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節 讓孩子在書中找答案(1 / 2)

和很多聰明的小孩子一樣,王乃慶也是“問題”很多,而且這些問題都會令人喘不過氣來。

當王乃慶提出他的第一個問題“肥皂為什麼會有泡泡”時,我想了好久,也問過好多人,就是得不到答案。

後來經一位朋友建議,我專門打電話到南僑肥皂廠去谘詢了一位學化工的工程師,他花了40多分鍾的時間為我解釋這個問題。可是最後我沒有把他告訴我的那一大套理論與公式原封不動地搬給王乃慶,因為當時他才4歲呀!

但是,為什麼我們要花那麼多時間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呢?因為我覺得小孩子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實在很不尋常。當時我想,該怎麼答複他呢?要是以我的人生經驗,哄騙這麼小的孩子當然綽綽有餘。

我可以告訴他:“肥皂裏麵因為有玻璃粉,因為有香料,因為有堿,它們起了化學作用,才會冒泡泡。”可是這樣的答複能算是答案嗎?我們怎麼能夠去哄騙小孩兒呢?後來我曾跟他媽媽研究這個問題,我們談的是:“如果這個問題發生在其他家庭,結果會是什麼樣子呢?”一般的父母親在4歲或5歲的小孩兒提出這種問題之後,他們的反應可能是:“孩子啊!你很不錯,隻要你好好讀書,長大以後這個問題你就懂了!”這應該是最常見的答複吧!

更糟糕的答複是,如果父母親交際應酬多一點,他們甚至會把孩子支開:“去!去!去!這個問題你以後就會知道,現在問這幹嗎?好好讀書!”

還有一些自以為是的父母,可能會講一些並不完全正確的答案來告訴他的孩子:“因為……所以……就是這樣!”

可是,這三種答複方式我都不敢用,我用的方法是“根本不講話”,因為“我在找答案——我還沒找到”。

為了這個問題,我和他媽媽討論之後決定:“將來他提出任何問題,我們絕不輕易給他答案!我們幫他買書,和他一起找答案。”

我們討論的結果認為,將來他的問題會愈來愈多,問題一多,父母把所知道的告訴他,會帶來很多後遺症。

第一,如果我們告訴他的答案不正確,對他就會是一種傷害,因為他的大腦這時候就好像一張白紙,你告訴他什麼他就印上什麼,而且可能終生難忘。

第二,我們還要想到,有時候孩子的問題,我們可能回答不了。如果發生這種情形,在小孩子的心目中,可能會因為問題沒有得到解答,而對父母親產生不滿,甚至更糟。為了避免這些後遺症,我們幹脆來個最新鮮的方法——你提一個問題,我幫你買一本書,讓你自己去找答案。

從心理角度看,當你提出問題時,你一定很想知道答案,而我突然買一本書擺在你麵前,你當然會迫不及待地把這本書看完。看完之後,你所獲得的是真正的正確答案,而且所學到的知識永遠會印在腦子裏。

因此,到王乃慶8歲時已經有三書櫃的書了。書的種類應有盡有,以天文、自然科學方麵為最多,這些書是他從識字開始,不斷地購買、累積起來的。

大約在3歲8個月左右,王乃慶突然能看報紙了;4歲左右,百分之七八十的常用漢字都會認了。由於書櫃中書的累積過程和王乃慶求知的過程有著極密切的關聯,所以從他書籍難易層次的分類,可以看出求知過程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以圖畫、漫畫為表達方式的讀物,像圖解科學文庫、東方少年科學叢書、自然科學園地等為代表,是他三四歲時知識的來源。

第二階段:以現代科學、宇宙的時代、中華兒童百科叢書等圖文並重的讀物為代表,這是他四五歲時的知識寶庫。可以看出書的內容和層次都較第一階段更廣、更深了。

第三階段:電子的故事、愛因斯坦以及牛頓雜誌的訂閱,已使他閱讀的層次進入類似成人求知方式的模式了,此時約在6歲以後。

這三個階段的跳躍,比一般兒童快得多,所以在買書的過程中,曾經發生一些很有趣的事情。

王乃慶買書的習慣是:由他自己選書,我們付錢。有一次,我們逛市場時,看到一套3本很不錯的《植物生態》,我和他媽媽覺得這套書不論印刷、字體和內容都很精美、充實,就幫他買了下來。誰曉得帶回家後,竟被他束之高閣,看也不看。

我們重視的是他對知識自然地喜愛,主動地接受,這樣才能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所以自此以後,選書都尊重他的意見,不再自做主張買一些我們認為不錯、他卻沒有興趣的東西。

在他6歲以前,我們最常去的書店就是東方出版社。每次到那邊,他就往二樓自然科學叢書類跑去,一會兒拿了幾本書放在櫃台上說:“阿姨,我要買這些書,我媽媽付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