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蜂有哪些分類?
蜂通常指所有蜜蜂總科的昆蟲,主要分為兩類:胡蜂科(如黃蜂)及蜂族,和螞蟻同屬膜翅目,普通蜜蜂隻是其中一科,所有的蜂都以花蜜和花粉為食物,並在蟲媒花授粉過程中起重要作用。
2.我國常見的蜜蜂有哪些?
(1)黑小蜜蜂:別名小排蜂。體長,工蜂7~8毫米,蜂王12~14毫米,雄蜂10~11毫米。工蜂,體栗黑色,間或第1腹節背板端緣及第2腹節背板基部呈紅褐色;蜂王,體黑色,間或腹部第1節背板端緣及第2~3節基部呈紅褐色;雄蜂,體黑色。中國分布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猛臘及臨滄地區的滄源、耿馬;國外分布於南亞及東南亞。
(2)小蜜蜂:別名小草蜂。中國分布於雲南、廣西南部的龍州、百色、上思等地;國外分布於阿曼北部和伊朗以東的南亞和東南亞等國。
(3)黑大蜜蜂:別名岩蜂、喜馬拉雅排蜂、雪山蜜蜂。中國分布於喜馬拉雅南麓,西藏南部,雲南橫斷山脈的怒江、瀾滄江、金沙江、洪河流域;國外分布於尼泊爾、不丹、印度北部、緬甸北部及越南北部。
(4)大蜜蜂:別名排蜂、馬長蜂(傣名)。中國分布於雲南南部、廣西南部和海南島;國外分布於南亞和東南亞。
(5)東方蜜蜂:簡稱東蜂,為蜜蜂屬中體型中等的一種,有6個亞種,即中華蜜蜂種、印度蜜蜂種、日本蜜蜂種及喜馬拉雅亞種、阿壩亞種、海南亞種。主要分布於亞洲,包括中國、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斯裏蘭卡、緬甸、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東帝汶、菲律賓、日本、朝鮮以及俄羅斯遠東地區,主要生存在熱帶、亞熱帶、溫帶等氣候環境帶中。
(6)西方蜜蜂:原產於歐洲、非洲和中東地區,由於歐洲移民和商業交往,現已引入世界各地,成為飼養的主要蜂種。
3.常見的黃蜂有哪些?
黃蜂又稱為“胡蜂”、“螞蜂”或“馬蜂”。
雌蜂尾部有毒腺及整針,整針刺進人體將毒液注入。毒液主要成分為蟻酸、神經毒素和組胺,有些蜂毒可致溶血和出血。在遇到攻擊或不友善幹擾時,會群起攻擊,可以致人出現過敏反應和毒性反應,大多數成人要遭到至少100隻蜜蜂的攻擊才會達到致死的毒素量。
常見的各種胡蜂有以下幾種。
(1)中國大虎頭蜂:別名中華大虎頭蜂、台灣大虎頭蜂,體長28~40毫米。本種是中國體型最大的虎頭蜂,頭部為橙黃色,胸部幾乎全為黑色,前胸兩側為紅褐色。
(2)黑尾胡蜂:別名黑尾虎頭蜂,體長25~33毫米,前胸背板呈黑褐色,腹部1~2節端部具黃色環紋,第3節以後呈黑色。
(3)黃腰虎頭蜂:體長20~28毫米,腹部前半段呈鮮黃色,後半段呈黑色,常在住家附近的屋簷或樹叢間築巢,蜂群個性較溫和,若人不騷擾蜂巢,很少會主動攻擊。但由於和人類生活環境關係近,蜇人率是所有虎頭蜂中最高的。
(4)黑盾胡蜂:別名洋鬼子、黃胡蜂。體長,雌蜂28~34毫米,雄蜂25~29毫米,工蜂22~28毫米。
(5)黃腳胡蜂:雌蜂體長15毫米左右,黑色,觸角赤褐色,第2鞭節以下背麵為黑色,頰、後頭、顏麵下部為赤褐色。
4.蜂毒的成分有哪些?
蜂毒是具有高度藥理學和生物學活性的複雜混合物,含多肽、酶、生理活性胺、碳水化合物和一些其他成分:①多肽溶血毒(或稱蜂針素),占全蜂毒重的40%~50%,是蜂毒中起藥理學和生物學活性的主要組分;②肥大細胞脫粒多肽,占幹重的1%~2%;③其他為含量較低的小肽等。
黃蜂毒液的主要成分為組胺、五羥色胺、緩激肽、透明質酸酶等,毒液呈堿性,易被酸性溶液中和,這也是被黃蜂蜇傷後要用酸性溶液處理的原因。
5.被蜂蜇傷的表現有哪些?
