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探求繪畫之美,我辛辛苦苦踏過不少名山,覺得雁蕩、武夷、青城、石林……都比不上這無名的張家界美。就以峨眉來較量,峨眉位高勢大,仗勢嚇人,其實並沒有張家界這麼突出的特色,至少大多數美術工作者將會同意我的看法。
據說由於這數十裏的山勢像一匹奔騰的烈馬,故又名馬鬃嶺。馬鬃嶺也好,張家界也好,都尚未聞名,等待遊人們為這絕代佳麗起一個更貼切的芳名。
(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語文第三冊,原載1980年10月1日《湖南日報》第四版。作者:吳冠中)
2.索溪峪、天子山異軍突起
當時分屬大庸、慈利、桑植管轄的張家界、索溪峪、天子山,彼此山水相連,又同是石英砂岩峰林地貌。張家界林場旅遊開發搞得如火如荼,慈利、桑植如夢初醒,奮起直追。
先說索溪峪。1981年3月,時任慈利縣委書記的趙樹立,對索溪峪的山山水水做了一次全麵勘查,隨即布置組成索溪峪資源考察小組,弄清並梳理好所有景點、路線、名稱、山水成因及動植物分布情況。翌年4月,慈利縣索溪峪旅遊資源開發領導小組成立,數月後索溪峪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成立。趙樹立經常穿梭於慈利縣城與索溪峪之間,有時見他到縣委大食堂吃晚飯,深夜卻出現在60千米外的索溪峪,研究旅遊開發的事了。1984年初,索溪峪管理局提出了“內引外聯,國家、集體、個人一齊上”的指導方針和“你出錢,我出地;你發財,我發展”的引資方式,凡是來索溪峪投資建設的,一律實行優惠政策。小小的管理局一下子車水馬龍,門庭若市,一撥一撥人全是來洽談投資開發的事情的。1985年至1988年,迎來了軍地坪快速發展的第一個鼎盛時期,到處是建築工地,到處是運送建築材料的車輛,高高低低的腳手架上的紅旗,驅散了昔日的荒涼。昔日堆著沙礫與卵石、長著蒿草的沙灘上,酒店賓館、樓台亭閣如雨後的春筍,拔地而起。幾年光景,軍地坪成了中外遊客來此觀光遊覽的主要集散地,成了由眾多酒店、賓館支撐起來的新興旅遊引資,通過洽談,吸引中央、省有關部門來此投資興業。1984年春,桑植縣開始著手為賀龍元帥塑像,作為賀龍元帥誕辰90周年的獻禮。經過一年半時間的緊張運作,中國近百年來最大的一尊銅像——賀龍銅像,屹立於天子山的雲青岩上,整個造型、色彩、氣韻與大峰林小城。1986年9月,湖南省第一個旅遊鎮——索溪峪鎮應運而生。
再說天子山。1983年,桑植縣相繼成立了天子山開發指揮部和天子山旅遊管理局,天子山旅遊開發從此一路披荊斬棘。一是鑿開絕壁,把25千米長的公路修上天子山頂;二是開通遊道,為遊客提供觀景的基本條件;三是架設導線,把電輸送到各個景點;四是修建房舍,讓遊客不為食宿發愁;五是植樹造林,綠化天子山頂。與此同時積極招商風光渾然一體。從此,這裏成了天子山的一處人文景點,旅遊者不管來自哪裏,都會來賀龍銅像前作一番瞻仰與逗留,就好比人們去巴黎、維也納、羅馬、法蘭克福的那些廣場,必看那些銅像與雕塑一樣。
就在“金三角”旅遊開發風生水起的時候,為更好地整合資源,1985年國家將大庸縣(今永定區)所轄張家界、慈利縣所轄索溪峪、桑植縣所轄天子山,“三國歸晉”為武陵源風景名勝區;“武陵源”三字由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題寫。1988年組建省轄地級大庸市(1994年更名為張家界市)。中華人民共和國版圖上,一座因旅遊開發而建立的城市,以旭日初升般的嶄新麵容,含笑出現在世界麵前。
(二)艱苦創業百戰多基礎設施建設
張家界建市伊始,碰上國家緊縮銀根,嚴格壓縮基本建設投資。一方麵,這裏是湖南的旅遊基地和對外開放的窗口,是新興旅遊城市;另一方麵,這裏是老少邊窮地區,偏遠閉塞的地理環境和貧困落後的底子,困擾著這塊剛剛蘇醒的土地。十分脆弱和滯後的基礎設施,嚴重製約著地方經濟的發展,也嚴重影響著“旅遊興市”這一戰略目標的實施。市決策層決定不等不靠,自加壓力,立足於打基礎,限期改變交通、通信、能源。
【鏈接資料卡片】
古詩詞中的“武陵源”
功成拂衣去,歸入武陵源。
(唐)李白:《登金陵冶城西北謝安墩》
悲秋宋玉宅,失路武陵源。(唐)杜甫:《奉漢中王手劄》
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唐)王維:《桃源行》
