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春》這部小說,將張愛玲的語言特點完美地展現出來了,欲說還休的婉轉,精妙絕倫的敘述,這些文字連在一起,就像是一張鋪滿了彩色玻璃塊的窗子,當陽光照射在上麵的時候,會發出燦爛奪目的顏色,即使是在沉沉的夜晚,也有著醉人的炫目流彩。
性情可以決定著這個人的藝術情趣,也許這就像是一種色彩一樣,比如提起了秋天,人們就想到金黃和收獲,提到了天空,人們就想到藍色和寬廣。而張愛玲,是一個徹底的悲觀主義者,在她的筆下,有著太多傷感的顏色,這些傷感都透著頹廢的華麗,就像有些發鏽的月色。
張愛玲在當時那樣空前高漲的政治熱情中保持著自己的一點個性,但是,時代的大潮難免會撩撥到身在其中的她。沒有人能夠抽離曆史,如琥珀一樣獨自活在真空中。就像是交響樂一樣,每一個人都要在這場演奏中擔當各自的角色,就算你準備吹奏出來的聲音小如蚊蚋,一開口你也會覺得自己的聲音洪大高昂!
這樣的背景下,張愛玲有一些惶恐,她想找一份工作,但這有一些困難,因為她的身份,沒有單位能接受她。那個時代的身份超越過一切,弟弟勸過她讓她去教書,但是她深切地知道,在學校裏,政治運動更是如火如荼。
不,她不能忍受這樣的待遇,張愛玲把自己的種種際遇都回想了一遍,最後,她決定:重回香港!
香港大學要複校的消息對於張愛玲來說是一個絕好的機會,她馬上寫了一封信寄給香港大學校方,詢問自己能否繼續之前中斷的學業,很快對方就給張愛玲回執了肯定的答複。
臨行之前,為了避免給姑姑帶來麻煩,張愛玲與姑姑約好,這一去便是永遠的不再相見,永遠的隔絕聯係,縱然姑姑對張愛玲有太多的不舍,但是,她看著去意已決的張愛玲,知道她絕對不喜歡過著這樣刻板的生活,姑姑把自己珍藏的一些珍貴的家族相片交給愛玲保管,她希望自己的侄女在外麵漂泊,至少看著親人的照片還會有一些牽掛。
離別的場景總是相似的,一個擁抱,再互道一聲珍重,眼眶裏的熱淚就像是一句美麗的旁白,滋味百態。
道別了姑姑,張愛玲又重新回到了這個陌生又熟悉的城市——香港!從上海到廣州,再從廣州乘車到深圳,然後,過了羅浮橋,就是香港。
這個城市依然還是那麼的熱烈,海浪拍打著沙灘,藍天白雲,樹影碼頭,街道上來來往往的異邦人,周圍的景色似乎沒有太大的變化,但是,這個城市確實是有了不一樣的改變,張愛玲站在街道旁邊,輕輕地走向了另一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