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春雨(1 / 3)

天氣日漸回暖,不知何時,細雪已經悄然化為春雨,夜風也不再透著沁人的寒意,宮室內的煙道已經漸漸沒了溫度,隻有在夜裏,才發出若有似無的微溫,維持著舒適的室內環境,方便主人安然入眠。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杏花早在幾天前就已經開了,春天的到來,已經是確鑿無疑,就是誰想否認,也都辦不到。——不過,在寒冬和暖春之間,相信幾乎所有人都會欣然擁抱春日的微雨,再不願忍受冬日的嚴寒。

不過,乾清宮的主人卻不是這樣想的,小皇帝在榻上翻了個身,略帶著一絲惆悵地望著帳頂,輕輕地歎了口氣。

唉,要是上元節永遠也不過去就好了。

上元節已經是一個月前的事了,不過在此期間的清靜,卻還是令小皇帝懷念不迭。雖然為大行皇帝守孝,那是以日代月,但人情不比製度,民間逢父母喪事,頭三年節慶是完全不慶祝的,宮中雖然沒有成規,但母親和祖母,已經商量一致,今年正旦、上元,除了照舊在午門前燃放鼇山燈以外,宮裏並沒有任何慶祝活動,也不放炮仗,而是在大年初三為先帝行了大祥禮。

大年下,正是冷天氣,穿著禮服站在隊列最前方行禮,並不是什麼輕省的活計。皇帝的喪事和一般人家不同,在過去的一年裏,有許多次禮儀都和父親的喪事有關,雖然小皇帝已經習慣了這項工作,但當天行完禮回來,他還是凍得唇色發白,讓隨身的宦官侍女們,都嚇得不輕。——不過,這也是年下唯一一樁事務了,臘月裏也有一些禮儀要行,而大年下,除了此事以外,亦沒人給他布置什麼功課,小皇帝得以痛痛快快地休息到了正月末。

當皇帝,實在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即使是不親政的皇帝也是如此。國朝的禮製,小皇帝在未登基前也有過粗略的了解,不過也是在過去的一年內,他才是漸漸了解到,自己肩上到底承擔的是怎樣的一副重擔。

朝會一共分了三種,一種是每年的節慶大朝,每年的萬壽節、冬至、正月等等,都有這樣禮節性的朝會,本朝因為有太皇太後和皇太後,在兩宮的生日也一樣開大朝會行禮。還有一種,是每個月的朔望時舉行的朝會,一樣也是過來行禮的,第三種就是理論上每天早晚都要舉行的常朝,這才是正規的議事朝參會。不過,因為種種原因,如今的常朝,是隻舉行早朝的。

小皇帝從來也不知道,原來父親在時,大約每日都要上早朝,隻有偶爾不舒服才會缺席。這也就是說每天天不亮,父親就要起身梳洗,用過早飯準備上朝了。他當然也起得很早,但清晨即起和天不亮就起身,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小皇帝用了近半年才痛苦地習慣了這種新的生活節奏,即使如此,時常睜開眼時,看到外頭黑黝黝的天色,他還是很不願意離開溫暖的被窩。

更讓小皇帝不喜歡的是——也因為朝會本來是很繁瑣、很漫長的會議,有許多事都要在朝會上說,以他現在的情況,根本無法在朝堂上對種種瑣事作出判斷。是以三位先生便公議,每天擇選出八件事來,預先將答複寫上,小皇帝所要做的也就是照本宣科而已,所以整個朝會就像是一個大包子,皮是很厚實的,從天不亮就要起來吃飯,換上常服,被人前呼後擁著到奉天門前坐下——這一口一口困難無比地吃過來了,最後的餡卻是空空蕩蕩,連咬都咬不到實處,一滑就那麼咽下去了。答完這八件事,早朝也就結束,百官各歸衙門上差,他也就可以回宮休息休息準備上課了。

朝會的召開時間是昧爽,也就是天色剛放亮的那段時間,小皇帝原來起身的時候是清晨,也就是說他下朝後回到乾清宮,大概就是從前起來的時辰。每天早上早清醒的這段時間,在他看來是完全的浪費,除了走過去說上八聲某衙門知道以外,這個儀式根本一點意義都沒有。然而再沒有意義,這也是祖宗留下的規矩,他個人的休息,與之相比又算得了什麼?就連小皇帝自己,也從沒有在這點上表達過抗議和反感。

