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節 必要時也來一點兒嚴格教育(1 / 1)

教育孩子的一個原則,就是要是非分明、始終如一,不行就是不行。有時答應,有時不答應,反而會給孩子帶來痛苦。不允許的事,一開始就不允許,這對孩子就沒有什麼痛苦。

兒子6歲時,我帶他去某村的一位牧師那裏,並住了幾天。第二天吃早點時,兒子灑了一點兒牛奶。按在家裏的規矩,灑了東西要受罰,隻能吃麵包和鹽。我兒子特喜歡喝牛奶,再加上這位牧師全家都非常喜歡他,給他的牛奶是經過特意調製的,並添上了最好的點心。

我兒子的臉稍紅了一下,遲疑了一會兒,但終於不喝了。我故意裝著沒看見。

牧師家的人看到這種情況,就沉不住氣了,再三讓他喝牛奶,可兒子就是不喝。由於牧師家的人一再勸說,小威特終於說:“因為我灑了奶,就不能再喝了。”牧師家的人又再三勸說:“沒有關係,一點兒關係也沒有,喝吧,喝吧。”我卻一邊吃著點心,一邊故意裝著沒看見。兒子就是不喝,於是,過於疼愛小威特的牧師全家推測出這一定是由於我斥責了兒子,就向我進攻了。

這時候,我讓兒子出去一下,向牧師全家說明了理由。他們聽後說:“對一個剛6歲的孩子因為一點點過錯就限製他喝或吃喜歡的東西,你的教育過於嚴格了。”“不,兒子並不是因為教育嚴格就怕我才不喝的,是因為他從心裏認識到這是約束自己的紀律,所以才不喝了。”我解釋著。

可牧師全家還是不相信,於是我隻好說:“既然這樣,那麼我離開這個房間,你們把我兒子叫來,勸他喝喝看,他還是一定不會喝的。”說完,我就走開了。

這時,他們把我兒子叫進去,熱情地勸說他喝牛奶、吃點心,但毫無效果。接著他們又換了新牛奶,拿來新點心騙我兒子說:“我們不告訴你爸爸,吃吧。”但兒子還是不吃,反複說:“即使爸爸看不見,上帝卻能看見,我不能做撒謊的事。”他們又說:“由於我們馬上去××散步,你什麼也不吃,途中要挨餓的。”兒子回答說:“不要緊。”

實在沒有辦法了,他們隻好把我叫進去,兒子流著感動的淚水如實地向我報告了情況。我冷靜地聽完後,便對他說:“孩子,你對自己良心的懲罰已經夠了。因為馬上要去散步,為了不辜負大家的心意,把牛奶和點心吃了,然後我們好出發。”兒子聽完我的話,才高興地把牛奶喝了。僅僅6歲的孩子就有這樣的自製能力,牧師全家深感不解。

聽完我的敘述,大家可能與牧師全家一樣,也認為我的教育過於嚴格了。是的,在某種意義上我的教育是很嚴格的。一般來說,嚴格的教育對孩子都是很痛苦的,而我的教育卻並非如此。我認為孩子之所以苦於嚴格的教育,是由於開始時的教育方法不當。對孩子的教育,同砌磚一樣,必須打好基礎,隻要從小抓緊,也就不會感到任何痛苦。我在教育過程中盡量地做到了這一點。

教育孩子我始終貫徹一個原則,那就是是非分明、始終如一,不行就是不行。有時答應,有時不答應,反而會給孩子帶來痛苦。我們對從未得到的東西是不會感到不足的。不允許的事,一開始就不允許,這對孩子來說就沒有什麼痛苦。

根據這一道理,我從小威特1歲時起,就嚴格要求。我從未考慮過“小時候可以放寬一些,稍長大後再嚴格一些”。是的,這是世上一般父母的普遍做法,所以兒童不能不感到痛苦。他們的“禁律”出爾反爾,反複無常,不能始終如一。有時不行,有時就行,這樣不知不覺就在孩子的心靈上打下父母的“禁律”是不可信的烙印,這就造成教育孩子的困難。

所以我認為要教育好孩子,父母必須對事物的好壞有一個始終如一的定見,不見得是教育孩子的最大禁忌。其次是父母親的意見要一致,在這方麵我總是很注意。我在對小威特進行智育教育和體育教育時常常是先取得妻子的合作。所謂嚴父慈母,如果這裏是指父母意見不同,或者寬嚴不一致的話,那麼這種主張就決不是好的主張。

適當嚴格要求對孩子有好處

老威特的嚴格在編者看來並不過分,因為對孩子嚴格要求,也是一種對孩子的尊重。理想的教育是既給孩子充分的理解和尊重、關愛,同時又伴之嚴格的要求,甚至有必要的批評和懲戒。不過,目前我國很多家庭的現狀卻是家長在學習上對孩子過於苛刻,在其他方麵又對孩子過於溺愛。所以編者建議,父母要藏起一半的愛心,不要過度滿足孩子。要想讓孩子具有勇於承擔責任的勇氣、更強的抗挫折能力、善於等待的耐心和很高的自製力,就要善於使用延遲滿足,對孩子要敢於和善於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