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蟲類咬蟄傷(一)(2 / 3)

我國的蠍大約有11種,主要分布在華北、東北及長江以南的地區,也就是雨水相對較多,氣候相對暖濕的溫帶、暖溫帶、亞熱帶及熱帶地區,而在水分較少的西北內陸則分布較少。其中,東亞鉗蠍數量最多,分布最廣,遍布我國10餘省,其中山東、河北、河南、陝西、湖北、遼寧等省分布較多。

9.蠍毒的成分有哪些?

蠍子的尾端呈囊狀,長有一根與毒腺相通的鉤形毒刺,當毒刺蜇人時可將毒液注入人體,而尾螫每次的排毒量約有1毫克。

蠍毒是蠍子產生的毒素,主要含有多種昆蟲的神經毒素和哺乳動物的神經毒素,尚含有心髒毒素、溶血毒素、透明質酸酶及磷脂酶等。

10.蠍毒是如何致病的?

蠍毒中的神經毒素進入血液中後可麻痹呼吸中樞,興奮迷走神經;溶血毒素作用於紅細胞表麵,使紅細胞膜破裂,產生溶血作用;出血毒素則作用於血管壁,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小毛細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心髒毒素可以使心肌細胞受損,導致心肌無力、心動過緩、低血壓等。

11.被蠍蜇傷後有哪些表現?

(1)局部症狀:局部紅腫、灼痛,中央可見蜇傷點,內有殘留毒刺鉤,皮膚麻木,起水泡,甚至壞死。

(2)全身症狀:①輕者感頭痛、頭昏、嗜睡、出汗、畏光、流淚。②嚴重者可出現惡心、嘔吐、流涎、口肌麻痹、大汗淋漓、呼吸急促、血壓升高、脈搏細弱和肌肉痙攣等。③兒童中毒,可發生驚厥、昏迷,甚至呼吸、循環衰竭。④幼兒中毒較嚴重,可發生鼻、肺或胃腸出血、肺水腫、驚厥、昏迷,甚至呼吸、循環衰竭而危及生命。

12.被蠍蜇傷後如何處理?

(1)立即拔出毒刺,減少毒素吸收擴散:立即拔出毒刺,在蜇傷上方(近心端)2~3厘米處,用布條或繩子將其肢體紮緊,用手自傷口周圍向傷口處用力擠壓,使含有毒素的血液由傷口擠出,或用吸奶器、拔火罐等吸出毒液,若救治者口腔黏膜無破損,也可用口吸出毒液,捆紮肢體的布帶每20分鍾要放鬆1~2分鍾,傷口周圍可用冰敷或冷水濕敷,以減少毒素的吸收和擴散。

(2)清洗並冷敷傷口:用清水、3%氨水、5%蘇打水或0.1%高錳酸鉀液等任何一種清洗並冷敷傷口。

(3)傷口周圍處理:到醫院做傷口周圍封閉。局部用透明質酸酶2000U,加於1%普魯卡因20毫升內,做傷周注射。

傷口周圍可塗擦蛇藥。

(4)止痛:對於傷口劇痛難忍者,予以對症支持治療。

(5)注射特效抗蠍毒血清。

(6)住院治療:中毒嚴重者及幼兒應立即用10%葡萄糖酸鈣10毫升靜脈注射及10%水合氯醛15~20毫升灌腸,或用氯丙嗪等鎮靜劑治療痙攣,並且注射特效抗蠍毒血清,必要時可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

13.蜈蚣有哪些習性,大多分布在哪?

蜈蚣俗稱百足蟲,是蠕蟲形的陸生節肢動物。蜈蚣的身體是由許多體節組成的,每一節上有一對足,白天它們隱藏在暗處,晚上出去活動,以蚯蚓、昆蟲等動物為食。蜈蚣與蛇、蠍、壁虎、蟾蜍並稱“五毒”,並位居五毒首位。

(1)棲息環境:蜈蚣喜棲於潮濕陰暗的地方,怕陽光,晝伏夜出,喜歡在陰暗、溫暖、避雨、空氣流通的地方生活。主要生活在多石少土的低山地帶,平原地區雖然有分布,但是數量較少。蜈蚣喜歡生活在丘陵地帶和多沙土地區,白天多潛伏在磚石縫隙、牆腳邊和成堆的樹葉、雜草、腐木陰暗角落裏,夜間出來活動,尋食青蟲、蜘蛛、蟑螂等。一般在10月天氣轉冷時,鑽入背風向陽山坡的泥土中,潛伏於離地麵約12厘米深的土中越冬至次年驚蟄,隨著天氣轉暖又出來活動覓食。

(2)活動與食性:蜈蚣為典型的肉食性動物,性凶猛,食物範圍廣泛,尤喜食小昆蟲類。它有能射出毒液的顎爪,甚至可殺死比自己大的動物,也有同種互相殘殺中毒而致死的現象。蜈蚣所食的昆蟲有蟋蟀、蝗蟲、金龜子、蟬、蚱蜢以及各種蠅類、蜂類,甚至可食蜘蛛、蚯蚓、蝸牛,以及比其身體大得多的蛙、鼠、雀、蜥蜴及蛇類等。

(3)蜈蚣的分布:蜈蚣大多分布於江蘇、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陝西、四川等地。

14.蜈蚣毒的成分有哪些?

