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一座城,一生戀(2 / 3)

她深知,他們之間有種難以逾越的鴻溝,他比她年長許多,與她最敬仰的胡適是同齡人。他們相識半年就結了婚,在他們結婚時,賴雅已經65歲,而張愛玲不過35歲,芳華依舊停駐,可就是這樣一個人,卻讓她領悟了愛情的另一種麵貌,沒有痛苦,沒有糾纏,沒有是非恩怨。隻有脈脈輕淌的淺淡溫馨,在安穩的現實中,逐漸靜好。連她自己都說過:我一向是對於年紀大一點的人感到親切,對於和自己年紀差不多的人則有點看不起。確實,每一位女子都渴望被細心嗬護,而同齡的男子們卻往往粗心大意,反而是經曆過風霜的男人,才懂得如何寵愛照顧女人。或許是張愛玲從小父愛的缺失,令她更加喜歡同年長的人在一起,這也無可厚非。

誰的過去都不是一張白紙,張愛玲的過去有個胡蘭成,賴雅也曾有過妻子,他的前妻也是一位著名的女權運動家,後來因為誌向不同離了婚,但兩人也確實深深地相愛過。隻是,張愛玲本來就是對政治並不敏感的人,不管是左派還是右派,不管是支持民主還是共和,隻要有才華有魅力,與她心有靈犀,她就會真心相待,就算攜手走過一生也心甘情願。

而賴雅,顯然是十分富有魅力和文學才華的,他從20世紀的20年代起,就為各大報社供稿,喜好交友的他又行走在世界各個角落,結識了許多朋友,在他的朋友中,不乏聲名鵲起之輩,有些更是馳名的文學大家,譬如左派大作家布萊希特。他不僅僅隻是一位優秀的好萊塢編劇,亦是一位傑出的攝影家,在攝影史與攝影理論上都留下了他的名字,雖然在他遇上張愛玲時,已經步入了創作晚期,可這並不妨礙他成為一位魅力獨具的翩翩紳士。

有一個詞叫做相見恨晚,我想,張愛玲見到賴雅的瞬間一定會有這樣的感慨。後來他們結為伉儷,在寂靜的歲月裏相守,一定是舉案齊眉,相敬如賓。這是一段備受祝福的婚姻,古人的老夫少妻可以引為佳話,更何況是在民主開放的美利堅合眾國。賴雅既像是慈父又像是夫君,溫柔細心,令她真正感受到了婚姻的美好之處,她像是個活潑的孩子,在這方小小的圍城裏,尋覓著各種新奇的事物。而賴雅便在不遠處靜靜微笑,縱容她的活躍吵鬧。

婚後的生活,是張愛玲從未想象到的恬淡美好。晚年的賴雅很少動筆寫作,然而他名聲在外,多年來點滴積累的成果,是不會被風輕易吹散的,縱使他算不上有效率,可依舊有公司願意預支高薪來請他寫作。這是令張愛玲十分不滿的事情,她夜夜勤奮,卻比不上丈夫一句話,可以預支的薪酬不過是他的三分之一。她隻好寬慰自己說,畢竟他比她大上那麼許多,走過的橋也比她走過的路多,就當他是應得的罷。

其實夫妻倆十分有共通話題,賴雅喜歡畫畫和電影,張愛玲也同樣喜愛。在藝術的世界裏,國籍造成的界限已經模糊了,他們隻相守在這個溫馨的小家中,相互指點畫作,又抽空一同去看新上映的電影。她給她的好友們寫信,說:我們時常談論,等手頭寬裕一點就去歐洲、東方旅遊……字裏行間,無一不是對這場婚姻的滿足,以及對新婚丈夫的依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