朝會完了以後,政事便和他無關了,但並不意味著他就能得到清閑,他已經是皇帝了,就像是所有先生和所有娘娘們都一直在說的,這天下,遲早是要交到他手中的,三位先生隻是臨危受命,代管國家而已,等到他長大,也就是六七年間,國家大權,還是要回到他手上。他要學的東西,又能少得了嗎?早朝回來,吃過點心再略休息一會,他就要去文華殿上課了。三位先生輪班,每十日各給上一次課,除此以外,還有翰林院的先生們,每人都準備了許多知識要交給他,按照祖母和母親的交代,先生們對他的態度很嚴厲,也常少不得考校,若是考校不合格,非但母親,連祖母都會將他叫去責問數落,每天早朝以後,隻有中午能休息一個半時辰,吃過飯睡一會兒,下午的課程就又要開始了,到黃昏時分,結束了課程以後,還有遺留下的課後作業,等待小皇帝在晚間完成。待到功課做完了,差不多也該抓緊去睡——明日的常朝,在幾個時辰以後,又即將開始了。

這會兒,小皇帝浪費的就是自己極為寶貴的睡眠時間,雖然經過了這繁忙的一天,但他卻半點也沒有睡意,而是在為明日的小考發愁:功課可以讓伴伴代寫,伴伴學他的字跡,簡直可以亂真,隻要做得隱秘點,先生也是看不出來的。但學問,卻不能讓伴伴代自己去學,明日上課的劉學士最是嚴厲不過,若是考校中不能讓他滿意,自己少不得又要被祖母、母親叫去批評了。

累呀,他不出聲地歎了口氣,想到明日的課程,又不禁苦了臉:明知十有八.九,自己是要落得個被訓斥的結果,但卻又苦無辦法逃脫。就算自己是皇帝又如何,在這乾清宮裏,除了伴伴以外,還有誰能幫上他一星半點呢?

裝病是個很好的想法,但卻也很無用,是真病還是裝病,太醫院裏的大夫們是再清楚不過的了,而比起自己,他們更畏懼的無疑是祖母,沒有誰會為他遮掩,裝病,隻能讓他在祖母跟前更落下不是。倒不如坦然承認自己的確沒有學懂,還有可能因為誠實,受到先生們的褒獎。

並非他天資愚笨,實在是課程不少,遠超出小皇帝的精力,這一點,他自己心裏也是有數的,有些學問,感覺多學學、多鑽研鑽研,便能了然於胸了。可想要在十年內執政,他最缺的就是時間。從先生到祖母、母親,他們都在不斷地拿他和先帝做比較,都希望他能和爹一樣,穎悟聰慧,一日千裏地學懂史、書、禮、兵,搞懂國朝兩京十三使司、百四十府、百九十州甚至是治下一千多個縣的基本情況,除此以外,還有近千衛所的曆史、職權、人事、局麵,也都等著他去鑽研。——而這,還隻是治國的基本功夫而已,按照祖母的說法,先生們畢竟還是官,是官就慣會欺上瞞下,要治國,不但要懂得國是什麼,還要懂得治是什麼,這方麵的功夫,也不能落下了。先生們教的要學,也還有很多學問,是先生們教不了的。

‘治’上的私人功課,祖母還沒給他安排,想必到時候又要擠壓他本也不多的休息時間了。如今他的課程已經是擁擠不堪,畢竟身為士子,學懂四書五經,熟讀經史,會做文章,就可以試著應考了,就算要考出頭,他需要一些應試範圍以外的積累,可這畢竟是錦上添花的事情,學不學完全看個人。可身為帝王,他根本沒有選擇的權力。

十年內,起碼殿試中,貢士們做得那些花團錦簇的文章,他要能看懂吧?再進一步,殿試的題目也要他來出的。這出題考別人,自己也要有不錯的經義水平吧?這是文事之一,武事中,邊疆現在的局勢,要清楚吧,武將奏折裏寫的當地地理,要弄明白,熟知在心中,可從消息中分辨出局勢的好壞,將領的功過吧?還有奏折裏寫到的某大州、大府出了什麼事,譬如饑荒減收為往日幾成,到底要不要緊,會否激起民亂,這都要從當地的民風,周圍的環境以及本地糧食產量中下功夫。雖然國朝和前朝不同,有廠衛為消息臂助,內閣為參謀臂助,司禮監為細務臂助,可這三大臂助也都是人在做,他身為皇帝,對局勢心中無數,先不說是否會容易受人擺布的問題,隻說這幾家之間要是打架了,給的消息、意見都是自相矛盾的,那他到底該聽誰好呢?自己不懂行,是沒有辦法硬著頭皮去處理的。這和考試還不一樣,考試的時候,答錯了不要緊,所謂信口雌黃,拿雌黃塗掉重寫就是了,可治國卻並非如此,沒有可能朝令夕改的,君王的每個決定,都必須是深思熟慮、富含睿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