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擊敗項羽後,劉邦並未如他這次許諾的那樣,給韓信、彭越那麼多封地,而是封了別的地方,但是他的這次許諾卻是相當有效的,並且向各路諸侯顯示了一條極為重要的政治信息,那就是劉邦在擊敗項羽後,願與諸豪傑共有天下。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何況封國這樣大的賞賜,其誘惑力更大,沒有人會於此時放棄機會,來共享天下。
劉邦在封賞方麵,絕不猶豫,也絕不吝嗇。劉邦與項羽於中原相持不下,不見勝負,項羽又挾持著劉邦的父親和妻子不放。劉邦就想與項羽在談判桌上解決問題。第一次派儒士陸賈去說服項羽,項羽不為所動。劉邦第二次又派侯公往說項王,結果項王被侯公說服,同意以鴻溝為界,共分天下,並歸還劉邦的父親和妻子。這下侯公立了大功。劉邦立即封侯公為平國君,並說:“侯公乃天下辯士,所居傾國,所以要封他為平國君。”
酈食其也是一個辯士,第一次來拜謁劉邦時,劉邦根本就不想見他。但一旦召見,酈食其便勸劉邦以陳留這個富饒的地方為根據地,來發展自己的力量,並幫助劉邦實現了這一謀略,劉邦就因為酈食其的這一策略,立即毫不猶豫地封酈食其為廣野君。酈食其後來又憑他的三寸不爛之舌,去勸說當時的齊王田廣,使田廣與漢王劉邦聯合起來共擊項羽,立下了汗馬功勞。一張嘴頂幾十萬大軍。對這樣的人,劉邦毫不猶豫會加以重用,毫不吝嗇地加以賞封。在劉邦定天下大封功臣的時候,他把那些運籌帷幄的人在有野戰之功的人之前論封行賞,並且把這些人的功勞評價的比野戰之功高,這又是他善於封賞的一個典型表現。因為劉邦抓住的正是他得天下的關鍵方麵。沒有那些智謀之士的通力合作和提供的取勝策劃,隻靠攻城奪地的勝利,劉邦是不能得天下的。後來的曹操曾總結說,行封論賞要以“帷幄之規”為上,以“攻拔之力”為下。所以當那些有野戰之功的人對劉邦重封運籌帷幄的人表現出不滿時,劉邦卻毫不動搖。
當劉邦封陳平為戶牖侯,陳平以自己無野戰之功不敢受封時.劉邦堅決地說:“吾用先生謀,戰勝克敵,這難道不是功勞嗎?”陳平則說:“沒有魏無知這樣的人推薦我,我又怎麼能為陛下盡力呢?”於是劉邦不僅封了陳平,又重新重賞了魏無知這個薦賢之人。當你讀史讀到這個地方時,你是不能不對劉邦的善於使用封賞而歎服的。行封論賞,中間潛藏著勸善、勸人進取的作用。封什麼、賞什麼,都對人的作為有引導的作用。精妙地使用它,用人之術也就可以說掌握了重要的玄機。
行封論賞,是調動人的積極性的最有力的杠杆。正是因為劉邦巧妙地使用這一杠杆,所以天下賢能之士,皆願為他效命,都願為其所用。因為人的任何追求,都是與一定的利益相關的。行封論賞,就像用人之道上的高級潤滑油,能持之以恒地用好它,用人之術,就會真正變成一門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