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時期是記憶力發展的最佳時期。因為中國的古詩詞既押韻又朗朗上口,所以許多小孩子都能毫不費力地背誦許多首古詩詞。小祥應也不例外,在入學前就能背誦上百首古詩詞。
我們家住在白浪河邊,我們經常領著小祥應去河邊玩。看到河裏的大白鵝在遊來遊去,就教她“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一邊背,一邊把詩句寫在事先準備好的紙上;並且讓她仔細觀察河裏遊泳的鵝,體會詩句的含義和意境。看到柳樹,就教她“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下雨的時候,就背誦“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看到綠油油的小草,就教她“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晚上看到灑進來的月光,就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帶她回爸爸的老家山東臨朐看紅葉,就教她“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冬天的一個早晨,小祥應推開門一看——哇,一片銀白世界!她高興地對大家喊:“姥姥,姥爺,媽媽,大家快來看呀!我太興奮了!”我們問她為什麼。她大聲說:“昨天晚上下大雪了,我們可以堆雪人了!”
於是吃過早飯,戴上手套,大家就開始在院子裏堆雪人,一邊堆一邊交談。我說:“我出個謎語給你們猜:像糖不甜,像鹽不鹹,夏天不見麵,冬天飛滿天。”話音未落,小祥應就搶著回答:“是雪!”
這時小祥應的媽媽倡議:“我給你背一首跟雪有關的詩:大雪壓青鬆,青鬆挺且直。要知鬆高潔,待到雪化時。”
姥姥也背了一首古詩:“牆角數枝梅,淩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小祥應也不甘示弱,想了想說道:“小雪花,六個瓣,飄呀飄呀落地麵。放在手心看一看,變成水珠一串串。”
這時小祥應的媽媽打趣說:“你背的不是詩,是兒歌,不算數。”小祥應急了:“兒歌裏也有雪呀!”我神秘地趴在她耳邊輕輕地說:“我會背一首寫雪寫得最棒的詩,名字叫做《沁園春·雪》。這首詩很好聽,你媽媽和姥姥都不一定全會背,你想不想學?”小祥應迫不及待地說:“想!”於是不一會兒,在雪地上,就寫滿了毛澤東的詩句。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5歲時,小祥應第一次跟爸爸回農村老家,回來時就寫下了這樣的句子:
奶奶家真好,四合院裏真熱鬧:
豬狗爭食,小兔歡跳。
我給豬喂食,又給兔送草,
忙得我不得了;
冷落了大公雞,
氣得它喔喔叫。
空氣中飄來煎餅的香味,
和風把炊煙送上雲霄。
——農村真好!
嬰幼兒學古詩詞,不要求全理解,大人也不需要過多的解釋。孩子天生具有情景領悟的本領,幼兒時期記憶的所有事物和信息都儲存在大腦中,遇到合適的情景,孩子自然可以領悟。古詩中的字不必要求幼兒一次都認識掌握,隻要背誦時經常指一指、認一認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