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利縣:迅速崛起的湘西北工業重鎮
慈利縣是張家界市的東大門,全縣總麵積3480平方千米,2008年總人口69.8萬人,其中以土家族為主的少數民族人口占61%,轄13鎮18鄉(包括7個土家族鄉)。全縣城鎮化率為34.26%。
慈利縣素有“金慈銀澧”之稱,是著名的“杜仲之鄉”、“大理石之鄉”和“全國100個農村初級電氣化達標先進縣”之一。建市以來,慈利縣依托豐富的水能、生物、礦產資源,大力發展工業,加快由農業大縣向工業重鎮的轉變,實現了經濟社會的較快發展。全縣GDP年均增長8.7%,2008年達到57.1億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2%,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8%,2008年分別達到9360元和2850元;財政收入年均增長26.8%,2008年達到3.25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的比重,由1988年的54:25:21調整為18.6:30.9:50.5。2008年,全縣實現工業增加值14.72億元,占全縣GDP的26.5%,工業成為全縣重要的支柱產業;在全市工業增加值中,慈利縣占據了44.7%的份額,是湘西北名副其實的工業重鎮。慈利工業還是全市出口創彙的主力軍,其外貿出口總額占了全市的58.7%。
經過20年的發展,慈利工業形成了水電、礦產、建材、農產品加工四大優勢產業。慈利縣陸續建成了趙家埡、城關、江埡、長潭河等水電站,加上在建的茶林河、關門岩水電站,慈利一縣的水電裝機容量遙居全市之首,其中江埡電站裝機30萬千瓦,是全市目前唯一的大型水電站。清潔能源產業在慈利乃至全市新型工業化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園區經濟開始起步,已有8家企業入駐慈利科技工業園。
在突出工業特色的同時,慈利跨入了全省旅遊大縣行列。以江埡溫泉、萬福溫泉、五雷山、漊江大峽穀、張家界大峽穀、龍王洞等為主體的張家界東線旅遊方興未艾。慈利還是全省農村能源建設先進縣、全省文化體育先進縣、全省農村中醫工作先進縣。“十一五”期間,慈利縣按照“旅遊帶動,工業強縣”的發展思路,確立以旅遊、烤煙、水電、柑橘、城鎮建設等經濟發展項目為龍頭,全力推進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和旅遊產業化進程。
桑植縣:全力打造產業和生態文化精品
桑植縣地處澧水源頭、張家界市西北部,是賀龍元帥故鄉、紅二方麵軍長征出發地。全縣總麵積3474平方千米,2008年總人口45.1萬人,其中土家族、白族、苗族等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92.6%。轄9鎮29鄉(包括8個白族鄉)1場。全縣城鎮化率為29.8%。
張家界建市20年來,桑植縣積極開展扶貧開發工作,加大對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的投入,實現了經濟社會較快發展。1988-2008年,全縣GDP由1.62億元增加到28.6億元,年均增長8.9%;財政總收入從1718萬元增加到1.7億元,年均增長9.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8984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到2143元;三次產業構成的比重,由51.7:24:24.3調整為15.4:26.6:58。