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綻放:沉香幾爐是浮生2(2 / 3)

因為沒有錢,又吃住在姑姑家,這使自尊心極強的張愛玲承受了很大的心理壓力。事實上她很早就想自己賺錢、經濟獨立。而此刻,張愛玲還不太明確自己適合從事什麼職業。在港大三年裏,張愛玲對教授的授課方法頗有看法和見解,例如她不主張教授多講,而主張尊重學生的獨立性與自覺性。因此在她弟弟建議她找份教書的工作或者做編輯時,張愛玲立即否決了這兩個建議。因為此時張愛玲的性格越來越內向,雖然具備一流中文作家的才能,而且還有深厚的英文寫作功底——這也正是她後來成為一個雙語寫作作家的基礎——但張愛玲認為,教書不僅要底子好,而且要善於表達,能夠將心中的看法與觀點盡可能全麵、清楚地表達給學生,也就是能說,“這種事情我做不來。”張愛玲說。

當然,張愛玲說得沒錯,她自小就敏感內向,話少,朋友少,並且不願意見陌生人。在港大三年裏,除了炎櫻,她幾乎沒有什麼朋友,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她的不喜交往漸漸使她養成了孤傲不群的性格。若讓她這麼一個習慣於和自己麵對麵的人,去跟一大幫不大不小的孩子打交道,那著實難為她了。於是,弟弟又提議讓她到報館找個編輯工作,編輯隻管坐在房間裏編稿子,也不會經常出門交際。可她說:“我還是替報館寫稿好了。這陣子我寫了些稿子,也賺了點稿費。”

1942年,亂世才女告別了學生時代,開始了職業作家的道路。

張愛玲選擇作家這條路並非偶然,其實她在很早的時候就說過:“我是一個古怪的人,從小就被別人看作是天才,因此除了發展我的天才便沒有其它生存目標了。”此後的歲月也不斷地證明,張愛玲最終是選擇了一條天才的道路,一條依靠內心與夢想而生活的道路。

文學寫作不僅成為張愛玲自謀生活的方式,而且還成為了她生命存在的方式。這一切,卻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張愛玲在很早的時候似乎就與寫作有著不解之緣。

在此,有必要再一次提到幾乎與張愛玲斷絕往來的父親。雖然父親是一個滿清遺少,生活放蕩不羈,敗家本領一樣不缺,最終破敗潦倒而死,但在另一方麵,他卻與自己的父親張佩綸一樣,是一個舊式的、有家學底子的人。張佩綸不僅官員而且還是一名學者,甚至還是一個熱情飽滿的業餘小說作家,他和李菊耦合作出版過武俠小說《紫綃記》。張愛玲小的時候曾經見過此書,版麵特小而字大,老藍布套,十分精致。在這種家庭氛圍裏,張愛玲的父親自然也喜歡文學。他以傳統士大夫的方式,把文學看作是自己情感與信仰的來源。

父親之所以希望張愛玲強於弟弟,其原因就在這裏。雖然張愛玲是一個女孩子,但父親特別喜歡她從小就散發出的靈氣。事實上,父親是最早發現並培養張愛玲這種創作天賦的人。《摩登紅樓夢》這篇長篇小說是張愛玲在很小的時候的遊戲之作,書中的回目還是她父親代她擬成的,此書看上去很像樣。《摩登紅樓夢》中的回目為:

“滄桑變幻寶黛住層樓,雞犬升仙賈璉膺景命”

“弭訟端覆雨翻雲,賽時裝嗔鶯叱燕”

“收放心浪子別閨闈,假虔誠情郎參教典”

“萍梗天涯有情成眷屬,淒涼泉路同命作鴛鴦”

“音問浮沉良朋空灑淚,波光駘蕩情侶共嬉春”

“陷阱設康衢嬌娃蹈險,驪歌驚別夢遊子傷懷”。

很明顯,父親對張愛玲的幼作十分認真,著意培養她的文學興趣。張愛玲在讀黃氏小學後,某個寒假,她仿照上海當時報紙副刊的樣子,自己配圖寫作,編撰出一張以她家生活中的趣事為主要內容的副刊。父親見了高興不已。親朋來了,父親總是滿臉得意地將這張副刊拿出來給他們看,“這是小女做的報紙副刊。”

毫無疑問,父親的文學素養與他對張愛玲創作才能的認識及鼓勵,都使張愛玲形成了極強的創作興趣以及創作才能。但是,對於這一點,張愛玲在文章中卻很少提及。

張愛玲7歲左右就寫了生平第一篇小說。那時她住在天津的老宅,沒有了母愛,隻是在家裏的仆人和親屬講給她的故事中尋找一絲快樂。處於寂寞生活中的張愛玲在這部小說中寫的是一篇無題的家庭倫理悲劇,一個小康之家姑嫂相鬥、相殺的故事。書中男主人公姓雲,娶了個叫月娥的媳婦,而小姑叫鳳娥。一次哥哥出門經商,鳳娥乘機設下計策欲陷害嫂嫂。但張愛玲寫到這裏便停下去構思另一篇小說了。

由於此時的張愛玲聽到了很多故事,其中大部分是曆史故事,所以她這次構思的就是曆史小說。一個舊賬簿的空頁上印著小愛玲稚嫩的文字。開頭是這樣的:“話說隋末唐初的時候。”正巧這時一個叫“辮大侄侄”的親戚走過來看,說道:“嗬!寫起‘隋唐演義’來了。”當時張愛玲感到非常得意。隻可惜就寫了個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