被毒蜂蜇傷,常常會出現頭痛、發熱、惡心、嘔吐等全身症狀,對蜂毒過敏者,還可能迅速出現蕁麻疹、哮喘或過敏性休克,甚至因呼吸衰竭而死亡。人被毒蜂蜇傷後,會產生相應的抗體,但在以後再次遭遇叮咬時,常常也因此會使反應更加強烈。
(1)蜇傷處有紅、腫、熱、痛,重者局部變黑、淤點,並可擴散,甚至發生組織壞死。若為蜜蜂蜇傷,則一般有蜇針殘留。
(2)全身中毒反應可有頭暈、頭痛、不安等表現,輕者一般可在數小時內消失,若為群蜂多處蜇傷,則可發生嚴重中毒反應,出現呼吸困難,乃至呼吸麻痹而死亡。對蜂毒有過敏者,也會立即發生全身性蕁麻疹、變應性鼻炎、喉頭水腫,甚至過敏性休克。
(3)黃蜂蜇傷中毒還可引起溶血性急性腎功能衰竭及肝髒損害等。
6.被蜂蜇傷後如何處理?
一般身體健康的人,同時受到5隻蜜蜂蜇刺,僅會發生局部紅腫和劇痛,數日便可恢複正常;如同時受100隻以上蜜蜂蜇刺,會使機體中毒,引起中樞神經損害、心血管功能紊亂等症狀;同時受200隻以上蜜蜂蜇刺,會死於呼吸中樞麻痹。
蜂蜇傷治療原則:盡快處理傷口,吸出毒汁,治療變態反應,重者防治休克。
1)局部治療
(1)被蜇後應立即檢查有無遺留蜇針,如有應先用碘酊消毒後小心拔除,再用三棱針刺之,然後吸出毒液(用拔火罐法等),再用清水或肥皂水衝洗。
注意:黃蜂的毒液為堿性,傷口可用酸性溶液(如食醋、3%硼酸、1%醋酸等)衝洗,以中和毒液。蜜蜂的毒液為酸性,傷口可用蘇打水、氨水、肥皂水及堿水等衝洗。
(2)輕者,局部外用藥可選擇:①5%蘇打水。②10%氨水。③碘酊。④風油精。⑤膚輕鬆等皮質激素類軟膏或霜。
(3)腫脹明顯者可選用:①5%蘇打水。②1∶20複方醋酸鉛溶液,冷敷。③敷以冰袋,可以消腫止痛。
(4)局部疼痛明顯者,可選用:①2%普魯卡因溶液2~3毫升。②1%鹽酸吐根堿溶液3毫升(也可用生理鹽水稀釋5~10倍)。③3%鹽酸麻黃堿溶液0.5~1毫升,蜇傷處皮下注射,可很快止痛消腫。
2)全身治療
(1)局部反應較重或有一般全身症狀者,可選用:①抗組胺藥,如撲爾敏、賽庚啶等。②強的鬆,首日20~30毫克,後逐日遞減5毫克至停藥。③止痛藥。
(2)遇有被黃蜂刺傷而致休克及中毒症狀嚴重者,應積極進行搶救。給予抗組胺藥物,注射腎上腺素,必要時加用皮質激素。
3)中醫藥治療
(1)治療以清熱解毒為主。可用金銀花15克、蒲公英30克、車前草30克、生甘草10克,水煎服。重者加用季德勝蛇藥片,湯藥送服,每次加5片,每日3次;也可單用季德勝蛇藥片,首次5~20片,以後每6小時服5~10片。
(2)外治法:①被蜂蜇後傷處如有折斷的毒刺,應先用刀尖挑出,或用鑷子夾出,然後拔火罐,吸出毒汁。②用鮮野菊花葉、馬齒莧、蒲公英、夏枯草搗爛外敷。③季德勝蛇藥6~8片研碎,溫開水10毫升化開,攪拌為糊,敷於傷口周圍。
7.如何預防蜂蜇傷?
(1)要遠離草叢和灌木叢,那裏往往是蜂類的家園。
(2)發現蜂巢應繞行,一定不要去幹擾它們。
(3)外出時最好穿戴淺色的衣物,因為蜂類的視覺係統對深色物體在淺色背景下的移動非常敏感。
(4)如果有人誤惹了蜂群,而招致攻擊,唯一的辦法是用衣物保護好自己的頭頸,反向逃跑或原地趴下。千萬不要試圖反擊,否則隻會招致更多的攻擊。
8.蠍子有哪些習性,分布情況如何?
蠍子是肉食性的節肢動物,頭胸部分為6節,有起瞭望作用的單眼和複眼以及6對行動靈活的附肢。第1對鉗狀附肢叫螯肢,第2對是巨大的螯足叫腳須,當雙螯舉起時,好像強有力的鐵掌,是捕捉獵物的工具。其餘4對是用來奔跑的步足。蠍的腹部較長,分布明顯,前腹7節、較闊,後腹5節、較窄,末端有一球體,內藏毒液,突起部分形成尾刺,高高舉起,活像一把戰刀。
蠍子為夜行性,主要以昆蟲及蜘蛛為食,用形大、強而有力的腳須鉗住獵物,將其撕碎,並吸其汁液,遇大型的獵物則通常先用尾刺蜇刺獵物,並注入毒液使之麻痹,然後將其吃掉。蠍晝伏夜出,在夜裏全副武裝,耀武揚威。一旦遇到獵物,立即用腳須鉗住,尾巴鉤轉,用尾刺注射一針,將獵物毒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