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重回香港(1 / 2)

時光的列車往前開,我們倚在歲月漸老的座位上,看著車窗上映著自己的臉龐,一條條皺紋在緩緩地蔓延,回過頭去看,過去的林林總總依舊清晰。歲月有時恍惚得猶如一場夢,夢裏的風景不會全都記得,隻有某些街道某些商店,是這場夢的一些特殊標誌。

有一些年代是有著特殊的記憶的,自從1948年之後,中國共產黨就以排山倒海之勢向國民黨發起了全麵的進攻,從北平到長江,再到南京,國民黨的軍隊有如強弩之末一般,瞬間失去了所有的勢力,5月27日,全國最大的城市,上海解放了,未來到底是什麼樣子,張愛玲和這座城市的所有居民一樣用一種迷茫的心態來等待全國的解放。

1949年的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時代的巨變,人們在最初的時候肯定會有一些彷徨和不安,但是這樣的彷徨並沒有存在很久,人們的生活出現了新的氣象。

作為一個作家,張愛玲的生活也沒有很大的轉變,每天仍然是讀書看報,和姑姑住在一起的張愛玲,偶爾還會帶著不愛交際的姑姑出門看一場電影。有的時候,張愛玲會格外注意銀幕上的那些小小的膠片噪點,她覺得這些噪點就像是生活裏的瑕疵,煩亂但是無傷大雅,甚至還有著一些歲月瑣碎的意味在裏麵。這時的張愛玲,過著有些一成不變的生活,但是她並不覺得自己的生活有什麼不好。

到舊書店淘舊書是姑侄倆最大的愛好,也許不愛多言的女子都有這樣安靜的喜好,到舊書店去,鼻子裏都是紙墨的老舊味道,那些書本都帶著泛黃的痕跡,或許還有一星半點的黴斑和水漬,但是這並不影響這本書的價值,甚至書本上那些因為翻閱太多而產生的老舊痕跡還很討人喜歡,書本的價值在於“舊”,如果一本書一直都是嶄新的,那麼它反倒失去了味道。

張愛玲和姑姑就最愛待在老舊書店裏,花一整個下午的時間去淘書,然後滿心歡喜地將書籍帶回去細細品讀,外麵的事情怎樣發生或者怎樣結束,這與她無關!她隻是一個作家,除了寫字看書,其餘的好像都和她沒有什麼關係。

在1948年的時候,張愛玲就用“梁京”這個筆名在上海《亦報》連載《十八春》,這是一部長篇小說,背景不過就是亂世,幾個平凡的眾生男女,世鈞、曼楨、叔惠、翠芝,都是城市中的普通人,都有著普通的癡纏愛怨,但是就是這樣的普通,打動了無數人的心靈。

有一位女讀者在報紙上讀到曼楨的悲慘境遇時,當場摔了報紙,聲稱“恨不得兩個耳刮子打在梁京的臉上”;還有一位讀者通過報社的熟人打聽到“梁京”的地址,千裏迢迢地來到張愛玲的住所門口,聲稱自己就是“曼楨”;甚至很多讀者都來信請求“梁京”不要讓曼楨再繼續這樣的悲慘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