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概述 2、治國學的方法(1 / 3)

一、辨書籍的真偽

對於古書沒有明白哪一部是真,哪一部是偽,容易使我們走入迷途,所以研究國學第一步要辨書籍的真偽。

四部的中間,除了集部很少假的,其餘經、史、子三部都包含著很多的偽書,而以子部為尤多。清代姚際恒《古今偽書考》,很指示我們一些途徑。

先就經部講:《尚書》現代通行本共有五十八篇,其中隻有三十三篇是漢代時的“今文”所有,另二十五篇都是晉代梅頤所假造。這假造的《尚書》,宋代朱熹已經懷疑他,但沒曾尋出確證,直到清代,才明白地考出,卻已霧迷了一千多年。經中尚有為明代人所偽托,如《漢魏叢書》中的《子貢詩傳》係出自明豐坊手。詮釋經典之書,也有後人偽托,如孔安國《尚書傳》、《鄭氏孝經注》、《孟子孫奭疏》之類,都是晉代的產品。不過“偽古文尚書”,和“偽孔傳”,比較的有些價值,所以還引起一部分人一時間的信仰。

以史而論:正史沒人敢假造,別史中就有偽書。《越絕書》,漢代袁康所造,而托名子貢。宋人假造《飛燕外傳》、《漢武內傳》,而列人《漢魏叢書》。《竹書紀年》本是晉人所得,原已難辨真偽,而近代通行本,更非晉人原本,乃是明人偽造的了。

子部中偽書很多,現在舉其最著者六種,前三種尚有價值,後三種則全不足信。

(一)《吳子》。此書中所載器具,多非當時所有,想是六朝產品。但從前科舉時代把他當作“武經”,可見受騙已久。

(二)《文子》。《淮南子》為西漢時作品,而文子裏麵大部分抄自《淮南子》,可見本書係屬偽托,已有人證明他是兩晉六朝人做的。

(三)《列子》。信列子的人很多,這也因本書做得不壞,很可動人的原故。須知列子這個人雖見於《史記?老莊列傳》中,但書中所講,多取材於佛經,“佛教”在東漢時始入中國,那能在前說到?我們用時代證他,已可水落石出。並且列子這書,漢人從未有引用一句,這也是一個明證。造列子的也是晉人。

(四)《關尹子》。這書無足論。

(五)《孔叢子》。這部書是三國時王肅所造。《孔子家語》一書也是他所造。

(六)《黃石公三略》。唐人所造。又《太公陰符經》一書,出現在《黃石公三略》之後,係唐人李筌所造。

經、史、子三部中的偽書很多,以上不過舉個大略。此外,更有原書是真而後人參加一部分進去的,這卻不能疑他是假。《四子書》中有已被參入的。《史記》中也有,如《史記》中曾說及揚雄,揚在太史公以後,顯係後人加入,但不能因此便疑《史記》是偽書。

總之,以假為真,我們就要陷入迷途,所以不可不辨別清楚。但反過來看,因為極少部分的假,就懷疑全部分,也是要使我們徬徨無所歸宿的。如康有為以為漢以前的書都是偽的,都被王莽、劉歆改竄過,這話也隻有他一個人這樣說。我們如果相信他,便沒有可讀的古書了。

二、通小學

韓昌黎說:“凡作文章宜略識字。”所謂“識字”,就是通小學的意思。作文章尚須略通小學,可見在現在研究古書,非通小學是無從下手的了。小學在古時,原不過是小學生識字的書,但到了現代,雖研究到六七十歲,還有不能盡通的。何以古易今難至於如此呢?這全是因古今語言變遷的緣故。現在的小學,是可以專門研究的,但我所說的“通小學”,卻和專門研究不同,因為一方麵要研究國學,所以隻能略通大概了。《尚書》中《盤庚》、《洛誥》,在當時不過一種告示,現在我們讀了,覺得“佶屈聱牙”,這也是因我們沒懂當時的白話,所以如此。《漢書?藝文誌》說:“《尚書》直言也。”直言就是白話。古書原都用當時的白話,但我們讀《尚書》,覺得格外難懂,這或因《盤庚》、《洛誥》等都是一方的土話,如殷朝建都在黃河以北,周朝建都在陝西,用的都是河北的土話,所以比較不能明白。《漢書?藝文誌》又說,“讀《尚書》應用《爾雅》”,這因《爾雅》是詮釋當時土話的書,所以《尚書》中有難解的地方,看了《爾雅》就可明白。

總之,讀唐以前的書,都非研究些小學,不能完全明白。宋以後的文章和現在差不多,我們就能完全了解了。

研究小學有三法:

一、通音韻。古人用字,常同音相通,這大概和現在的人寫別字一樣。凡寫別字都是同音的,不過古人寫慣了的別字,現在不叫他寫別字罷了。但古時同音的字,現在多不相同,所以更難明白。我們研究古書,要知道某字即某字之轉訛,先要明白古時代的音韻。

二、明訓詁。古時訓某字為某義,後人更引伸某義轉為他義。可見古義較狹而少,後義較廣而繁。我們如不明白古時的訓詁,誤以後義附會古義,就要弄錯了。

三、辨形體。近體字中相像的,在篆文未必相像,所以我們要明古書某字的本形,以求古書某字的某義。

曆來講形體的書,是《說文》,講訓詁的是《爾雅》,講音韻的書,是《音韻學》。如能把《說文》、《爾雅》、《音韻學》都有明確的觀念,那麼,研究國學就不至犯那“意誤”、“音誤”、“形誤”等弊病了。

宋朱熹一生研究《五經》、《四子》諸書,連寢食都不離,可是糾纏一世,仍弄不明白。實在,他在小學沒有工夫,所以如此。清代毛西河事事和朱子反對,但他也不從小學下手,所以反對的論調,也都錯了。可見通小學對於研究國學是極重要的一件事了。清代小學一門,大放異彩,他們所發見的新境域,著實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