蜈蚣毒的主要成分與蜂毒成分相似,其主要成分是蛋白質(占幹品的86.23%),另外,還含有大量的組織胺和溶血蛋白酶,這兩種物質是蜈蚣毒的主要毒理成分,前者使被蜇者產生強烈的刺痛感,並引起一係列的炎症反應,而後者則能使被蜇者血細胞溶解。蜈蚣毒不僅僅存在於蜈蚣的毒顎中,而且在其胸部及尾部的基板中也大量存在。因此,鮮活蜈蚣即使去掉毒顎仍舊有毒,仍不能大量服食。

15.蜈蚣毒是如何致病的?

當被蜈蚣咬傷,毒液進入人體後,首先使局部組織細胞渾濁、腫脹、充血,造成血管通透性增加,使組織出現水腫,甚至壞死。進入血液係統和淋巴係統後,可出現全身變態反應,甚至休克、死亡。

16.被蜈蚣咬傷後有哪些症狀?

被小蜈蚣咬傷,僅在局部發生紅腫、疼痛,被熱帶型大蜈蚣咬傷,可致淋巴管炎和組織壞死,有時整個肢體出現紫癲。

有的可見頭痛、發熱、眩暈、惡心、嘔吐,甚至譫語、抽搐、昏迷等全身症狀。

(1)局部症狀:蜇傷部位皮膚出現2個淤點,周圍呈水腫性紅斑,局部可出現紅、腫、痛。皮膚可見有1條紅線,從傷口蔓延,達區域淋巴結處,引起淋巴管炎、淋巴結炎。

(2)全身症狀:症狀較重者,可伴有發熱、頭痛、眩暈、惡心、嘔吐、抽搐、昏迷等,還可發生組織壞死。

17.被蜈蚣咬傷後如何處理?

(1)若傷在四肢,可先在傷肢上端2~3厘米處,用布帶紮緊,每20分鍾放鬆1~2分鍾。

(2)若傷在軀幹,可用抽吸器、拔火罐、吸奶器等吸出毒液。

(3)用清水或堿性肥皂水、蘇打水、氨水、碳酸氫鈉等清洗傷口,有條件者用碘酒、酒精等進行消毒。

(4)可切開傷處皮膚,使毒血流出。

(5)周圍可用季得勝蛇藥或如意金黃散塗於患處,亦可用魚腥草、蒲公英搗爛外敷。

(6)全身症狀明顯時用抗組胺藥(撲爾敏、苯海拉明、息斯敏等)及蛇藥片。

(7)去醫院或皮膚病性病防治站注射破傷風疫苗,以防萬一。

(8)若咬傷嚴重或全身症狀明顯應盡快去醫院治療。

18.如何預防蜈蚣咬傷?

蜈蚣的家庭防治:

(1)買除蟲菊酯,在蜈蚣經常出現的地方噴上一些,下水道入口也撒一些,可殺死蜈蚣。

(2)使環境盡量幹燥。

(3)如在農村,可養些公雞抓食蜈蚣。

(4)清除窗外的爬山虎等植物。

(5)在門口和窗口及有可能爬入蜈蚣的地方撒上石灰粉,使環境幹燥,因為蜈蚣喜歡潮濕的環境。

(6)有兩種藥物對蜈蚣有效,雄黃水或者敵敵畏的稀釋溶液,在屋裏的地麵和角落裏噴灑以後,閉門至少半日,效果也不錯。

19.螞蟥咬人嗎,會不會鑽入人體?

螞蟥是以吸盤吸附於暴露在外的人體皮膚上,並逐漸深入皮內吸血而致傷,這種動物雖不傳染疾病也不立即使人致命,但它吸血多,並且叮咬處往往流血不止,容易發生感染。

螞蟥一般是不會通過皮膚鑽入人體的,它隻是“吸血蟲”,它的吸盤會牢牢地吸住皮膚表麵,吸飽血後,它就會放鬆吸盤,自然脫落離開人體。但是螞蟥會通過人體的對外開放器官(如口腔、鼻腔、外耳道、陰道等)鑽入人體,所以在野外時應多加防範。

20.螞蟥的生活習性有哪些?

螞蟥,又稱水蛭,屬冷血環節動物,在中國南北方均可生長繁殖。螞蟥的種類很多,有生長在陰濕低凹的林中草地的旱螞蟥,也有生長在沼澤、池塘中的水螞蟥,還有生長在山溪、泉水中的寄生螞蟥(幼蟲呈白色,肉眼不易發現)。

螞蟥主要生活在淡水中的水庫、溝渠、水田、湖沼中,以有機質豐富的池塘或無汙染的小河中最多。生長適溫為10~40℃,北方地區低於3℃時在泥土中蟄伏進入冬眠期,次年3~4月份當氣溫高於8℃左右出蜇活動。螞蟥為雜食性動物,以吸食動物的血液或體液為主要生活方式,常以水中浮遊生物、昆蟲、軟體動物為主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