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1 / 3)

或許,張愛玲在來到異國之前從未想到過,有一天她會經曆如此陌生的生活,比如,照看年長自己近三十歲的老先生,還有,隻身一人低調地走過最後的二十六年時光。

賴雅還在世的時候,不期地患上了背痛疾病,張愛玲不得不常常給他按摩,放鬆他的背部肌肉。1960年賴雅又患上了腿和腳病,相繼而來的是中風,為了能有錢給賴雅治病,張愛玲不惜損壞自己的身體,夜以繼日地工作。直到1967年10月8日,送賴雅走完了人生最後的路。

張愛玲應該已經為這一天的到來做足了心理上的準備。畢竟,與她共同生活的,是一位已過不惑之年的老人。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這句已經被後人重複得幾乎遍大街的話,於張愛玲自己卻是並不容易做得到。對於胡蘭成,她做到了。可是傷得如此之深。人在傷口麵前,總會有一種驚弓之鳥似的自我保護意識,經曆了一次愛的傷害,便不敢輕易再去涉足第二次——至少,不會再如從前一樣掏心掏肺地直接付出一片真心。

所以說,人是如此的可憐,很多時候,雖然“懂得”,卻再難生從前的那種“慈悲”。這樣說,讓人聽起來似乎是言語中多少有些無奈,然而,事實總是這樣的酸楚,並不比藝術來得動人。

風華正茂的屬於張愛玲的那個時代過去了,那個地方已經沒有了。

生活,無論是對於天才,或者一個普通人,都一樣的公平,雖然沒有哪兩個人是完全同樣的生活軌跡,可是最終走向的是同一個方向。在死亡麵前,人人平等,無論是貧窮還是富貴,顯赫或是平庸:人生苦短,時光如白駒過隙,不會為任何人停留。每一個人從出生那刻起,其實就已經進入了死亡的倒計時,隻不過是或長或短而已,任何人都逃不過。

自然,對於張愛玲,同樣如此。可是,在死亡這一話題上,似乎張愛玲並沒有那樣從容。或許由於這一生經曆過太多的傷害,或許由於她那本就敏感多思的天性,又或許畢竟是一個女子,當一切變得陌生時,她多多少少顯得有些許的慌亂,有些許的緊張,她不可能再如從前年少時那樣瀟灑地將瑣碎的世事棄置不顧,正如有人說的那樣,縱使心靈花園裏不再花團錦簇,她也努力看護著,因為,這是她唯一可以擁有的天地了。

當喧囂歸於安寂,繁華落入塵埃,在這個不被外人打擾的淨土,她一邊安靜地等待著生命玫瑰的凋謝,一邊按照她的方式和節奏完成著她人生最後階段的未盡的那些夢想。

“現世安穩,歲月靜好”,是多麼奢侈的人生。

然而,外麵的世界終究是喧囂和浮躁的,人在它的麵前無法抗衡,無法駕馭;好在我們能做的,便是穩住自己的內心。內心的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

生活不可能完美,對於它的瑕疵,自然不會看不見,可是如果目光一旦停留在上麵無法自拔,那麼剩下的日子就隻有痛苦可言,所以,總要將自己麻醉,總要學會適應,再高一層的——在困境中學會欣賞。

賴雅之於張愛玲,自然不可能是她理想的情侶。即使後人再如何去穿鑿附會,再如何去刻意美化,都不能掩埋諸如他們年紀與性情上的種種遺憾。可是張愛玲卻欣然接受這一段情感旅程,甚至在歲月的磨合裏學會了主動。

是的,成長就是這樣一天天地在希望與失望之間磨合,成熟不是憑空出現的,它是人在歲月裏一個時辰一個時辰熬煉出來的。張愛玲人生中的第二次春天,與第一次和胡蘭成結合的曼妙時光相比,雖然沒有煙花般的璀璨,卻是踏實而平和,一步一步在紅塵中挨。她與他之間不能說完全沒有感情,隻是激情退居次位。或許,這並不是什麼壞事。

在賴雅的日記中,有許多和張愛玲在一起的日子。那些筆墨間流淌著太多兩個人的點點滴滴,讓後人讀來,既感慨又心酸,讓人想到的不是風花雪月,而是“貧賤夫妻百事哀”的惋惜與佩服。那些記錄著他和愛玲生活的細節,至今留存在美國馬裏蘭州圖書館裏,數量巨大,如同他們的生活一樣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