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描述,因當時原因不明,故稱該病為Q熱。
Q熱是由伯納特立克次體引起的急性自然疫源性傳染病,可由多種途徑感染人,偶由蜱叮咬而傳播。潛伏期一般為2~4周,有畏寒、發熱、劇烈頭痛、肌肉疼痛等症狀,可發生肺炎及胸膜炎,部分病人還可發生肝炎、心內膜炎、心肌炎、血栓性脈管炎、關節炎及震顫性麻痹等。
39.Q熱病有什麼表現?
(1)潛伏期:12~39天,平均為18天。起病大多急驟,少數較緩。
(2)發熱:初起時伴畏寒、頭痛、肌痛、乏力、發熱,而發熱在2~4天內升至39~40℃,呈弛張熱型,持續2~14天。
(3)頭痛:劇烈頭痛是本病突出特征,多見於前額、眼眶後和枕部,也常伴肌痛,也可伴關節痛。
(4)肺炎:30%~80%的病人有肺部病變。大多在發病第5~6天開始幹咳、胸痛,少數有黏液痰或血性痰。
(5)肝炎:肝髒受累較為常見。患者有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右上腹疼痛等症狀。
40.被蜱咬傷後都有哪些症狀?
蜱的幼蟲、若蟲、雌雄成蟲都吸血。宿主包括陸生哺乳類、鳥類、爬行類和兩棲類,有些種類侵襲人體。硬蜱多在白天侵襲宿主,吸血時間較長,一般需要數天;軟蜱多在夜間侵襲宿主,吸血時間較短,一般數分鍾到1小時。蜱的吸血量很大,各發育期飽血後可脹大幾倍至幾十倍,雌硬蜱甚至可達100多倍。
被蜱咬傷後一般表現為以下症狀:
(1)局部表現:咬傷處自覺瘙癢或疼痛,局部有水腫性丘疹或小結節、紅腫、水泡或淤斑,中央有蟲咬的痕跡。有時可發現蜱。
(2)全身症狀:①在蜱吸血後數日出現發熱、畏寒、頭痛、腹痛、惡心、嘔吐等症狀;②硬蜱咬傷大多起病急而重,主要症狀為發熱,伴全身不適、頭痛、乏力、肌肉酸痛以及惡心、嘔吐、腹瀉、厭食、精神萎靡等;③小兒易發生蜱麻痹,表現為急性上行性麻痹,可因呼吸衰竭而致死。
(3)特殊情況:某些種類的革蜱和花蜱可引起蜱癱瘓,這是一種分泌毒素的硬蜱叮咬數日時發生的上行性弛緩性癱瘓。症狀和體征包括厭食、嗜睡、肌肉無力、共濟失調、眼球震顫和上行性弛緩性癱瘓。蜱癱瘓可能與格林—巴利綜合征、肉毒中毒、重症肌無力或脊髓腫瘤相混淆,可能發生延髓或呼吸麻痹。在吸血早期,蜱的唾液中不存有引起蜱癱瘓的毒素,因此,蜱癱瘓僅發生於一個或多個蜱叮咬吸血數日或更長時間後。
41.被蜱咬傷後怎麼辦?
蜱咬傷出現的皮炎主要予以消炎、止癢、止痛等處理措施,給予對症處理。發現被蜱叮咬後常采取如下措施:
(1)發現蜱叮咬皮膚時,不可強行拔除,以免撕傷皮膚及防止口器折斷在皮內。可用乙醚、氯仿、煤油、鬆節油、旱煙油塗在蜱的頭部或在蜱旁點燃蚊香,數分鍾後蜱自行鬆口;或用凡士林、液體石蠟、甘油厚塗蜱的頭部,使其窒息,然後用鑷子輕輕把蜱拉出。
(2)去除蜱後,傷口要進行消毒處理,如發現蜱的口器斷在皮膚內要手術取出。
(3)在傷口周圍以2%鹽酸利多卡因作局部封閉,亦有人用胰蛋白酶2000U加生理鹽水100毫升濕敷傷口,能加速傷口的愈合。
(4)出現全身中毒症狀要及時送醫院治療。
42.如何預防蜱咬傷?