桑植縣係全國500個資源富縣之一,境內有中國南方最大的原始森林之一八大公山、中國南方最大的天然草場之一南灘、中國南方最大的黃柏基地,是全國三大“中藥庫”之一、全省五大小水電開發基地之一。20年來,桑植縣累計投入資金4.9億元,進行開發式扶貧,全縣絕對貧困人口由20.6萬人減少到1.3萬人,年均減少13%。農業產業建設粗具規模,已初步形成煙葉、畜牧、綠色食品三大農業主導產業。工業產業來勢良好,已初步形成能源、冶金、農副產品加工三大優勢產業。其中,能源產業發展迅速,省、市重點項目桑梓火電已投產發電,年發電量7.2億度;小水電開發來勢迅猛,全縣有21個電源點開工建設;涼水口控製性防洪水庫水電站已進入湖南省“十一五”規劃,水能資源梯級開發正在進行規劃修編;天然氣勘探已啟動;全縣煤炭年產量達70萬噸;鐵礦、鋁土礦冶煉加工業已粗具規模。
桑植縣有八大公山、九天洞、賀龍故居、芙蓉恐龍、漊水風光、桑植民歌等六大旅遊品牌。紅色旅遊資源尤為豐富,被列入全國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和全國30條紅色旅遊精品線路、湖南省5條紅色旅遊精品線路。該縣正在全麵實施元帥故裏紅色遊、漊水風光平湖遊、原始森林生態遊、民族風情休閑遊、九天奇洞探險遊五大旅遊規劃。近些年,桑植縣城鎮化產業化進程不斷加快。努力推進“1+3”城鎮群和經濟圈建設,實施“2+3”片區組團發展,發展壯大“3×3”基礎產業,正在致力打造產業和生態文化精品,構建活力帥鄉、魅力歌鄉。
(二)探索中的蛻變
特色城市建設
張家界市政府所在地,1988年建立地級市之前是一個縣級小山城。20世紀80年代初,城東的主要渡口鸕鶿灣,還在沿用一種古老的“拉拉渡”方式——渡人、渡車,都是拉著一根連接兩岸的鐵索過河。縣城極小,回龍路是當時一條主街道,三層樓的工農兵旅社是當時的最高建築。地級市建立後,有人這樣概括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張家界城區風貌:紫舞路兩旁還在種包穀雜糧;街頭鐵匠鋪的火星子濺到鋥亮的小轎車身上;挑著糞桶的農家漢子與黃頭發、藍眼睛的外國遊客一同穿街而過。旅遊新城張家界,就是在這樣一個基礎上搭建城市建設的腳手架的。
20年光景,張家界中心城區由建市之初的5平方千米擴大到21.5平方千米,人口由建市之初的5萬人增加到19.3萬人,分別是建市之初的3.97倍和3.86倍。
由航空、鐵路、高速公路和高等級公路組成的城市交通網絡的出現,標誌著在湖南西部地區的交通樞紐地位已基本確立;由已經建成和正在建設的一批高檔次酒店、賓館為代表的旅遊服務設施的不斷完善,標誌著湘西北旅遊核心服務區的地位已基本確立;張家界作為政治、經濟、文化、旅遊中心,其區域中心城市的地位以及輻射與帶動所屬區縣乃至周邊地區的作用日益凸顯。隨著城市道路交通、園林綠地、防洪、環保、供水、供氣等基礎設施建設步伐的明顯加快,隨著城市主次幹道綜合改造工程建設和國家衛生城市、園林城市、最佳旅遊城市、環保模範城市、森林城市、生態城市創建活動的相繼展開,城市麵貌日新月異,開始呈現國際新城的雛形。當夜幕降臨,華燈怒放,廣場、公園之類的休閑場所,回蕩著市民們健身的音樂;市民和遊客穿行的大街上,湧動著時尚和笑靨;超市、商場之類的購物場所,洋溢著愜意和祥和。當新的一天開始,穿城而過的澧水,將一泓清亮亮的碧湖妝成城市的鏡子,映出天門山巍峨壯美的投影,映出城北城南一天天變得姣好的麵容,也映出這座城市對未來的熱切期盼和美好憧憬。
