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少數德品皆優、確有成才希望的下屬開辟道路,甚至將自己兼職的官位讓給他們,以此來滿足他們追求事業的心理要求,使他們盡快成才。
——在采取上述攻心謀略時,領導者可以選用各種靈活多樣的攻心手段,導演出一幕幕令人目不暇接、拍案稱奇的好戲來。在這方麵,我國古代有作為的統治者,都分別創造了具有自己個性特色的攻心“劇目”。諸如:商朝末年西伯侯請薑子牙;戰國時代魏文侯藏書任將,對樂羊深信不疑;燕昭王築黃金台招賢納士;三國時代劉備當著趙雲的麵,將他從亂軍中救出的幼子扔在地上,說:“為一孺子,險折我一員大將”,使趙雲感動得當即跪倒;曹操馬踩青苗,當即削發示眾,以嚴軍紀……所有這一切,都屬於精彩絕妙的攻心行為。
需要指出的是,有些領導者誤以為,攻心謀略隻不過是掌權者為了實現自己的管理目標所玩弄的一種收買人心的政治權術。倘若這樣來認識攻心謀略,那就大錯特錯了。誠然,在中外用人史上,確有不少統治者是通過玩弄政治權術來收買人心的,包括我們在上麵提到的那幾則用人故事,其中有的也摻雜著一些政治權術的成分。但是,那些依靠政治權術來收買人心的統治者,隻能得逞於一時,很難維持長久,一旦下屬識破了他所玩弄的權術,他的攻心企圖也就徹底失敗了。因此,作為一個正直的領導者,他要真正獲得理想的攻心效果,並且將這種攻心效果長期保持下去,使下屬由衷地信任自己、敬佩自己、擁戴自己,隻有一個辦法,就是“以己之心,換人之心”。除此之外,別無他法。這就是攻心謀略的真諦!
賞是管理學上的潤滑劑
封賞是用人的一種重要手段。而這種手段又主要是統禦人的。所以會不會行封論賞,會不會巧妙而策略地使用行封論賞的大權,是考察一個政治家、一個將軍會不會用人的重要標誌。劉邦在行封論賞方麵,是運用最好的開國皇帝之一,正是在這方麵,亦可見出他用人藝術的高超之處。
應該說古代的封賞和今天的獎勵是大不一樣的。今天的獎勵最多是金錢方麵、名譽地位方麵的,而不像古代那樣封賞一大片國土給一個有功之臣。封一片國土給人,是冒著政治上分裂的危險的。但是劉邦卻很善於封賞,封賞起來也很有度。韓信攻下齊地之後,劉邦聽從張良的勸告,在此地封韓信為齊王。這對於韓信這樣一位雖有高才,但卻起於貧寒的人來說,不能不是政治上最大的信任和重用。韓信在作了齊王之後,沒有任何理由來背叛漢王。這正是劉邦善於封賞的最好作用。
劉邦與項羽相爭不下,各自的人馬都苦於戰事,於是兩家談判,劃鴻溝為界,鴻溝以西為劉邦所有,以東為項羽所據。項羽於此時以為天下要平靜一陣,劉邦也想引兵西歸關中。但張良和陳平卻勸劉邦於此時彙集兵馬與項羽決戰。劉邦采納了這一建議,但彙集各路諸侯的命令下達之後,到了彙集的時間和地點,隻有漢王劉邦的兵馬到了,韓信和彭越的兩路大軍卻不到,結果劉邦被項羽擊破,堅壁自守不敢出戰。劉邦很憂慮,就問張良:“韓信、彭越不服從決戰的命令,是為什麼呢?”張良就說:“項羽即將被打敗,韓信、彭越這樣的大將雖有封號,但卻沒有實際的封地,他們不來赴決戰是理所當然的。如果漢王能與他們共分天下,那麼他們立即會來與你會師,尋求與項羽決戰。如果漢王不能與他們共分天下,那麼天下的事就未可知了。如果漢王能把陳以東的地方全部許諾給韓信;把睢陽以北至黃河的地方許諾給彭越,使他們各自為自己的國土去打仗,那項羽就會很容易被擊敗的。”劉邦認為張良的分析是正確的,立即派使者告訴韓信和彭越:“如果你們能與漢王劉邦並力擊楚,楚破之後,齊國的舊地全部歸齊王韓信,睢陽以北至黃河的地方歸彭越。”韓信、彭越聽到劉邦使者的話以後,立即答應與劉邦會師,並力擊敗項羽。其他各路諸侯之兵也答應並力擊楚。於是各路兵馬會於垓下,在韓信的調度下,在垓下將項羽的楚軍重重包圍,一舉消滅楚軍,項羽自殺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