(1)化學防製:可在蜱類棲息及越冬場所可噴灑敵敵畏、馬拉硫磷、殺螟硫磷等。林區用六六六煙霧劑收效良好,牲畜可定期藥浴殺蜱。
(2)生物防治:由於蜱蟲主要棲息在草地、樹林中,用生物農藥噴灑主要發生蜱蟲的地麵,持效期特長,對人畜無害;也可用藻蓋殺物理防治,無色無味,對人體無毒、無害、無汙染。
(3)個人防護:進入有蜱地區要穿“五緊服”,長襪長靴,戴防護帽,外露部位要塗驅避劑,離開時應相互檢查,勿將蜱帶出疫區。由於蜱蟲主要棲息在草地、樹林中,因此外出遊玩時最好在暴露的皮膚上噴塗驅避劑,盡量避免在野外長時間坐臥。注意做好個人防護,穿緊口、淺色、光滑的長袖衣服。
另外,蜱蟲常會附著在人體的頭皮、腰部、腋窩、腹股溝及腳踝下方等部位,應小心加以防範。
(4)除蟲:如果發現蜱蟲附著在身體上,不能立即用鑷子等工具將其除去。因為蜱蟲體上可能含有傳染性病原體,在受到刺激後,蜱蟲會越發往體內鑽,並加大劑量地釋放蜱蟲唾液。所以,直接用工具將蜱蟲摘除或是用手指將其捏碎的方法是非常不正確的。
43.毛毛蟲有毒嗎,常見的有毒毛毛蟲有哪些?
毛毛蟲是蝴蝶、毒蛾等的幼蟲,會變蝴蝶的毛毛蟲大多無毒,但毒蛾的幼蟲為了自我防衛,身上帶有毒素,而在毒蛾幼蟲中,又以毒蛾科、枯葉蛾科及刺蛾科最常見,也最容易引起人類的皮膚過敏。
毒蛾的幼蟲體表長有毒毛,呈細毛狀或棘刺狀,當毒毛蜇入人體皮膚後,往往隨即斷落,放出毒素。被毛毛蟲蜇傷後,初期感到局部有瘙癢刺痛、燒灼感,一段時間後患處痛癢加重,甚至潰爛。嚴重者還可引起蕁麻疹、關節炎等全身反應。
(1)毒蛾科:常見有桑斑褐毒蛾、紋白毒蛾、桑毒蛾、黃尾毒蛾、桑毛蟲,寄主常為桑、蘋果、梨、桃、山楂、杏、李、棗、柿、栗、海棠、櫻桃、柳等,主要分布在華北、東北、西北等地。
其最顯著的特點是背上有4撮毛,不過這4撮毛是無毒的,有毒的是它尾部的另一撮毛,但背上那4撮毛是可以脫落的。當它遇到危險的時候,就會把尾巴翹起來,把尾上那撮毛上的毒液塗到背上那4撮毛上,讓其脫落,刺進皮膚裏引起強烈的變態反應。
(2)枯葉蛾科:常見有竹黃毛蟲(分布於我國的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灣、四川和雲南等地)、牧草枯葉蛾(分布於中國東北、朝鮮及日本)、竹斑枯葉蛾(分布於我國的江蘇和浙江等地)。
其幼蟲體型很大,有4~5厘米長,最顯著的特點是頭兩邊有兩束長毛,全身為白毛或黃毛,並雜有黑毛點,黑毛點即為毒液所在,手掌心若不小心碰觸到,則會出現圓圓的小泡泡。值得注意的是,若枯葉蛾幼蟲數量太多時,毒性會在空氣中逸散開,此時如果行經該處,就算未經接觸,也可能會引發過敏。
(3)刺蛾:別名有扁刺蛾、八角蟲、八角罐、洋辣子、白刺毛、炸辣子、火辣子、刺蛾幼蟲、播刺貓、帶刺毛毛蟲、蜇了毛子、毛蟲、毛辣子、洋辣罐、辣毛、洋辣子毛、刺毛蟲。
刺娥表體光滑,有兩種形狀特征,像巴士或者像飛碟。
以綠色為基底,上有紅色、黃色或藍色,而且這種顏色很異常。其體表有突起,此為毒囊,毒囊上有一根根短刺,像刷子,若碰到皮膚,毒囊中的毒性會隨著短刺進入,感覺像被電到或燒到一樣,造成局部皮膚紅、腫、熱、痛的變態反應。
主要分布於東北地區及河北、山東、安徽、江蘇、上海、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台灣、廣東、廣西、四川、雲南等地。
44.被毛毛蟲蜇傷後怎麼辦?
