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崛起的旅遊城市(2)(1 / 3)

(七)高山峽穀大舞台演藝欣賞

為滿足市場需要,市域一批麵向遊客的演藝節目應運而生。它們不但豐富了張家界的旅遊內容,也為遊客展示了張家界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和民族風情。除了室內演出的幾台外,目前全市兩台實景演出節目,一台是《天門狐仙·新劉海砍樵》,另一台是《武陵魂·梯瑪神歌》,影響頗大。

《天門狐仙·新劉海砍樵》。天門山實景演出地點位於張家界中心城區天門山北麓,距天門山索道下站7.8千米。這台投資1.2億元的實景演出節目《天門狐仙·新劉海砍樵》,以高山奇峰為舞台背景,以山澗峽穀為表演舞台,是目前世界上第一台大型山水實景音樂劇。500多人的演員隊伍,堪稱陣容龐大。主創人梅帥元,是中國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創始人,已成功推出《印象·劉三姐》、《禪宗少林·音樂大典》等實景演出。享有國際聲譽的著名音樂家譚盾出任音樂總監。故事取材於湖南家喻戶曉的神話傳說《劉海砍樵》,在此基礎上進行了藝術再創造,以悲傷、歡樂、笑容、淚水交織成一個美麗動人的故事。一幅幅男耕女織的生活場景構成的張家界風情畫卷、奇幻美麗的人造月亮、逼真的漫天飛雪,無不彌漫著審美愉悅。劇情高潮部分,狐仙與劉海哥在世界上絕無僅有的跨度60米的高空飛橋上相會,天門山群峰瞬間被燈光照亮,將故事情節和意境推向高潮。壯美瑰麗的奇峰險壑、飛瀑流泉、霧嵐飛煙、林木花草等實景,與一流的高科技聲、光、電手段,與音樂、舞蹈、歌曲、魔術、雜技等多種藝術元素融於一體,交相輝映,呈現出一場氣勢恢弘、如夢似幻的藝術盛宴。名山、名人、名戲交相輝映,是這台節目的最大亮點。

《武陵魂·梯瑪神歌》。始於2008年的《武陵魂·梯瑪神歌》,是湖南省第一台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其演出地點位於寶峰湖風景區,距武陵源區政府2千米,距張家界中心城區37千米。舞台四周奇峰高聳蒼穹,一掛飛瀑熠熠生輝,還有蔥鬱的竹林、美麗的索橋、清澈的池塘、逶迤的石板路……作為天然劇場,其畫麵之美、場景之美,堪稱一絕。恰與原始、淳樸、自然的“梯瑪神歌”表演內容相得益彰,渾然天成。《梯瑪神歌》原本是集詩、歌、樂、舞為一體的土家族古歌,涉及廣泛的曆史內容和社會生活內容,文化意蘊深厚。200多位演員全部選用本土民間藝人。如幻如夢的舞美燈光,土家梯瑪祭祀盛典,神秘的符咒高腔,搖曳生姿的原生態歌舞,構成了一場視聽的盛宴。實景演出引進當今一流的聲、光、電設備,舞美設計巧妙地結合黑夜、月光、煙雨等不同情形下的山水實景,極大地拓展了舞台空間感。山峰的隱現、泉池的倒影、煙雨的點綴、竹林的輕吟、月光的披灑和瀑布的飛流等,一同營造出美妙、神奇的氛圍。

(八)石馬秋風夕照紅曆史遺存

市域有眾多人文遺存被陸續發現,其中有的已經或正待開發。永定區有崇山天國、玉皇洞石窟群、劉明燈墓石雕群、老道灣、大庸所故城、寒水溪古堡等;慈利縣有孫開華故居、九溪衛故城、四十八寨等;桑植縣有“芙蓉龍”化石保護區、五道水土司會盟舊址、兩河口土司故城、寮雲寨、白砥城遺址等。

玉皇洞石窟群。它位於張家界中心城區西側的麻崆山南麓,為清代鄉紳李京開獨資捐修,利用多個天然洞穴開鑿而成,是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整座洞窟東西長300餘米,共計8洞,分“天堂”、“人間”、“地府”上、中、下3層,現存石雕像19尊,石刻50餘處,融宗教、儒學、文學、書法、石刻、雕塑於一爐,是湖南省僅有的幾處保存完整的石窟群之一。

劉明燈墓石雕群。它位於張家界中心城區官黎坪辦事處的邢家巷一帶,原為清代台灣總兵劉明燈及其家族墓園。修建曆時17年,耗資不計其數,墓區規模之大,石雕技藝之精,為地方罕見。現存墓地3處、石雕群3處、石牌坊2座、神道碑4座、石像24尊、石桅4根,其他碑刻2處,以石人石馬為代表,整個石雕群宛如一座藝術宮苑。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芙蓉龍”化石保護區。它位於桑植縣芙蓉橋白族鄉,距桑植縣城28千米,距張家界中心城區70千米。“芙蓉龍”化石保護區是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的組成部分之一。1970年在此出土的三具無齒恐龍化石,被稱為“恐龍之父”。據專家考證,這裏是恐龍化石密集區。待建的中華“芙蓉恐龍”地質公園,將與當地的白族風情,紅二、六軍團長征出發地劉家坪等旅遊資源一並整合。

