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崛起的旅遊城市(3)(2 / 3)

這些年的實踐證明,旅遊帶動戰略是張家界實現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關鍵所係。在蒸蒸日上的旅遊業帶動與輻射下,一條五彩斑斕的“生物鏈”正在進化成一條根深葉茂的產業鏈。

三宏圖大展鑄名城——日新月異的旅遊城市

因改革開放而生逢其時的張家界,一方麵是旅遊新城、湖南窗口,要最大限度地擴大與國際接軌、與世界同步的開放度;另一方麵又是老少邊窮地區,要最大限度地消滅貧困現象,解決好占全市總人口39%的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並幫助他們脫貧致富奔小康。這一基本市情,決定了張家界既不同於其他常規意義的城市,因為旅遊是它的主要特色和支柱產業;又不同於常規意義上的旅遊城市,因為它還有一個主戰場是扶貧攻堅。所以,張家界市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催生的產物,作為一座著名旅遊城市,其發展過程既具備眾多新興城市發展的一些共同點,更具有自身建設和發展的獨特性。

(一)奮進中的崛起

四大板塊建設

2008年9月,張家界市舉行了建市20周年慶典活動。回顧20年走過的光輝曆程,經濟建設又好又快發展,民主政治有序推進,文化事業來勢喜人,社會事業全麵進步,短短20年,實現了從“養在深閨人未識”的老少邊窮山區到國內外知名旅遊勝地的曆史性跨越,人的麵貌、城鄉麵貌和經濟社會麵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經濟建設又好又快發展。旅遊立市的張家界,實現了由旅遊資源大市向旅遊產業大市的成功跨越,旅遊業已成為全市的支柱產業和主導產業;並通過堅持旅遊帶動戰略,卓有成效地推進了新型工業化、農業產業化和新型城市化的健康發展。各行各業由傳統向現代轉型,是這一時期最為突出的特征。工業轉型過程中,從初步形成的6個支柱產業裏頭,逐步培育出了旅遊商品、清潔能源、生物醫藥3個產業集群。永興玻璃、佳鑫汽配、貿源化工等一批現代製造企業和高科技企業落戶科技工業園,標誌著工業結構向勞動力與技術密集型相結合的產業板塊升級轉化。1988年到2008年,全市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5.3%,規模工業占全部工業的比重提高到78%。農業轉型過程中,一方麵“咬定青山不放鬆”,抓扶貧攻堅:以工代賑、山地開發、信貸扶貧、民族扶貧、民政扶貧、旅遊扶貧、科技扶貧、教育扶貧、文化扶貧、法律扶貧、行業扶貧、溫飽工程、希望工程、光彩工程、先鋒工程、苗圃行動、新農村建設等一係列新名詞,從不同層麵展示了20年來全社會為消除貧困和改善民生而付出的巨大熱忱與心血;另一方麵圍繞旅遊、圍繞城市發展現代農業,城市近郊農村率先將區位優勢、資源優勢,轉化為農業產業化優勢和市場競爭優勢,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科學管理方法,對傳統農業進行調整升級,農村的麵貌翻新,於是由近郊向四周逐步擴展。服務業轉型過程中,世貿組織對現代服務業界定的電訊服務、商業服務、建築及有關工程服務、教育服務、環境服務、金融服務、健康與社會服務、與旅遊有關的服務以及娛樂、文化與體育服務等九大種類,紛紛看好張家界,眾多項目落戶市域,成為單一型觀光旅遊向複合型觀光、休閑度假旅遊轉型的最活躍因素。

經濟建設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標誌,是經濟實力明顯增強。2007年全省13個地級市綜合實力排名中,張家界位居婁底、邵陽、郴州、益陽、永州等5市之前,其中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居全省13個地級市之首。2008年全市生產總值達到183.98億元,是1988年的13倍,年均增長10.1%;人均GDP達到12338元,是1988年的12.6倍,年均增長9.7%;財政總收入達到13.3億元,是1988年的23.6倍,年均增長17.1%;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0561元和2944元,年均增長分別為13.4%和10.3%;農村貧困人口由建市之初的39%減少到8%。旅遊業迅猛發展,實現了由旅遊資源大市向旅遊產業大市的跨越,以旅遊產業為主的第三產業,在全市產業結構中的比重連連攀升,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全市三次產業結構已由“三一二”型轉變為“三二一”型,第二、三產業比重與1988年比,分別上升了5.0和14.6個百分點。