(1)除去毒毛最重要,被毒毛蜇傷後千萬不要用手直接撓患處,有的毛毛蟲的毒毛上有倒鉤,直接撓的話反而會使毒毛更加深入皮膚,或將毒毛帶到其他部位。而應以膠布、膏藥、創可貼等貼附於傷口部位,用力撕下,毒毛即可被粘出。也可在放大鏡的觀察下,用刀片順著毒毛方向刮除毒毛。
(2)可用3%氨水塗擦毒毛蜇傷處或用南通蛇藥外敷患處,也可以用七葉一枝花或鮮馬齒覓搗爛外敷。
(3)傷口潰爛時,可用抗生素軟膏塗抹。
(4)症狀嚴重者,應盡快到醫院診治。
45.桑毛蟲皮炎是什麼病?
桑毛蟲是桑毒蛾的幼蟲,又稱金毛蟲、狗毛蟲、桑毒蛾、紋白毒蛾、全毛蟲,主要分布於浙江、江蘇、安徽、湖北、廣東、貴州、四川等地,在蠶桑及果園地區多見。桑毛蟲皮炎是指因毛蟲的毒毛刺傷皮膚,由刺傷皮膚的毒毛釋放出的毒液所引起的急性皮膚炎性反應。在國內,常見的致病毛蟲有桑毛蟲、鬆毛蟲及刺毛蟲。
46.如何預防桑毛蟲皮炎?
桑毛蟲皮炎的預防以滅蟲和加強個人防護為主。
(1)每年5~10月在桑毛蟲盛發期應誘殺成蛾,摘除卵塊。可用敵百蟲噴灑殺死幼蟲,亦可噴灑桑毛蟲核型多角體病毒使桑毛蟲死亡,有效率達90%以上。同時,應及早消滅越冬早春幼蟲。
(2)加強個人防護,在流行區勞動要穿長袖衣褲,紮緊褲腿和袖口,戴上帽子,頸部圍好毛巾,戴風鏡及口罩。
(3)夏天不要在有桑毛蟲的樹蔭下及下風口納涼和曬衣服、被褥及尿布。
(4)遇有大風時應將迎麵的門窗關閉,防止毒毛蟲侵入。
47.桑毛蟲皮炎是怎麼發病的?
桑毛蟲的毒毛呈箭針形,中空,與蟲體毒腺相通,內含激肽、酯酶和其他多肽物質。毒毛接觸皮膚後主要通過毛囊口刺進皮膚,亦可通過光滑皮膚及黏膜刺入皮膚,但其引起皮疹不一定要刺入皮膚,隻要其頭端與皮膚密切接觸即可,是因為毒毛內含毒液對皮膚的原發性刺激作用,而非毒毛的機械作用。毒毛毒性可保持2年之久。
48.桑毛蟲皮炎有什麼症狀?
桑毛蟲皮炎好發於易受毒毛襲擊部位,如頸部、頸側、胸背上部、肩部及上肢屈側、前臂等露出部位,亦可累及身體其他部位,但較少。
桑毛蟲的毒毛蜇傷人體皮膚後,在數分鍾至十餘小時內,局部皮膚可感到劇烈刺癢,繼而出現針頭至黃豆大小的水腫性淡紅色斑疹,經數小時後發展為斑疹或丘皰疹、風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