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肝膽相見——信任人才的法則(2)(1 / 3)

戰國時期,魏文侯任用武將樂羊攻打中山國,而樂羊的兒子樂舒卻是中山國國君姬窟的親信寵臣,因此大臣紛紛議論,要求撤換樂羊。但魏文侯主意已定,命樂羊領兵征討。樂羊為爭取城中百姓,對中山國包圍數月,但圍而不攻。於是,猜忌、攻擊樂羊的奏疏像雪片似的飛到魏文侯案前,說樂羊是在顧及父子之情,建議臨陣易將。而魏文侯卻相信樂羊,不僅不撤換樂羊,還派人到前線慰問。終於,樂羊以極小的代價取得了中山國,百姓們都紛紛投奔歸順。樂羊班師凱旋之日,魏文侯為其舉辦了慶功會,並賞賜樂羊一個大箱子,囑其回家再打開箱子。回到家中,樂羊打開箱子,發現裏麵裝的不是金銀財寶,而是非議、誹謗自己的奏折密信。樂羊為魏文侯的信任所感動。期間,如果沒有魏文侯的知人善用、用人不疑的舉措,任憑樂羊的軍事指揮才能怎樣卓絕超群,也不會取得這場戰爭的勝利。

眼下有些企業領導者對手下人,既想利用人家的才能,又對人家放不下心,總認為人家與他離心離德,這是管理者用人之大忌。

日本鬆下電器公司的前總經理鬆下幸之助說過:用人的關鍵在於信賴,如果對同僚處處設防、半信半疑,將會損害事業的發展。他認為,要得心應手地用人,就必須信任到底,委以全權。

用人不疑,是一條重要的用人原則,要真正做到,確實很難,但並非無章可循。

如何對人信而不疑,並且使對方不致“倒戈”呢?那就要靠力量和睿智。對別人信而不疑的人,如果又具備了力量和睿智,被信賴的人就很難興起“離心”的念頭。說得明白些,一個真正能夠信賴別人的人,一定也會受到別人誠心誠意的信賴,在官場企業中,領導者就應該樹立這樣的信心。

三國時的孫策,十幾歲統帥千軍萬馬,橫掃江東,為建立吳國奠定了基礎。談到他的用人藝術,信任二字,不能不是個顯著特點。重用昔日的交戰敵手太史慈,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太史慈身高七尺七寸,有一身好武功,“長臂善射,弦不虛發”,年方二十,就以智挫州吏而聞名,以後又冒著生命危險營救孔融,更是聲名大振。他的同鄉、揚州刺史劉繇,比孫策搶先一步占據江東。他本想借這種關係,追隨劉繇幹一番事業。可劉繇卻不肯重用他,還對別人說,我要是重用太史慈,不是會惹得天下人笑話嗎?正在這個時候,孫策率領大軍殺到江東,直奔劉繇而來。劉繇派太史慈去孫策那邊偵察情況。太史慈一見孫策,便把不得誌的滿腔鬱憤發泄到孫策身上,跳上馬挺起戟直奔孫策而來。孫策於交戰中虛晃一槍,假裝是刺馬,順手抓住了太史慈手中緊握的戟,太史慈也不甘示弱,一把抓下了孫策頭戴的帽盔。兩個年輕的英雄相搏,真可謂棋逢對手,殺了幾個回合,難以決出勝負,各自隻好罷兵。這以後,太史慈就跟著劉繇逃到了蕪湖。時間不長,在兩軍交戰中被孫策的部隊俘虜。人們以為,這次孫策殺太史慈的機會來了。可卻出人意料,孫策一見太史慈,好像是故友一般,馬上給他鬆了綁,握著他的手說:“還記得咱倆打仗的那回事吧?假如那次我被你捉住,你又該怎麼辦呢?”太史慈又氣又羞,冰冷冷地回答:“這件事我不好估計。”孫策聽後,竟大聲笑起來,他說:“今天的事就算沒事了,咱們共同幹怎麼樣?”當即下令將太史慈的兵馬全部歸還,並且拜他為中郎將。

這一戰劉繇被孫策殺得慘敗,幸存的一萬多兵馬逃到各地。孫策此時也正需要擴充自己的力量,他果斷決定,派太史慈去招納劉繇原來的部下。對此,身邊的許多人都提醒孫策說,這個決定未免太冒風險了,如果太史慈去了不回來怎麼辦?孫策自信地說:“太史慈絕不是那種人,大家盡管放心。”他親自為太史慈設宴送行,緊緊握住他的手說:“什麼時候能完成任務?”太史慈回答:“兩個月之內。”對於他的回答,大多數人都半信半疑,隻有孫策確信不疑。結果過了五十多天,太史慈果然率著招回來的舊部回到了孫策軍中。

孫策得到了太史慈這位戰將,曹操也十分生氣,他費盡心機想將其拉走,結果未能成功。孫策死後,太史慈又跟孫權征戰南北,忠心耿耿,直到臨死的時候,還深情滿懷地表示:孫策、孫權兄弟倆,對我恩重如山,而我報答得卻很不夠。表達了他的一片感恩之情。

孫氏兄弟繼承父業,年少有為,終於霸踞江東,這與善於用人是分不開的。而信任是孫策及其弟孫權用人成功的秘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