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涇地處上海的西南,位於江浙滬五區縣交界,是著名的曆史文化名鎮。這裏2000年多年前便有人繁衍生息,小鎮民風醇厚,崇尚耕讀傳家,曆史上居然出過三名狀元、56名進士、125名舉人、235名文化名人。而且是很少能保存自元代橋梁、建築,規模較大保存完好的水鄉古鎮之一。
更別提如此小鎮目前還保留著濃重的生活氣息,穿過街道石街坊,行走在平整的板路上,還能看到沿路的人家敞開著門生活,路上兼有一些老頭老太坐著一把小椅子在門口曬著太陽。各種小河穿越過鎮內,家家房子都支出河麵,或重簷疊瓦,或騎樓高聳,或勾欄亭閣,或近水樓台。每隔一段距離還有石階通往河道,有鎮民洗碗、洗菜,或洗著準備包粽子的粽葉,一字舟穿行其中,一派水鄉風光。
說起來周光榮和甄家的淵源,那可不是一點半點的緣分。甄友友此人從未拜過師父,有點名氣後在一家著名餐館裏認識一個二十來歲的打荷,甄友友覺得這小夥子人勤快又實在,就常常指點他。本想收作徒弟的,剛表達意思,小夥就把身份給亮了——周光榮的嫡親孫子。一個是豪爽不藏私的廚界新銳,一個是掩埋身份體驗生活的世家少年,兩人就此坦白後反而成為莫逆之交,加上周光榮又是上海本幫菜第一把好手,少不得登門拜見討教。
周光榮生了五個兒子,又養了十幾個孫子,那麼多兒媳孫媳怎麼也憋不出個女娃兒來。那時甄味不過6、7歲的摸樣,剪了個梨花頭,胖嘟嘟的人可*小嘴又刁。周老爺子可稀罕了一抱上就不肯撒手,口裏叫著“乖囡”,帶著小人串遍楓涇大半人家混吃騙喝。最後硬是壓低甄友友的輩分,認了甄味為曾孫輩,出手便是幾個本幫大菜的獨門秘籍,每年楓涇一遊就成了甄家的傳統大戲。
“可惜了啊,家裏男孩和阿囡年紀差太多了,不然就把阿囡討來當孫媳婦了,反正媳婦和女兒一樣都是自家的嘛。哈哈哈……”周光榮的二兒子周木六十多的老頭,保養的卻很好,臉上沒什麼皺紋,隻在爽朗大笑時候眼角添了幾道陰影。
他繼承了周光榮的一手好手藝,徒子徒孫在楓涇開了一家臨河的小餐館,這餐館有點像是周家培養本幫菜的基地。
上午聽甄味說讓來客每人都燒一道本幫菜給老爺子嚐嚐,周木可來勁了,讓人把一些八仙桌椅都搬走,指揮著在臨河的空場邊搭了一個臨時的棚,裏麵爐灶煤氣、鍋碗瓢盆、油鹽醬醋應有盡有,旁邊還直接擺了一個十二人的大圓桌。
有自家老爺子坐鎮,又有黛家的幾個晚輩,這簡直就是一個現場模擬教程嘛!
所以,這次能讓靠近臨時小廚房的,都算是周家後續重點培養的精英了。
不過這是擋不住其他人的熱情,等一席人全部坐下時,小餐館門口或站或坐一群小年輕,這等架勢惹得旁邊餐館以及零星遊人的注意。
“木耶耶,今朝生意不做啦?!”甄味倚在周老爺子身邊擦著手,嬉皮笑臉完全莫有壓力。
周木穿著廚師白大褂查看著爐上的火,讓一幹徒子徒孫先上了幾道菜:“儂不是要吃正宗的嘛?!為了儂的正宗,我可是親自抄刀啦!”
說著,把天香豆腐幹和蘆蒿爆到了鍋裏,快手快腳炒了個【蘆蒿炒天香幹】。
待他坐下時,大家桌子上的酒也都給倒了,就等一聲令下。
周木這時從衣兜裏掏出四個紙牌子說:“今天老爺子難得這種場合出來,又加上阿囡說你們黛家四個小輩要做本幫菜給老爺子吃,所以我根據今天的菜單預先留了四道菜讓你們燒。為了避免說我欺負你們黛家四個小輩,我讓徒弟挑出四個嫡傳弟子和你們同時做同樣的菜,讓老爺子品鑒品鑒,不論勝負隻論互相交流。”
臨時小廚房四個同樣穿著白大褂幾個年輕人,朝著這裏微微鞠了一躬。
“先說預留的四道本幫菜【貴妃雞】、【青魚禿肺】、【扣三絲】、【生煸草頭】,你們是自己各自選還是抽簽?!”
黛秦、黛燕、李濤相互看看,又都看向了黛楚,他想了想說:“抽簽吧,公平。”
於是四人各自拿了一張牌子,黛秦抽到【貴妃雞】、黛燕是【扣三絲】、李濤抽的是【生煸草頭】、黛楚自然就是【青魚禿肺】。
一看到黛楚抽的,某色就忍不住“噗嗤”一笑,連周老爺子也嗬嗬笑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