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2 / 2)

從1715年起,世界各地刮起了一股中國旋風。繪畫、建築、雕塑、紡織品、瓷器、飲食、服飾、室內裝飾、娛樂方式等等,都因這股風潮而發生巨變,最後蔓延在生活的各個層麵。在歐洲,它有一個別有意韻的名字:洛可可。洛可可的本意是形容一種代替了那種修剪齊整草坪灌木老式庭院的小花園,小花園裏有著造型玲瓏的假山和彎彎曲曲的鵝卵石小路。

引領這股風潮的首先是散布在世界各地視覺敏銳的意大利藝術家,而把它發揚光大的卻是法國那些嬌矜持浪漫的王公貴族們,隨後便以始料未及的速度席卷了其它歐洲國家。當那些上層階級的男男女女們厭倦於頻繁出入於各種聚會、晚宴,品嚐過各種美酒,欣賞過各種新歌劇和新芭蕾達兩三代人以後,開始嚐試起另一種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在裝修素雅,牆上掛著中國字畫的小茶館裏,身穿中式絲綢長袍、品著帶著清淡的蓋碗茶,是絕對一件時髦的事情;而在初夏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去郊外度假。喝著仆人們準備好的中國茶或者奶茶,吃著餅幹或幹麵包。座中有人彈起六弦琴,或者隻是躺在草地上,聽著遠處悠悠傳來的牧童笛聲,舒服得度過一天,也是人們備受推崇的休閑方式。

作為洛可可的靈魂性人物,不得不提起比朱塞佩年輕六歲的法國國王路易十五的私人秘書蓬巴杜夫人,這位被法國哲學家弗蘭蘇阿,馬利·阿魯埃,筆名伏爾泰的人稱為“有一個縝密細膩的大腦和一顆充滿正義之心”的偉大的女士,在與朱塞佩共事的法國人王致誠和賀清泰看來,她同時還擁有一雙敏銳的審辨藝術的美麗眼睛。聽說作為著名的文學與藝術讚助人,伏爾泰就受到她的資助,那個崇尚唯物主義的家夥狄德羅主編的百科全書也得到過她的鼎力支持,此外還資助了那位為她畫了多幅美豔無比的畫像的布歇和創作了聖彼得堡的彼得大帝雕像的讓·馬裏·法爾康涅,以及其他的宮廷藝術家。

據說這位蓬巴杜夫人博學多才愛好廣泛,而且天生有著一副美妙動人的好嗓子,她在自己建造的私人劇院裏,主演和導演過六十多部歌劇、戲劇和一百二十多場芭蕾舞劇。

但凡是這位國王身邊的紅人喜歡的建築與裝飾風格,都被稱為“蓬巴杜風格”。她購買了戴弗農公館(也許她從未料到這所行苑會在幾十後成為新法國總統的官邸,改名為愛麗舍宮)等多處豪宅,參與設計了路易十五廣場(在十八世紀末改名為協合廣場)和小翠安農宮。

為了使自己顯得更加高挑高貴,這位臉型與胸脯同樣豐腴的蓬巴杜夫人,把額前所有的頭發都向後梳理並高高隆起,很快這種發型才成了一種時尚在婦女中間流行起來。而憑著對藝術的鑒賞與影響力,並且令巴黎塞夫勒瓷器廠生產的磁器打上了她個人玫瑰色的烙印。總之這位蓬巴杜夫人所關注喜愛的一切,都會借助她作為國王情婦這個特殊的身份在各行各業中傳播推廣開去。

所有法國人都津津樂道於蓬巴杜夫人的傳奇。卻很少有人提及她為了力保個人權勢在1745年促使法國結盟奧地利與普魯士展開了一場損失慘重的七年戰爭。瑕不掩玉,因為這位夫人為法蘭西帶來文化藝術上的繁榮與成就,抬高了這個國家的國際形象與地位,熱愛藝術與享樂的法國人對於蓬巴杜夫人的寬容也就可以變得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