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逢人說項——讚美人才的的法則(2)(3 / 3)

樊噲在稱讚的同時又巧妙地批評了劉邦,欲揚先抑,一片肺腑之言,終於使劉邦專心朝政,使民休養生息,漢朝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在這裏樊噲正是通過劉邦引以為榮的曆史進行勸諫的,終於達到了說服劉邦勤政的目的。

一個人在30歲之後,對於自己所擁有的能力通常已充滿相當的信心。在此時期,若予以嚴格的督促,必可使其發揮出更精湛的才藝。

就一般人來說,由於此時已精通某事,容易誌得意滿而變得高傲。因此,這段時期也可說是削減其銳氣、糾正其缺點、使其能精益求精的最佳階段。但是,當他在摸索階段時,若過分地加以斥責,則原本能施展的才華反而無法伸展。

最好的方法是先給予選擇,待有了成就之後再給予嚴格的督促。

可惜,目前大部分老板的教導工作卻往往采取了相反的方式。

請各位捫心自問:當新進人員或初學者有明顯過失時,你是否認為予以斥責是理所當然的?對於老資格的職員,你是否一味地迎合與稱讚?

如果正是如此,新進人員必然陷於這樣的惡性循環環境中:因犯錯誤而受到指責——被指責之後便退縮不前——缺點並非減少——稱讚的機會越來越少——喪失自信,缺點增加。

如果老板能夠體會到初學者開始時犯錯誤是情有可原的,並找出其優點來加以鼓勵,必可形成一種良性循環。

那就是“老板明知下屬有缺點,也要找出優點來讚揚——下屬因受到讚揚,而產生自信——由於有自信,因此即使受到指責,仍可服從,於是有所進步——由於有進步,所以有更多被讚揚的機會。”

有位教育家曾說:“我們若不斷地讚揚年輕人,他們必會產生自信,此時,我們便予以嚴格督促。這樣,他們仍會對自己的能力深具信心,因而能夠擺脫低落的情緒,接受更進一步的指導。”

身為上司若始終擺出上司的架子或長官的威風,對下屬“雞蛋裏麵挑骨頭”,以此獲得自我陶醉或樂趣,則下屬心理上必會形成“責備的挫折”,在關鍵時刻隻會麻木不仁,以為上司的老毛病又發作了。如此,對事情本身是毫無益處可言的。

美國某工廠曾就工作方麵的評價做了一項實驗,首先將員工分為A、B兩組,記錄雙方作業的進度。A組是在當天進行瑣碎的作業之後,先確認“完成”、“未完成”之後再繼續下一個步驟的。B組則是待所有的工作全部完成之後,再核對工作“完成”與否。

實驗結果顯示,A組的進度遠比B組快。

道理很簡單,進行作業或工作時如果未進行評估即繼續下去,員工的作業效率及學習能力均會降低;反之,在工作中,如果能夠在告一段落時便予以評估,即可提高員工的作業及學習效果。

這便是心理學中的所謂“即時確認”。

這種心理作用也可應用在教導下屬工作上麵。

一般說來,當下屬工作順利時,上司於是易在匆忙之中認為那是理所當然的。下屬由於在感情上較少有所起伏,而變成對工作漠不關心。

反之,在下屬成功時,如果能夠適時地給予讚美,則其學習意願相對地也會提高。

由於一般公司並不適宜以金錢作為達到“即時確認”效果的方式,因此不妨以“讚美的言詞”代替。

讚美本身對於教導下屬確是極有用的手段,隻需看準時機,適時地對下屬加以讚美,往往可使下屬工作的效果大為提高。

要求下屬們朝目標努力時,必須考慮其執行效果。

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套成果確認、正麵評價的體製,同時也要讓大家了解自己的部門,在公司裏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工作成果是得到什麼樣的認同?

在呼籲員工們積極參加改善提案時,如果他們對過程和結果都不甚了解的話,那麼政策的推行就很困難。提案製度做不好的原因,往往就在這裏。

因為,人人都希望被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