中國正在經曆著人類曆史上前所未有的城市化浪潮。進入21世紀,我們同時看到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城市化進程,正麵臨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城市格局正麵臨前所未有的大洗牌。眾多城市都在尋找自己的發展模式和變革之道。如何破解城市同質化難題,如何給城市準確定位,如何成功實現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戰略轉型等,已成為包括張家界在內的大大小小城市必須著手解答的課題。毋庸置疑,張家界城市建設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但與一流的景區相比,與建設世界旅遊精品的要求相比,還存在明顯的差距。所謂旅遊城市,是根據一個城市旅遊資源稟賦及旅遊產業諸要素發展水平而做出的評價。所謂城市旅遊,是以城市區域整體作為旅遊資源板塊來運作的一種業態,它必須以豐富而有特色的旅遊資源及旅遊產業的高度發展為基礎,實現城市各旅遊資源和旅遊產業要素的有機整合,協調發展。旅遊城市必須實現城市旅遊,包括城市視覺形象在內的城市形象也亟待改善和提升,這些已成為張家界城市建設的重中之重。毋庸諱言,張家界人經曆了城市建設同質化的陣痛。張家界要建設成為世界旅遊精品,必須迅速提升城市形象,以改變城市麵貌與一流景區反差明顯的狀況。針對城市建設短腿問題,第四屆和第五屆市委、市政府已著手將工作重心向城市轉移,致力於改變城市麵貌。子午西路二期工程、紅壁岩水電站、城市防洪堤工程、機場路擴建、火車新站等一批項目紛紛上馬,為後來大規模的城市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與此同時,市決策層廣開言路,廣納民智,致力於破解城市同質化難題,以建成一座能夠實現城市旅遊的國際旅遊城市,以不負這片奇山異水,不負這個奇跡迭出的偉大時代。2007年4月1日,是張家界城市發展史上一個值得銘記的日子。這天,湖南省委書記、省長專門聽取了張家界市世界旅遊精品建設的情況彙報,並就張家界市城市定位和規劃、城市建築的主格調和主色調,圍繞滿足遊客“六要素”把重點建設好,分別作了重要講話,要求加快城市建設步伐,要三年有比較大的改觀,五年有大的變化,以適應建設世界旅遊精品的需要。
其時的情景,真可以用得上“戰鼓催征、舉市振奮”幾個字來形容。在“三年有改觀五年大變樣”這一階段性口號廣為傳播的日子裏,巨大轉機出現了。市委、市政府在相繼出台《關於加快世界旅遊精品建設的決定》、《張家界市〈三年有改觀五年大變樣〉建設綱要》和《關於加快推進新型城市化的決定》的同時,一方麵緊鑼密鼓抓《城市總體規劃》的修編和《城市風貌規劃》、《澧水風貌帶規劃設計》的編製;另一方麵以“四路改造”破題,致力於脫胎換骨的城市改造和建設:“六路四橋改造”,啟動“穿衣戴帽”,紅壁岩電站下閘蓄水,大庸東路、鼎泰路和機場路擴建工程竣工,張羅公路鷺鷥灣段拓寬改造工程竣工,飛機場擴建工程、張家界博物館、賀龍國際體育會展中心、碧桂園鳳凰酒店、澧水風貌帶等一批大型項目次第上馬,等等。如同電視係列片《輝煌20年》所描繪的:張家界中心城區如同一個喧囂的大工地,但喜悅和希望好比一支動人的流行音樂,深深感染著所有的張家界人。陣痛已經過去,新生就在前方。
任何一個城市的存在與發展,都離不開它具體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穿城而過的澧水兩岸,係一狹長的河穀地貌,“湘西北山城”是對城市風貌的基本認知。屏風一般屹立城南的天門山,搖籃曲一般蜿蜒東去的澧水河,是這個城市的山魂水魄。而生活在這個城市的眾多民族,以其不同的文化風習,大大豐富了這個城市的人文色彩與內涵。其中,土家族既是世居民族,又是主體民族,有著豐富深厚的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因此,建設與一流景區相匹配、相媲美的國際旅遊城市,無論如何不可忽視這三個基本元素:一座山,一條河,一個主體民族。太多的例子告訴人們,光靠千城一麵的高樓大廈,是很難實現城市旅遊和成為旅遊目的地的。唯有突出張家界特有的生態環境和文化特質,實現民族文化與城市建設的對接,獨辟蹊徑以彰顯城市個性和特色,才可望把張家界盡快建設成為世界旅遊精品。