政治建設切實推進。政治文明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文明程度的主要標誌之一,實現政治文明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20年間,一是積極推進民主政治:在建立健全民主製度,豐富民主形式,培育社會對話機製,拓寬市民參與通道,擴大村民自治、居民自治以探索人民當家做主等方麵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比如市委書記直接在網上回答網民提問、市長與網民麵對麵座談,就是密切與人民群眾的聯係、致力共建和諧的一個側影。市人大常委會先後出台《關於保護森林資源,加快造林綠化的決定》、《依法治市的決議》、《關於科教興市的決議》等重大決議,積極促成《湖南省武陵源世界自然遺產保護條例》的出台,並探索出對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任前考試、任中審議、任後監督的工作機製,製定了個案監督和執法過錯責任追究辦法及錯案追究辦法,從而加大了對“一府兩院”的監督力度。人民政協和各民主黨派、工商聯認真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三大職能,“黨委出題,黨派調研,政府采納,部門落實”的工作模式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有效促進了市委、市政府民主決策、科學決策。更改市名、武陵源核心景區建築物大拆遷、澧水風貌帶規劃建設以及確立民族風格作為城市建築主體風格等重大事件,與政協委員、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的建言獻策有著直接關係。黨外幹部的提拔使用也有了明顯進展。二是全麵實施依法治市:積極推進依法行政和文明執法,政府及其職能部門自身建設得到加強;積極推進基層政權建設和群眾自治組織建設,保障人民群眾依法行使民主權利;致力建設“平安張家界”、“和諧張家界”,不斷提升旅遊城市基層治安防控能力,並已形成張家界特色的綜合治理機製,為全市經濟社會全麵發展創造了長期穩定的社會環境。三是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以提高和加強執政黨組織的執政能力為目標,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得到全麵加強,圍繞旅遊經濟抓黨建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製考核模式,分別成為張家界黨建工作的特色和亮點。

文化建設來勢喜人。一是旅遊文化產業異軍突起。它們以文博、演藝、工藝品、休閑娛樂等門類為主,具有濃鬱的本土文化特色,成為全市旅遊經濟發展的一大特色和亮點。張家界市被確定為“中國旅遊文化示範基地”;軍聲畫院被列入“湖南省文化產業示範基地”,並進入“湖南省民營企業十大行業500強”;二是文化宣傳活動異彩紛呈。截至2008年,有8篇張家界題材的散文作品入選全國、全省中小學語文課本;30餘部張家界風光、風情專題片在中央電視台、香港TVB台等海內外上百家電視台播出;相繼舉辦了一係列產生重大影響的體育賽事和文化節慶活動,如張家界世界特技飛行大獎賽、俄羅斯空軍張家界天門山特技飛行表演、第三屆亞洲杯攀岩賽、第四屆亞洲激流回旋錦標賽、中央電視台“心連心”藝術團赴張家界慰問演出、2008張家界中國山歌節、2009張家界國際鄉村音樂周以及始於1991年的張家界國際森林保護節等。三是文化遺產保護得到重視。全市共普查出非物質文化保護項目15類70餘項,其中列入國家級名錄的項目1個,列入省級名錄的項目9個,列入市級名錄的項目21個;全市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8處,國家一級文物41件,國家二級文物173件。四是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市宣傳文化中心暨廣電中心、鴿子花大劇院、張家界文化影視城、賀龍國際體育會展中心、張家界博物館等一批城市文化設施已經建成或正在建設之中,這些文化項目投入使用後,不僅可以極大地滿足廣大市民和中外遊客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且將大大提升張家界的城市文化品位。

