此,我們的研究就從分析商品這種財富的元素形式開始。

……

物的有用性使物成為使用價值。但這種有用性不是飄忽不定的。它決定於商品體的屬性,離開了商品體就不存在。因此,商品體本身,例如鐵、小麥,金剛石等等,就是使用價值。……使用價值隻是在使用或消費中得到實現。不論財富的社會形式如何,使用價值構成財富的物質。在我們所要考察的社會形式中,使用價值同時又是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

交換價值首先表現為量的關係,表現為不同種使用價值彼此相交換的比例,即隨著時間和地點的不同而不斷改變的關係。因此,交換價值好像是一種任意的、純粹相對的東西;商品固有的、內在的交換價值似乎是經院哲學家所說的形容語的矛盾。現在我們進一步考察這個問題。

……

……商品的天然屬性隻是就它們使商品有用,從而使商品成為使用價值來說,才加以考慮。但是,另一方麵很清楚,商品的使用價值在商品交換時被抽象掉了,而一切商品交換關係的特點正是這種抽象。在交換中,隻要比例適當,一種使用價值就和其他任何一種使用價值完全相等。或者像老巴爾本說的:“隻要交換價值相等,一種商品就同另一種商品一樣;交換價值相等的物是沒有任何差別或區別的。”作為使用價值,商品首先有質的差別;作為交換價值,商品隻能有量的差別。

如果把商品的使用價值撇開,商品就隻剩下一個性質,即勞動產品這個性質。可是勞動產品不知不覺已經起了變化。如果我們把勞動產品的使用價值抽去,那麼,賦予勞動產品以這種價值的一切物質要素和形式要素也就同時消失了。……因此,留下來的隻是這些勞動的共同性質;這些勞動全都化為相同的人類勞動,化為與人類勞動力耗費的特殊形式無關的人類勞動力的耗費。

……

因此,在商品交換關係或商品的交換價值中表現出來的某種共同的東西,就是商品的價值;而使用價值或某種物品具有價值,隻是因為有人類勞動物化在裏麵。

那麼,它的價值量是怎樣計量的呢?是用它所包含的“創造價值”的實體即勞動的量來計量。勞動本身的量是用勞動持續時間來計量,而勞動時間又是用一定的時間單位如小時、日等作尺度。

……

可見,隻是在一定社會內生產物品所必要的勞動量或勞動時間,決定該物品的價值量。在這裏,單個商品是當作該種商品的平均樣品。因此,含有等量勞動或能在同樣時間內生產出來的商品,具有同樣的價值。一種商品的價值同其他任何一種商品的價值的比例,就是生產前者的必要勞動時間同生產後者的必要勞動時間的比例。

……

2.商品的二要素和勞動的二重性

起初我們看到,商品是一種二重的東西,即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後來我們看到,一旦生產使用價值的勞動表現為價值本身,那麼,這種勞動的一切特點也就消失了。商品中包含的勞動的這種二重性,是首先由我明確指出的。這一點是政治經濟學的樞紐,因此,在這裏要較詳細地加以說明。

……

從以上的論述可以得出結論,即使嚴格地說在商品中不存在兩種勞動,但是,隨著把商品的使用價值看作它的產品,或者把這個商品的價值看作它的純客觀表現,同一種勞動在商品中就同自身相對立著。一切勞動,從一方麵看,是人的力量在生理學意義上的消耗,而作為相同的人類勞動,它形成商品價值。從另一方麵看,一切勞動是人的力量在某種由特殊目的決定的生產形式上的消耗,而作為具體的有用勞動,它生產使用價值或效用。商品要成為價值,首先必須是效用;同樣,勞動要被看作抽象意義上的人的力量、人類勞動的耗費,首先必須是有用的勞動。

現在,價值實體和價值量已經被規定,剩下的事情是要分析價值形式。

3.價值形式

商品是以鐵、麻布、羊毛等等使用價值或商品材料的形式出現的。這不過是它們的自然形式。但它們所以是商品,隻因為它們同時是兩個東西,既是使用物品又是價值承擔者。因此,它們隻有表現為二重的形式,即自然形式和價值形式,才能進入流通。

……

(3)等價形式及其特點

我們說過,當商品A(麻布)通過不同種商品B(上衣)的使用價值表現自己的價值時,它就使商品B取得一種特殊的價值形式,即等價形式。商品麻布通過另一種商品即處於自然形式的上衣與它相等的關係顯示出它自身的價值性質。因此,麻布是通過另一種商品上衣與它直接交換來表明它自身具有價值的。

一切商品作為價值都是同一單位即人類勞動的可以互相代替的相同的表現。因此,一種商品一旦具有一種使它表現為價值的形式,它就可以同另一種商品交換。

一種商品作為任何另一種商品的等價物可以直接與之交換,這就是說:它在價值關係中占有的地位使它的自然形式成為另一種商品的價值形式。它不需要具有與它的自然形式不同的形式就可以對另一種商品表現為價值作為價值發生作用,因而可以和另一種商品相交換。因此,等價形式對於一種商品來說,是它能夠與另一種商品直接交換的形式。