日趨明朗的遠景和日新月異的變化,讓世人在振奮和驚奇中感受到一種山風呼嘯的力量,一個嶄新的張家界中心城區正以銳不可當之勢席卷而來。
張家界,一顆光芒四射的風景明珠,一座破繭為蝶的旅遊城市,充滿活力與魅力,充滿憧憬與希望。
【鏈接閱讀延伸】
張家界賦
橫空出世,三千奇峰,地球上風景之孤本;
清麗無塵,八百秀水,天底下絕色之美神。
噫籲嘻,張家界!峰巒嘯聚,縱橫以捭闔;巉岩鋪陳,恣肆而汪洋。若劍,若戟,若柱,若塔。猶摩天之廣廈,巍峨兮林立;似秦俑之戰陣,塵煙兮四起。孔武之氣、陽剛之氣、崔嵬之氣,大象之所倚也。蒼涼之美、狂狷之美、壯闊之美,大美而無言哉。丹崖翠穀,若夢乎若幻;水魄山魂,忽隱乎忽現。嗟夫!武陵源中無贗品,“張家界頂有神仙”,此之謂也。
山水美在斯,人文蔚於茲。二億年之“芙蓉龍”,填補中華空白;廿萬年之金台人,敲打初民曙光。舜“放驩兜於崇山,以變南蠻”。濮寄懸棺於雲崖,乃成遺響。“大庸原是古國名”,庸文化兮源遠流長。楚簡依稀春秋夢,白公城兮池枯草香。撫戰國之虎鈕錞,叩響關山明月。感城北之古人堤,沉澱歲月滄桑。爰石锛以寂處,幸木牘而殘存,遺城址於堤岸,屯漢吏於烽煙。最是“三墓三子”,曆經澧雨漊風:荒月蠻煙驩兜塚;金鳧玉碗赧王墳;隱隱乎赤鬆山,因赤鬆子煉丹傳其世;森森乎鬼穀洞,藉鬼穀子學《易》得其名;屈騷賦茹澧,蘭心而蕙質;張良隱青岩,種月以耕雲。迨至王張岑李黃,留唐宋之清辭;歌詩風雅頌,製明清之“竹枝”也。至於地域文化,蘊金藉玉;民族藝術,溢彩流光。桑植民歌,漂洋出國;永定花燈,人山歌海。硬氣功風靡兮歐羅巴;砂石畫滲透兮鄉土情。鏘鏘乎打鎦子,忽忽兮風、水、火;吼吼乎茅古斯,赫赫兮精、氣、神。舞白族之仗鼓;飾土家以織錦。峙金頂於五雷;藏舍利於天門。更有賀龍橋,湘鄂邊,紅色割據,遍地傳奇,伴英雄以造時世,爰風雨而起蒼黃。一部紅二方麵軍軍史,濃墨兮八年根據地,重彩兮長征出發處,猶白雲之於山岫,江河不忘源頭也。
噫!方圓九千五百裏,上下二千二百年。湯湯澧水兮孕風骨,巍巍武陵兮鑄雄魂。東漢相單程,吹角連營,首開湖南蠻漢沖突之先聲。近代賀雲卿,驚雷放電,打響南昌武裝起義之頭槍。耿耿乎明清將領:唐仁、席大成、郭宏升、孫開華、劉明燈、王正道,抗倭寇以禦外侮,雖萬死而不辭。念念乎辛亥壯士:杜心五、田永正、穀壯猷、孫道仁、唐犧支、湯子模,滅帝製以護共和,皆重義而輕生。顧名思義也,武口寨尚武,武則摧堅陷陣;崇文塔崇文,文乃含英咀華。世代書香老院子,走出田奇,著名地質學家。山川鍾秀九溪水,養育陳能寬“兩彈一星”元勳。更有莘莘學子,直追前賢;連連高考狀元,摘冠湖湘。嗟乎!縱覽古今兮,人傑地靈。山水精神兮,交相輝映。薪火相傳兮,於斯為盛!
於斯為盛兮,盛世風華;名城氣象兮,英姿勃發。當年景區初創,佳麗乍現,回眸一笑百媚生。從茲旅遊興市,好風借力,天下誰人不識君!藉科學發展,百戰而宏圖起。憑旅遊帶動,三化乃局麵開。或飛天夢圓,“荷花”季季紅。或高速路通,“琵琶”曲曲新。或光纜電波織以瑰麗,乾坤日夜浮。或流量落差化為燦爛,江流天地寬。紛紛乎榮譽之稱號,頻頻乎品牌之效應:中國第一批國家自然保護區,先聲兮奪人;中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風騷兮獨領;中國第一批單一世界自然遺產,品質兮凸顯;中國第一批世界地質公園,雙重兮認證。至於飛行大師,穿越天門,驚鴻翩躚,若危若安;億萬目光,聚焦熒屏,風雲際會,傾國傾城。俟幕落而靜波兮,聞餘響之浪浪。播美名於天下兮,因經典而彌長。
眾誌成城,後來居上。看龍頭之勁舞,挾電追風千山月;喜百業之騰飛,人歡馬叫萬壑雷。建特色之城市,創一流之生態。與群眾共憂樂,為百姓添福祉。確立戰略目標:建設世界旅遊精品。堅定執政理念:民本、和諧、文明、小康。迢迢兮歲月如歌,浩浩兮山河在望。風雨兼程,一路鏗鏘。
詩曰:“旅遊立市鑄名城,宏圖大展萬木春。天生一個張家界,人間果然有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