社會建設全麵進步。通過努力踐行“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民生”承諾,社會事業呈現全麵進步的良好態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目標全麵實現,義務教育階段“兩免一補”政策全麵推行。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由建市之初的18%提高到2008年的45%。城鎮零就業家庭實現動態清零,非農產業從業人數增長74%,全市從業人數增長20%。職工年人均工資由1989年的1599元增加到2008年的23180元,增長了14倍。2008年,全市職工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五大保險”參保人數達到45.8萬人;城鄉低保實現了應保盡保;公共衛生服務體係、重大疾病預防體係和醫療衛生應急機製不斷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製度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製度相繼建立。城鎮和農村人均居住麵積,2008年分別達到42.96平方米和35.99平方米。農村道路、通信、電網、水利、沼氣、學校、衛生院、敬老院、廣播電視、文化站(室)等基礎設施條件有了巨大改觀。“平安張家界”創建工作卓有成效,1997年起,已連續三屆(4年一屆)被評為全國依法治市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地市。全市從節能減排、生態保護和林業發展入手,著力打造宜居環境,生態得到曆史性改善。建設和諧社會的理念深入人心,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正在化為一個個美妙的音符,飛翔在天空、大地和人們的心中。

四大板塊建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得益於堅持科學發展觀理論的指導,得益於堅持解放思想和改革開放,得益於堅持艱苦奮鬥和民族團結,得益於堅持旅遊帶動戰略,得益於各級黨組織執政能力的提高和加強。千峰列隊,萬壑奔流。當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態文明的累累碩果,與山野間的奇花異卉一道香飄四季;當拔地而起的樓群、高聳入雲的鐵塔、傲指蒼穹的觀光天梯,與三千砂岩峰林和巍巍天門山一道雄視大地——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張家界人開始了新的征程、新的衝刺。概括起來,就是“一三三三”的發展思路:圍繞“一個目標”,即建設世界旅遊精品的總目標;推進“三化進程”,即新型工業化、新型城市化、農業現代化;實施“三大創建”,即創建文明張家界、和諧張家界、生態張家界;加強“三個基礎”,即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基礎工作。如今,“把張家界建設成為世界旅遊精品”已化作張家界人的共同心聲,催人奮進而銳不可當。如果說張家界的現在是“潛力股”,那麼張家界的未來,無疑是行情一路看漲的“績優股”。有了這些年的探索和實踐,張家界人正在以更加理性和科學的心態,朝著建設世界旅遊精品和國際旅遊城市的宏偉目標挺進。

【鏈接區縣風采】

永定區:嶄露頭角的核心旅遊服務區

永定區是張家界市政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交通樞紐和遊客集散中心。全區總麵積2174平方千米,2008年總人口43.79萬人,其中土家族、白族、苗族等16個少數民族人口共計34.88萬人。轄9鎮12鄉和6個街道辦事處。全區城鎮化率達48.93%。

建市20年以來,永定區依托區位和資源優勢,加快城市建設,著力打造旅遊核心服務區,實現了經濟社會較快發展。全區GDP年均增長12.5%,人均GDP年均增長11.8%,2008年分別達到75.65億元和18299元;三次產業結構比重,由1988年的50.8:18.8:30.4調整為10.6:22.8:66.6;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3.6%,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0.6%,2008年分別達到11193.3元和3328.9元;財政總收入年均增長20.3%,2008年達到2.35億元,其中區本級財政總收入1.63億元。

