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通航以來,荷花機場憑借著張家界市“旅遊帶動戰略”的拉動,旅客吞吐量和貨郵吞吐量以平均每年22.8%和29%的速度遞增。2007年機場共保障飛機起降14064架次,完成旅客吞吐量達151.67萬人次。到2009年累計開通國內、國際航線及地區航線57條,是連通張家界與國內國外的重要的空中橋梁。為適應形勢發展,機場擴建擺上議事日程。概算總投資18.07億元的機場擴建工程已經開工,竣工後將建成4D級國際機場。
3.通信:扶搖直上九萬裏交通閉塞與信息閉塞是一對雙胞胎。張家界建市之初,所轄兩區兩縣大多還是“搖把子”電話。1989年7月,一位台灣客商去桑植縣郵局營業廳打電話,發現營業台上擺著一部“搖把子”,就軟磨硬纏,說他愛好古董收藏,非要把“搖把子”當文物買下來不可,弄得工作人員啼笑皆非。
沒必要為落後文過飾非,關鍵是盡快改變落後狀況。發達地區的電話改製按照人工—自動—程控的模式進行,而張家界電信一邁步就是當時國際最先進的程控電話,三年的工期在一年內完成了,創造了國內通信建設史上的奇跡。與此同時,市域兩區兩縣全部實現了第一次曆史性飛躍——市話交換自動化,電路傳輸數字化。1996年勝利完成全省“165”工程下達的各項指標,全市電信通訊實現了第二次曆史性飛躍——達到了多手段、大通路、程控化、立體化、數字化的國際先進水平。接著,又緊鑼密鼓地忙開了“718”工程,以信息高速公路交換傳輸平台建設為主體,重點突出網絡寬帶化、信息化建設。用信息化時代的嶄新理念,又好又快建信息化工程,公眾多媒體通信網於1997年如期竣工。扶搖直上九萬裏,穿越時空五洲風。飛速發展的通信事業,使張家界與外部世界息息相通,脈脈相連。穿越時空的不僅僅是光波,更有後來居上、爭為人先的精神和氣概。2006年,全國移動電話自然村“村村通”試點工程,率先在張家界啟動,一條條光纜伸向白雲深處,一座座鐵塔聳立崇山峻嶺,第一期工程投資1.18億元人民幣,解決了全市邊遠地區571個自然村的通信“盲腸”問題。
4.水電:流量與落差化成燦爛張家界蘊藏著非常豐富的水能資源。由於曆史的原因,建市之初的1989年,全市總裝機容量僅4.9萬千瓦,電力建設的不足嚴重製約了全市經濟尤其是新興旅遊經濟的發展。為加快水電資源開發建設,1991年12月,魚潭水電站破土動工;1992年10月,賀龍水電站開工興建。然而,兩個水電站都生不逢時,正當施工進入高潮的關頭,國家做出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劃時代決斷,隨即國家投資體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加上1992年前後全國一窩蜂興起開發熱,物價大幅度上漲,魚潭、賀龍兩電站投資概算一超再超,資金嚴重短缺。1994年7月,兩處電站建設工程被迫停工。
在四處奔走、八方求助仍然兩手空空之後,張家界人痛切地感到: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缺乏經濟實力、造血功能不強的地區,再也不能眼巴巴指望和依靠“喂奶式”的國家計劃投資。要使資源優勢轉化為商品優勢、市場優勢,必須衝破體製上的桎梏,打破陳舊而又頑固的思維方式、思想觀念,開拓一條以資源換資金、以股權換市場、合理開發水能資源的新路子,改變計劃經濟體製時期通行的行政領導工程,建立所有權、使用權、經營權和開發權為一體的股份責任公司。1995年4月,由湖南華銀電力股份有限公司控股,湖南省經濟建設投資公司、湖南省張家界市電力公司參股的張家界水電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成立,投資進行澧水流域的水電滾動開發建設。
市政府以壯士斷腕般的決心,將百多名冗員一一分流。新的機製托出新的希望。1997年,魚潭、賀龍兩座電站6台機組一年之內相繼投產發電。同一時期,也是自己無力建設的慈利城關電站,通過與美國愛依斯(AES)發電有限公司合資,於1996年3月並網發電。