閑步武陵源裏,千樹霞蒸紅散綺。(宋)劉塤:《謁金門·題呂真人醉桃源像》
景區和城市基礎設施嚴重滯後的狀況。雄關漫道真如鐵,艱難創業百戰多。這場艱苦奠基的戰鬥,無疑是張家界開發史上濃墨重彩的交響樂章。
1.熱切與亢奮:難忘首屆“森保節”
提起1991年舉辦的首屆中國湖南張家界國際森林保護節,人們眼前就會浮現出一幅幅畫麵:為辦好首屆“森保節”,張家界中心城區的清晨和傍晚,文藝節目排練緊鑼密鼓,高音喇叭響徹雲霄,“森保節”主題歌《相逢在張家界》等樂曲此起彼伏。導演指揮師生排練節目的聲音,在操場上空回蕩,也在這座山城上空回蕩。道理很簡單,幾百上千人的演員隊伍載歌載舞,隻有用高音喇叭指揮才管用。恰恰是這種不經意間的氣氛渲染,成了當時“全市上下忙辦節”的真實寫照,折射出一個城市的熱切與亢奮。
對於建市剛剛兩年的張家界來說,舉辦如此高規格、大規模的國際性節慶活動,論硬件,論綜合實力,條件都還不具備。然而張家界人太渴望發展了,希望通過“以節促建,以節促變”這著棋,加快縮短與發達地區的差距。“森保節”於是成了這座旅遊新城重點工程的加速器。眾多的重點工程並不都是“森保節”的保障工程,然而工程的負責人幾乎都說:“趕在森保節前……”“森保節”在建設者心中,成了一道力爭上遊的紅線和求得跨越式發展的契機。春耕大忙時節,永定區教字埡鎮一農婦提著20個雞蛋,跑幾十裏路找到組委會辦公室,她是替上中學的兒子為“森保節”募捐來的。20個雞蛋說明老百姓還很窮,但它體現了一顆心、一種精神。正是受這種精神的激勵,城區回龍供銷商場組織夜間英語培訓班,“森保節”來臨時,60名員工都能用英語說上幾句禮賓和商業用語了;參加開幕式文藝演出的演員總共3000多人,排練《苗鼓舞》的150名女子中,有5位因勞累而流產。
毋庸置疑,首屆“森保節”極大地調動和激發了全市人民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主人翁精神和團結奉獻精神。“森保節”前夕,慈利水利水電樞紐開工,魚潭電站正待截流,武大公路穿過了百丈峽,慈大公路46千米的柏油鋪就,程控電話拉近了與世界的距離,特快列車開通。“森保節”期間,機場奠基了,萬噸油庫剪彩了,索溪峪台灣山莊動工了。總投入5000萬元的各項基本建設,使全市在交通、電信、城區供水供電、旅遊服務等方麵的條件得到了較大改善。蒞臨“森保節”的外國朋友,通過程控電話向大洋彼岸的家人訴說快樂感受時,絕對想不到一個月前,這裏的電話機還是處於“搖把子”時代。
2.機場通航:十年一覺飛天夢張家界機場於1994年8月18日正式通航。人們翹首以待的時刻終於到來了,螺旋槳和白雲環舞的美麗時刻終於到來了。一大早,四鄉八鎮的群眾扶老攜幼,從老遠老遠的山旮旯趕來了。道路上,山岡上,機場柵欄外,密密麻麻聚集著前來看飛機的人們。
張家界,地處偏僻,交通閉塞,民風古樸,觀念落後,在人們印象中是一個十分遙遠的地方。20世紀50年代,桑植一青年去省會長沙參加會議,桑植、大庸、慈利之間還沒通公路,他走了旱路走水路,花幾天工夫趕到長沙時,會議已經結束了。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張家界這顆藏在深山的風景明珠煥發出異樣的光彩,日漸興盛的旅遊業給這個長期處於封閉狀態的貧困山區注入了勃勃生機。從1984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向國務院呈送《關於修建湖南大庸民航機場的報告》到1991年破土動工,再到1994年正式通航,10年時間實在經曆了太多的艱難曲折。一時間,專家考察組中有人認為設計現場靜空條件有缺點,建議放棄這個項目;一時間,國家壓縮基建規模,張家界機場項目能否保住?一時間,湖南省限於財力,在修建長沙黃花機場的同時不可能興建張家界荷花機場,張家界人生怕夜長夢多,免不了又得捏幾把汗……有這樣一個細節:為了跑立項,奉命出差京城的幾位同誌,農曆正月初八動身,公曆6月才回來,一次就呆了93天。去的時候,他們穿著禦寒用的軍用大衣,回來時,軍用大衣用裝過蘋果的空紙盒裝著。十年一覺飛天夢,在某種意義上,機場是一種身份和力量的標誌,是一個旅遊城市、開放城市不可或缺的基本構件。騰空而起的銀燕,給張家界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它荷載的不隻是南來北往的遊客,還荷載著張家界飛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