永定區緊緊圍繞旅遊“六要素”,致力打造立體的旅遊服務體係,旅遊服務功能日臻完善。“行”——城區有公交和出租車構成的城市交通體係,往返城區和景區有設備優良的專業旅遊車隊,往返出發地和目的地,則有飛機、火車和行駛於高速公路的大小汽車;“住”——有各類旅館200家、床位近2萬張,其中星級賓館27家、床位5700張,兩家按五星級標準建設的酒店,一家即將竣工,一家已開工建設;“食”——除了上述賓館、酒店,還有眾多地方風味的餐飲場所,以及肯德基、火宮殿等數十家連鎖餐飲企業;“遊”——有4A級景區(景點)天門山國家森林公園、茅岩河、土家風情園、大庸府城多民族文化大觀園以及普光寺、蘇維埃紀念館、老院子、軍聲畫院、綠色大地、老道灣、王家坪土家吊腳樓群等;“購”——有梅尼、步步高、新一佳、土家妹等20多家大型旅遊購物場所;“娛”——有天門山實景演出和眾多休閑娛樂場所。

在致力打造旅遊核心服務區的同時,永定區始終堅持旅遊帶動戰略,大力實施旅遊興區、工業強區、三產富區戰略,突出產業快速發展、城市提質擴容,致力構建海內外人士旅遊、休閑、投資、創業的樂園。一是按照世界旅遊精品的定位建設特色城市;二是迅速發展以旅遊商品生產為主導的新型工業;三是積極發展旅遊農業、城市農業和品牌農業,城區周邊,一批瓜果、蔬菜、甘蔗、紅薯等的專業鄉鎮、村組和旅遊休閑農莊星羅棋布。

武陵源區:享譽世界的旅遊風景明珠

武陵源區地處張家界中部,總麵積397平方千米,其中核心景區264.6平方千米。2008年總人口5.1萬人,其中以土家族為主的少數民族4.8萬人。轄1個管理處、2鎮2鄉和1個街道辦事處。全區城鎮化率達56.26%。20年來,武陵源堅持“旅遊興區”,實現了全區經濟社會的較快發展。全區GDP年均增長10.8%,人均GDP年均增長10.6%,2008年分別達到16.5億元和36907元;三次產業結構比重,由1989年的16.75:5.2:78.1調整為2008年的5.1:8.8:86.1;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4.23%,2008年達到4184元;財政總收入年均增21.5%,2008年達到2億元,其中區本級財政總收入1.5億元。人均GDP和人均財力均躍居全省前列。旅遊發展突飛猛進。武陵源現擁有世界自然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國家第一個森林公園、國家首批5A級景區、全國文明風景區五大金字招牌,入選中國旅遊勝地40佳、全國30條精品遊覽線路。1989~2008年,旅遊人次、旅遊總收入、門票收入快速增長,2008年旅遊人次達1051.6萬,是1989年56萬的18.8倍;旅遊總收入達32.35億元,是1989年0.28億元的115.55倍;門票收入達66886.13萬元,是1989年134萬元的499倍。其主要做法,一是建立完善了一流的景區現代化遊覽設施,如完成了“數字武陵源”第一期工程,對核心景區重要路段、景點、設施、區域實施全天監控,以確保景區和遊客安全;二是旅遊管理基本實現了“安全、衛生、文明、有序、滿意”,如旅遊“六要素”全部進入信息化管理服務體係;三是采取多元化的宣傳促銷手段,如創辦“張家界視窗”,率先實現全球範圍內對武陵源核心景區進行24小時實景網上直播,點擊和訪問率在全省一直名列前茅,等等。現在正朝著精心打造“國際旅遊休閑度假區”,率先建成“世界旅遊精品”的目標邁進。遺產保護成效顯著。1999年至2001年分兩期對核心景區19.1萬平方米建築物進行了拆遷。2001年,全國第一部保護自然遺產地方性法規《湖南武陵源世界自然遺產保護條例》出台。2005年啟動“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和“國家級生態區”的創建工作。開通了景區環保客車;推行了景區環保快餐;建立健全了景區防火網絡,對景區實行24小時監控,保持了核心景區連續49年無森林火災和病蟲害紀錄;采取生態林禁伐、封山育林、植樹造林、退耕還林等措施,穩定和豐富林區生態係統;取締燃煤大灶,推行清潔能源;建立了地震台,以加強對武陵源地殼運動的監測;建立了環境監測站,全天候監測和如實反映景區的空氣、噪聲、水體質量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