水電是發、供、用一體化,三個環節絲毫不能脫節的特殊商品。是商品就要通過市場配置才能銷售。同樣是體製上的原因,全市9516平方千米的土地上,有6個供電企業,5個供電網絡,而且互不聯網,相互分割,結構鬆散。地方小水電形成的小電網,無法調劑豐枯矛盾:豐水期電量充裕,卻無法滿發滿供到電力市場,眼巴巴看著白白浪費;枯水期想求大電網補充,卻又受計劃控製,隻得拉閘限電。1995年9月,國家大電網被引進張家界。在大小電網合並後的一年多時間裏,僅電網建設就投入了1.14億元,相當於前10年全市電網建設投資的2倍。1996年冬季的枯水季節,盡管162座小水電站缺水不能滿發,但全市仍能滿負荷供電。1997年後的豐水季節,全市各小水電站所發電力高達16.4萬千瓦,遠遠超出本地7.3萬千瓦的實際用電水平,多餘的9.1萬千瓦水電,則被及時轉化成了商品,沒有讓水白流。此後,2000年永定電力改製,2005年慈利電力改製,一並走上了社會化、規模化發展的必由之路。
乾坤日月浮,江流天地寬。把流量與落差化作燦爛的,不隻是電力,還有張家界人敢於改革、衝破束縛而迸發的光芒。張家界人大膽衝破電力行業既有體製,衝破傳統思維方式、思想觀念的種種束縛,在全國率先闖入市場,成功地將水能資源開發成為張家界市一大支柱產業。
5.景區:追求卓越創一流
“一流”是一種水準,是一種品位;更是一種追求,一種視野,一種境界,一種氣度,一種精神。目標一流,追求卓越,始終貫穿市域景區基礎設施建設的全過程。
遊客遊覽金鞭大峽穀,移步換景,目不暇接,漫步舒適的遊道上,真是愜意極了。像金鞭大峽穀這樣具有國際標準的遊道,遍布武陵源風景區的各個景觀景點。管理者有一個最基本的概念:風光是一流的,基礎設施也必須是一流的。如今,景區擁有一流的國際遊道,一流的星級旅遊廁所,一流的旅遊環保車隊,一流的電子門票、電子監控設施,一流的安全與衛生管理,一流的索道和電梯。位於水繞四門的百龍觀光電梯,垂直高差335米,運行高度326米,由154米山體內豎井和172米貼山鋼結構構成,采用3台雙層全暴露觀光電梯並列分體運行。每台一次載客47人,運行速度3米/秒,3台同時運行每小時往返運量達3000人次。它的建成創造了3項吉尼斯紀錄,即世界上最高的全暴露觀光電梯,世界最長的雙層觀光電梯,世界上載重量最大、速度最快的觀光電梯。
擁有世界一流自然風光的地方,除了基礎設施、接待水平、景區保護和管理一流以外,核心景區內外交通一流是必備的條件。武陵源風景區交通一流包含三個層麵——第一個層麵,核心景區各景點之間交通便利暢通。一是鋪設了30千米長的國際標準遊道;二是修建了索張公路、兩園公路、峪園公路、中張公路、天子山索道、黃石寨索道和百龍電梯;三是通信手段先進,程控電話、移動電話和無線尋呼的開通,使景區的每個角落與外界的聯係都十分方便。
第二個層麵,核心景區與張家界中心城區之間交通便利快捷。張家界中心城區到武陵源區政府所在地軍地坪,車程隻需40分鍾;張家界中心城區到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管理處所在地鑼鼓塔,車程隻需半個小時。
第三個層麵,市域與外埠之間已基本形成航空、鐵路、高速公路和高等級公路的立體交通網絡。張家界與鄰近地區湘西、常德、銅仁、宜昌等,既通了火車,又開通了高等級公路或高速公路,這是第一個圈;張家界與長沙、武漢、廣州、南寧、重慶、貴陽等周邊省會城市,既通了飛機,又通了火車,還有跑“高速”的豪華大巴,這是第二個圈;再是與北京、上海、西安、杭州、成都等全國主要城市,既有客運的航班,又有火車的特快、直快,還有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網絡,足可以供旅行社組團或者自駕車前往遊覽,這是第三個圈。三個環形圈構成了張家界通暢發達的交通格局。目前正在修建和正待修建的有:張花高速、慈石高速、黔張高速、黔張常鐵路、安張衡鐵路等。張家界荷花機場擴建工程,以建設一流的國際機場為目標,竣工後張家界的交通將更加四通八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