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七節 讓孩子懂得善有善報,惡有惡報(1 / 1)

對於孩子既不可嬌生慣養,也不應過多地斥責。我們不但不應該申斥孩子,而且最重要的是讓他們懂得一個道理:人生在世,自己的所作所為必然會得到相應的報答。我按著這一原則教育女兒。例如,她做了好事,第二天早起我就在她枕頭旁邊放上好吃的點心之類,並告訴她,這是由於你昨天做了好事,仙女給你的。假若她做了壞事,第二天早上起來就見不到這些東西,並告訴她,因為你昨天做了不好的事情,仙女沒有來。

她脫下衣服,自己不收拾時,我就讓衣服一直放到第二天也不收拾,並且絕不拿出新衣服給她穿。如果她晚上把發帶折疊好,“仙女”就時常給換成新的。如果不好好收拾,就總得戴舊的。如果她把布娃娃丟在床上不收拾好,“仙女”就把它藏起來,使她幾天之內不能用這一玩具做遊戲。

有一天,女兒把一個珍貴的娃娃丟在草坪上,小狗把它咬壞了。她哭叫著把娃娃拿到我這裏。我抱起娃娃說真可憐。但是,絕不說給她買新的,隻是說:“把那麼好的娃娃放在草坪上不管它是殘忍的,假若我把你放到野外,被老虎或獅子吃掉的話,我該多麼悲痛呀!”

有一天,她要到朋友家去,問我可不可以。我說可以,並且要她必須在12點半以前回來。但是,那天不知為什麼,她12點半沒回來,過了10分鍾才回來。我什麼也沒說,隻指一下表讓她看。她知道遲到不對了,道歉說:“我不對了。”吃完飯,她就趕緊換衣服,因為我們每到星期二就去看好的戲劇、電影等。我讓她再看看表,說:“今天因時間來不及了,戲是看不成了。”於是她流了眼淚。我隻說“真遺憾”,未采取別的手段。如果看戲來不及就改去看電影,那就毫無意義了。我這樣做是為了讓她知道,我說話是算數的,並且都是為她好。

為了使女兒養成良好的品行,我給她繪製了品行表,一周一張,內容有13項:服從、禮節、寬大、親切、勇敢、忍耐、真實、快活、清潔、勤奮、克己、好學、善行。她做了符合這些項目的行為,就在那天的一欄中貼上顆金星;反之,貼上顆黑星。每星期六數一下,若金星多的話,下周內就可得到和金星數相等的書、發帶、鮮果等。如果黑星多,就不能多得這些物品。

這個品行表,在星期六統計後就扔掉,這是為了使她下決心在下周消滅黑星。這樣做比較好,如果長期保留黑星,會使孩子沮喪。

母親對於孩子應當是一位外交家。無論是孩子還是大人,對於命令他們幹這個,禁止他們做那個,都會有些反感的。因此,應考慮一種方法,不說要幹什麼就能使孩子自然地去幹,不說不許幹什麼就讓孩子自覺地不幹。命令他們學習、強迫他們學習是無效的。與其命令他們學習,不如引導他們正確地對待學習。

如何讓孩子領略事情之外的道理

斯特娜夫人的教育理念中有這樣一條:對於孩子既不可嬌生慣養,也不應過多斥責。我們想盡一切辦法,就是要讓孩子明白一個道理:“人生在世,自己的所作所為必定會得到相應的報答。”不過對孩子而言,這個道理恐怕太過抽象和枯燥,所以爸爸媽媽需要借助一些具體情境,來幫助孩子領略那些“事情之外的道理”,而不是單純地拿起“教材”,照本宣科。下麵是一些生活中會遇到的問題,你可以抓住隨時可能出現的教育機會,和孩子好好聊一聊。

1.關於勇敢與膽怯。孩子告訴你他害怕打針、害怕蜘蛛、害怕在黑屋子中睡覺、害怕在大家麵前講話……你可以告訴孩子:你都害怕什麼,讓他知道,害怕不是見不得人的事,每個人都害怕。

2.關於成功與失敗。孩子在幼兒園測試平衡木的時候,總是不能成功,因此他很沮喪,認為自己非常失敗。這時你可以告訴孩子:雖然他從平衡木上掉下來,但是他會拍皮球、能夠畫很美的畫、會幫助媽媽收拾玩具,這些做得都很棒。也就是說,一件事情沒有做好,並不代表整個人的失敗。又或者孩子第一次獨立完成50塊的拚圖或者第一次不用扶就從攀登架上滑下來。這時你要告訴孩子:雖然他沒有打敗任何人,但是他完成了一件對他來說非常重要的、而且以前沒能完成的事情,這就是一種成功。

3.關於友情與愛。孩子把好朋友邀請到家中,卻因為一輛遙控汽車而發生爭執。你要告訴孩子:朋友不是掛在嘴上的,應該付出實際行動去尊重、分享、合作,那樣感情才會越來越深。

4.關於幸福與痛苦。當孩子被割破的手指痊愈時,問問他還記得疼痛的感覺嗎?告訴孩子:我們總是很容易就能覺察到痛苦,但卻總是忽略幸福的存在。所以我們拿出一些時間,去發現那些令自己幸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