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逢人說項——讚美人才的的法則(2)(2 / 3)

其次,對某一行要有一定的造詣,你的讚美才會使內行人接受,並視你為知己好友。還是以唐在忻為例,唐在忻同程硯秋的談話,顯示了這位年輕人對京劇的了解和認識。

程:“你跟昌華學胡琴?”

唐:“嗯,跟周先生學三年了。”

程:“學戲嗎?”

唐:“也學。”

程:“好(含笑點了一下頭),剛才,培鑫說你原來拉餘派老生?”

唐:“是的,他的演出是我拉的,但我喜歡拉青衣,更喜歡你的戲!”

唐:“你的唱腔深沉、細膩、節奏感強、新穎動聽、富於變化,特別是愁戲,感情豐富,包含有豐富的內容……”

程硯秋凝神聽著,目光漸漸變得柔和而深邃了。最後他很高興地說:“好!我們京劇必須提高,就是需要文化水平高的大學生參加進來搞。我歡迎你啊!”後來二人成為摯友。

唐在忻對程硯秋的讚美,處處流露出在京劇方麵的造詣,如果他不深諳此中道理,不能對程派唱腔作出如此內行而別致的評價,程硯秋大師怎麼會輕易歡迎他?

作為曲藝名家,程硯秋身邊不乏崇拜者,讚美之聲也不絕於耳,然而唐在忻在行而頗有見地的精辟分析,爽朗而文雅,深深地打動了程硯秋。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讚美別人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上,隻有站得高才能充分發掘出別人的優點和成就的意義,要注意考察別人的成績或長處的影響範圍,使你的讚美更加具體、貼切,從而達到出奇製勝的效果。

這當然需要在行,需要廣博的知識和較高的素養。

人品是一個基本素質,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重倫理道德的民族。所以人品成為中國人心目中一個非常崇高的東西。無論知識分子,還是從政從商者都視名譽為生命的重要部分。這就是一個讚美中國人的好題材。一次孔子與顏回閑談聊天,談到性情時,孔子頗有吹噓之意地對顏回說:“賢哉,回也!”毛澤東賦詩讚美彭德懷:“山高路遠坑深,大軍縱橫馳奔,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這些讚美之辭都以人品為基點,利用專業化的語言來完成,從中翻出新意來。

地域文化背景、習俗等在讚美他人時也很重要。在西方,上司對下屬的讚美一般情況下可以是“謝謝”、“你幹得很出色”等寥寥數語,而在中國更可能是一頓飯,或者是一支香煙。就國內而言,如果你麵對的是山東人或東北人,你可以豎起大拇指,大喊一句:“好家夥,你真行!”不知情者也許會認為你粗聲大氣,很不禮貌,但是被讚美者肯定會眉飛色舞地大聲回敬一句:“兄弟,你也不賴!”如果你忸忸怩怩,故作文雅,反而會引得大家的不高興。

讓他沉浸在引以為榮之中

每個人發展成長的曆史中,不乏自己引以為自豪、刻骨銘心的事情。對於這些事情,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首肯,如果可以得到其較高的評價和讚美,更是讓人產生弗洛伊德所說的那種“重要人物的感覺”,以此為榮。

蔣介石曾經就任黃埔軍校校長,這是他一生引以為榮的事情。在此期間,蔣介石不僅博得了孫中山先生的厚愛並委以重任,而且也為國民黨軍隊培養出一批傑出的將領,如杜聿明、邱清泉等人。黃埔學生在東征和北伐中取得了輝煌戰果,蔣介石對此常常津津樂道,常常在客人麵前提起。國民黨軍隊中黃埔軍校出身的軍官都知曉他這個癖好,所以大家尊稱他為“校長”,以表對他的崇拜和敬仰之情,蔣介石則樂此不疲,如果有黃埔學生稱他“總座”、“軍座”,他反而會不高興。這是人的本能。

讚美一個人引以為榮的事情,可以使他接受你的建議,從而改正自己一些錯誤的行為,讓我們來看一個利用讚美而勸諫的例子。

楚漢之爭的結果是劉邦打敗了項羽,劉邦心裏自然很驕傲,常常問群臣為何能打敗項羽這個問題,群臣深諳劉邦勝者為王的心理,於是對他讚美不已,劉邦遂產生了自滿情緒,執政的積極性慢慢懈怠下來。一次,他生病整日留在後宮中,下令不見任何人,不理朝政。周勃、灌嬰等許多身經百戰的元勳都找不到辦法。大將樊噲想出一個點子,闖進宮中進諫,他擲地有聲地對劉邦的過去進行了一番讚美:“想當年,陛下和臣等起兵豐沛定天下之時,何等豪情壯誌!上下團結,同甘共苦,打敗了項羽,建立了漢朝基業。”幾句話激起了劉邦的自豪之情,然後樊噲話鋒一轉:“現在天下初定,百廢待興,陛下竟這般精神頹廢,群臣皆為陛下之病終日恐慌不安,陛下卻不見大臣,不理朝政,而獨與太監親近,難道就不記得趙高禍國的教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