……

4.商品的拜物教性質及其秘密

……

因此,商品的神秘性質不是來源於商品的使用價值,也不是來源於決定價值的性質。……

可是,勞動產品一旦采取商品形式就具有的謎一般的性質究竟是從哪裏來的呢?顯然是從這種形式本身來的。

人類的勞動的等同性,取得了勞動產品的價值形式;用勞動持續時間來計量的個人勞動,取得了勞動產品的價值量的形式;最後,生產者之間的體現他們的勞動的社會性的關係,取得了勞動產品的社會關係的形式。正因為如此,這種產品變成了商品,也就是說,變成了既是可感覺的又是不可感覺的物或社會的物。……但是,價值形式和勞動產品的價值關係,是同勞動產品的物理性質完全無關的。這隻是人與人之間的一定社會關係,但它在人們麵前采取了物與物之間的關係的虛幻形式。我們隻有在宗教世界的幻境中才能找到這個現象的一個比喻。在那裏,人腦的產物表現為具有特殊軀體的、同人發生關係並彼此發生關係的獨立存在的東西。在商品世界裏,人手的產物也是這樣,這可以叫做拜物教。勞動產品一旦表現為商品,就帶上拜物教的性質,拜物教是同這種生產方式分不開的。

一般說來,使用物品成為商品,隻是因為它們是彼此獨立進行的私人勞動的產品。這種私人勞動的總和形成社會勞動。由於生產者隻有通過交換他們的產品才發生社會接觸,因此,他們的私人勞動的社會性質首先也隻有在這種交換中才表現出來的。換句話說,私人勞動在事實上表現為社會勞動的一部分,隻是由於交換使勞動產品之間並間接地使生產者之間發生了關係。因此,在生產者麵前,他們的私人勞動的關係就表現為現在這個樣子,就是說,不是表現為人們在自己勞動中的直接的社會關係,而是表現為物之間的社會關係。

……

……因此,價值量由勞動的持續時間決定是一個隱藏在商品價值的表麵運動後麵的秘密。這個秘密的發現表明,價值量並不像表麵上可以看到的那樣是偶然決定的,但是,這一發現並沒有消除那種把這個量表現為物與物之間、勞動產品本身之間的量的關係的形式。

……因此,隻有商品價格的分析才導致商品的價值的量的決定,隻有商品共同的貨幣表現才導致商品的價值性質的確定。但是,商品世界的這個已經獲得的固定的形式,商品的貨幣形式,隻是掩蓋了私人勞動的社會性質以及生產者的社會關係,而不是把它們揭示出來。如果我說,小麥、上衣、皮靴等等把麻布當作抽象的人類勞動的一般化身而同它發生關係,這種說法的虛假和荒唐是一目了然的。但是,當這些商品的生產者使這些商品同作為一般等價物的麻布、金或銀(這都是一回事)發生關係時,他們的私人勞動同社會總勞動的關係正是通過這種荒謬形式呈現在他們麵前。

2.鮑德裏亞:符號政治經濟學批判

導讀:

讓·鮑德裏亞(1929—2007)是法國的社會學家。鮑德裏亞的符號政治經濟學觀點集中地體現在《符號政治經濟學批判》和《生產之境》兩部著作之中。雖然,鮑德裏亞的符號政治經濟學思想本身有一個產生和變化的過程,並且,我們對他的相關觀點也並不完全讚同。然而,鮑德裏亞所提出的符號政治經濟學,無疑是文化經濟研究方法上的重要創新,即,在政治經濟學領域內引入了一種符號學的研究視野。因此,我們從方法論的角度,將鮑德裏亞的符號政治經濟學的主要觀點歸納為四個方麵。

(1)在政治經濟學中引入一種符號政治經濟學的視野。馬克思在《哲學貧困》中提出了政治經濟學的三個階段的譜係,即,古代或封建社會中剩餘產品的交換;資本主義社會中整個工業生產體係的交換;資本主義壟斷社會中精神和物質的東西都成為交換的對象。在第一和第二階段之間,資本的產生改變了社會的交換關係,在第二和第三階段之間,符號的產生也使社會的交換關係發生了革命。在馬克思時代,後者的變革尚未充分發展,所以,我們需要順著馬克思主義的思路,從政治經濟學進入符號政治經濟學,即,在經濟形式上,從商品轉為符號;在經濟規律上,從一般等價規律下物質產品交換的抽象到符碼規律下所有交換的操作的轉變。也就是說,符號政治經濟學是要研究符號經濟的問題,研究所有的交換活動是如何在符碼的掌控下進行的,研究所有的價值是如何轉變為處於符碼霸權之下的符號交換價值。

(2)符號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命題是,探討符號的象征交換,涉及符號商品的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以及符號商品的能指與所指之間在符碼操控下的象征交換關係。鮑德裏亞認為,在符號政治經濟學中,符碼對符號商品的交換價值的操控是通過符號商品生產的象征性意義和符號商品意指的差異性社會關係而得以實現的。所以,在符號商品的意指取向中,符號商品的使用價值不再是傳統商品的使用價值,不再指向符號能指的有用性,甚至也不再指向任何主觀的或客觀的“現實”,不再標示任何事物,而是一種具有象征性的符號意義。於是,符號商品中傳統意義上的“使用價值”消失了。符號商品隻是指向符號自身,指向由符碼所操控的意指鏈條,指向其他的符號能指。也就是說,由於符號商品是一種由符碼操控下的生產意義的商品,所以,符號商品的使用價值已經不再是傳統商品中物的有用性,而是符號商品中的象征意義,這種象征意義使符號商品的意指形式表現為,符號商品受到符碼的操控,而符碼在符號商品的能指與所指之間構成一種象征化了的符號意指鏈,一種總是不斷地回指其他符號的意指鏈條。一句話,符號商品的能指和所指在象征交換過程中表現出的意指關係,實際上是由符碼(即社會製度和社會地位等差異)所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