二龍頭勁舞雲飛揚——篷勃發展的旅遊事業

(一)敞開山門天下知

旅遊開發初期

1.張家界林場旅遊開發紀略

張家界林場創建於1958年,張家界林場旅遊“試運行”於1978年。1958年至1978年是林場成立及創業階段;1979年至1980年是森林旅遊的產生階段;1981年至1989年是森林旅遊的初期開發階段。

1978年5月,湖南省林業廳長霍啟明受湖南省委第一書記委托,專程來張家界林場考察。當時張家界林場無公路,無電燈,無旅館。霍啟明廳長一行由中湖步行上山,到達老磨灣已是夕陽含山時分。暮色餘暉中的峰林如一幅幅水墨畫,令這位林業廳長驚愕不已,連連感歎:“仙境啊,不得了!”在場長劉開林家中,邊吃晚飯邊聽劉開林彙報,廳長當場表態撥款修通出山公路,並配給一台發電機,解決好電燈照明問題,支持林場把森林旅遊搞起來。麵紗初揭,麗質乍露,探奇覽勝者聞風而至,這年,遊客達8000餘人。

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後一個月,大庸縣(今永定區)召開三級幹部會,縣委書記黃有為在會上進行大抓旅遊的思想動員。1979年5月,該縣向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呈報《關於張家界林場劃為保護區的請示報告》,認為“該場自然條件好,風景優美,交通方便,遊覽的人越來越多,可以劃為保護區”。限於當時的曆史條件,這裏所說的“保護區”實質上即旅遊區。是年7月,湖南省林業廳和省林業學會組織對張家界林場綜合考察,考察報告中明確提出“興辦旅遊區”的建議。

林業廳長受省委第一書記所托的張家界之行,標誌著省委主要領導認可與支持張家界旅遊“試運行”。大庸縣1979年1月的三級幹部會和5月呈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請示報告,標誌著張家界旅遊開發正式啟動。

新時期湖南旅遊開發始於張家界林場,看似偶然,實屬必然。說“看似偶然”,因為最初外界來這裏,主要是衝著張家界林場辦得好,翻山越嶺到這裏開全州、全省現場會來的。當時這裏不通公路,車開到中湖鄉政府,還要步行10多千米崎嶇山路。如果不是張家界林場辦得十分出色,籌辦會議的同誌恐怕很難下得了這個決心。與會人員除了一致認定林場辦得好,更一致驚歎張家界林場的風光好得出奇。正好應了“無意插柳柳成蔭”那句話,一傳十,十傳百,森林旅遊的帷幕,就在這種口口相傳的不經意間,漸漸拉開。說“實屬必然”,一是這裏的自然風光是世界級的“硬通貨”,是國內外罕見的旅遊資源,它的問世是遲早的事;二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的改革開放政策,為它的“閃亮登場”,營造了大背景、大氣候。

張家界的絕美風光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新華社記者楊飛,著名畫家吳冠中、黃永玉,香港著名攝影家陳複禮以及周誌德等一批本土文化人,在張家界早期旅遊開發宣傳中,作出了突出貢獻。

【鏈接閱讀延伸】

養在深閨人未識——張家界是一顆風景明珠

張家界,是大庸縣北部的一個林場,很少有人知道她。我這回因事,順便到湘西寫生,旅途匆匆,人們給我介紹張家界林場,我先是姑妄聽之,後來不少當地同誌再三推薦,我才下決心去看看。因為我有過別人介紹風景如何好到頭來大失所望的經驗。這次看到張家界林場,卻意外地使我非常興奮,如獲失落在深山的明珠。

隨林場公路登山,數個拐彎,地貌突然大變,峰巒陡起,綠樹疊翠,這裏是湖南真正的桃花源了,立即引人進入了奇異幽深的世界。這裏的秀色不讓桂林,但峰巒比桂林神秘,更集中,更挺拔,更野!桂林憑漓江例影增添了閨中的娟秀氣。張家界山穀間穿行著一條曲曲彎彎的溪流,亂石坎坷,獨具赤腳山村姑娘的健壯美!山中多雨意,霧抹青山,層次重重,頗有些黃山風貌,但當看到猴子爬在樹頂向我們揺晃時,這就完全不同於黃山的情調了。還有那削壁直戳雲霄,其上有數十畝數十畝的原始森林,我們隻好聽老鄉們講述他們曾經攀登的驚險故事而望林興歎。

張家界林場位於澧水上遊,我們不了解連綿不斷、如此密集的石峰在地質上的價值,但誰都對其間的奇樹異草和珍禽怪獸感興趣。這裏有一種自己長有水囊儲水的背水雞,就是聞所未聞的。我先不知有蛇有豹,一進山急匆匆就往石林和樹林深處鑽,是因景色美入迷了。石峰石壁直線林立,橫斷線曲折有致,相互交錯成文章,不,可以說是“畫章”吧。人們習慣於以“猴子望太平”、“童子拜觀音”等等形象的聯想來歌頌自然界形式之美,還往往要用“栩栩如生”來形容其酷似,其實許多石頭本身就很美,美就美在似與不似之間。張家界的石峰名堂可多了,什麼秦始皇的“金鞭”,什麼“三姊妹”……美麗的故事由人們的想象自由去創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