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肝膽相見——信任人才的法則(2)(2 / 3)

管理妙在“恩信並施”

李世民用人最見長的地方,是他善於以恩結士,恩信並施。

李世民在打天下的時候,隋末地方割據勢力的首領劉武周手下的兩位大將尉遲敬德、尋相率眾八千來投降。按通常的作法,是把這些降卒分散,使降將不能再帥舊部。但是李世民卻反其道而行之,仍命這兩人將其舊部,加人大部隊中。李世民的愛將屈突通很害怕這兩個人叛變,就去勸說李世民削弱這兩人的兵權。李世民卻說:“過去蕭王與人推心置腹,所以人人都能盡忠效命,現在我也這樣來委任敬德,又有什麼可疑惑的呢!”正因為李世民對敬德、尋相的信任,這兩個人都成了唐朝的開國元勳,敬德後來在玄武門之變中,為李世民奪取皇位立了汗馬功勞。這都是恩信並施這條原則的效果。

平定天下之後,李世民知道官吏中收受賄賂的人不少,覺得應該加以製止。於是大臣蕭踽就向他提建議,派人私下裏拿上府庫的綢絹去送給官吏,看誰收受。果然有一官吏收了兩匹綢緞。李世民就非常憤怒,下令把這官吏殺了。民部尚書裴矩向李世民力諫:“做官而受賄,是該死罪。但這位官吏受賄卻是陛下派人所為,就是有意陷人於法也,這恐怕不合‘道之以德,齊之以禮’這個原則吧!”李世民聽了裴矩的諫諍之後,馬上悟到自己的做法實際上是表明,他對天下之士沒有一個信任的,這將導致君臣之間的相互猜忌。於是深為悔悟,並召集文武官員五品以上者,把這件事告訴他們,並說:“裴矩能當官力爭,不麵從於朕,倘若每事皆然,天下何憂不治。”

後來,李世民的舊臣長孫順德受人所饋贈的絹,被李世民知道了,就很惋惜地說:“順德如果能有益於國家,朕與他就會共享府庫中的財富,為何貪於收受賄賂呢?”因為這個人過去有功,李世民不想加罪於他,免了他的死罪,並在朝會的時候還賜給這位大臣絹數十匹。大理少卿胡演就非常不解地說:“順德枉法受財,罪不可赦,為什麼還要再贈給他絹呢?”李世民就說:“如果這個人還有人性的話,那麼他得朕賞賜所受到的羞辱就比殺他還令他難受。如果他得了賞賜還不知道要為自己的作為慚愧,那他就如禽獸無二,殺了這樣的人又有何益呢?”李世民這樣對待人的辦法足以對所有人都構成教育和感召。

貞觀六年,李世民的一位外任大臣張公謹死了,李世民第二天就準備去吊唁。管理皇帝生活的官吏就對李世民說:“今天是辰日,按曆法今日不宜哭泣。”勸李世民不要於這日吊唁。李世民則說:“君之於大臣,就像父與子的關係那樣,我哀哭臣的死是情發於哀,安避辰日。”於是前往吊唁,悲慟哀哭以表其情。

從這幾件事上,已足見李世民用人恩信並施的絕妙之處。他正是以此手段攬住不少英雄豪傑之心,反過來,英雄豪傑也因此而樂於為其所用。李勣有出將入相的大才,李世民對他非常器重。一次李勣得了暴疾,醫生說隻有胡子燒成的灰可療治此病。李世民聽說後馬上剪下自己的胡須,為李勳熬藥。李勖當時感動得“頓首出血泣謝。”李世民對李劫說:“我這樣做,是為了社稷,並非為了你,沒有必要謝我。”還有一次李勖陪李世民吃飯,李世民對李劫說:“我在群臣之中尋找可把年幼的太子托付給他的人,群臣中沒有一個人可以比過你。你過去不辜負李密,當然也就不會辜負我。”李勖再一次被感動,高興得豪飲而醉。李世民竟將自己的龍袍禦衣脫下來蓋在李勖的身上。李勖後來果然力佐李治。

當然,“伴君如伴虎”,就是因為君心難測。李世民也有多疑的時候,特別是他的晚年疑心更重,所以也冤屈了不少他過去非常信任的人。但是,在大的方麵,李世民用人一直是恩信並用,恩以結人,信以任人,君臣團結,配合默契,遂有大的作為。

李世民的君臣之信

李世民所用的重臣中,宋公蕭踽,性情狷介,對人要求很嚴格,以至於很教條刻板,所以與同僚多合不來,有一次蕭踽向李世民告發房玄齡說:“玄齡與其中書門下群臣,朋黨不忠,把持權力,陛下卻不知道他們在為非作歹。”李世民對房玄齡的信任是很難讓讒言離間的,所以他對蕭踽說:“卿所說的話難道不是太過分了嗎!人君選賢才以為股肱心膂,當推誠任之。更何況人不可以求全責備,所以人君用人必舍其所短,取其所長。朕雖然算不上聰明,但是也不至於糊塗到連房玄齡這樣的人還看不清。”蕭踽從此也就被李世民所疏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