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肝膽相見——信任人才的法則(1)(1 / 3)

與下屬建立良好的信任關係,是企業領導力圖達到的一種理想的用人狀態。所謂“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問題的關鍵是:你如何在用權的時候能夠贏得下屬的信任。或者如何使下屬對你的權力支配心甘情願呢?一些領導之所以緊抓住權力,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不信任下屬,怕下屬把事情辦砸了。因此,領導放棄權力的一個前提就是信下屬。

相信下屬

一、對下屬以誠相待

對於人才一旦委以重任,就要推心置腹、肝膽相照。隻有相互信任,才能形成上下“協力同心”的大好局麵,才能贏得人才忠心不渝地獻身事業;切忌對部下懷有戒意,妄自猜疑。

明末亡國之君朱由檢用人猜忌多疑,不相信忠心保國的袁崇煥,結果卻毀了自己的江山。明朝走向滅亡的事例,留給我們的教訓是極為深刻的。

明代著名將領袁崇煥,文武雙全,用兵有方,屢破清兵侵邊。努爾哈赤在他的炮火之下曾受重創。朱由檢未稱帝前就知袁崇煥戰功卓著,才能傑出;稱帝後便下詔任袁崇煥為兵部尚書,並且賜崇煥上方寶劍,委以重兵,鎮守邊關。但是,朱由檢用人多有猜忌,便派人暗中監視袁崇煥。當後金統帥皇太極率兵取道蒙古,向北京方向撲來時,袁崇煥急督師回援,想先敵於北京城下,背護京師,並親自率軍抵廣渠門。朱由檢卻疑忌袁崇煥反叛,不允許他率軍人城休息。

袁崇煥隻得身先士卒與來犯之敵展開激烈戰鬥。正在這時,有謠言說袁崇煥有謀叛之意,後金利用朱由檢的猜疑心,其實後金在這裏運用的則是反問計。閹黨餘孽也趁機起哄,誣害袁崇煥。朱由檢不問是非,終將袁崇煥以謀叛罪處死。朱由檢為人猜忌多疑,且武斷專橫,未經調查便冤殺崇煥,這實是自取滅亡。無怪乎後人在總結明朝滅亡原因時說:自從崇煥死後,邊境的戰亂就沒有停息過,再也沒有傑出的人才能夠阻止清兵的侵犯,可以說明代的亡國與朱由檢用人多疑有著密切的關係。

二、給受挫者成功的機會

世間任何人的經曆,都不會一帆風順,常勝將軍是不多見的。人在孩提時學走路摔跤,在學遊泳時喝幾口水,都是常事。所以,下屬任務完成得不好,或出現失誤,領導者一定不要大驚小怪。隻要幫助他正確對待,認真總結經驗教訓,下屬必然產生有負領導重托的自責感和將功補過的決心,勢必為今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受挫者受挫的原因是多方麵的,有主觀的、客觀的,還有領導者決策指揮的原因等。如果一出現失誤,領導者對受挫者隻是一味地指責、埋怨、批評、訓斥,而不給予絲毫的溫暖和善意的幫助,定會冷了部下的心,甚至使其產生叛逆心理。

春秋時期,秦穆公派大將孟明視率軍遠襲鄭國,在崤山處被晉軍擊敗。按常規,喪師辱國,輕則受罰,重則斬首。而秦穆公卻身穿白裝,親自到城外迎接孟明視等三位敗將,當著軍隊的麵失聲痛哭,並安慰孟明視等人說,這一次出兵失敗是我決策的錯誤,你們沒有罪,請別介意。同時,仍把指揮全國軍隊的權力交給孟明視。結果在以後的戰爭中,孟明視等將士屢建戰功。

所以說,領導者對於失敗者的正確態度應該是:先弄清失敗的原因,再看他受挫後的態度,是心灰意冷還是重整旗鼓,是怨天尤人還是引咎自責,是滿不在乎還是羞愧難當,再根據其反應對症下藥。

這樣一來,你不僅是位老練的領導,下屬還會很樂意地為您效力。

三、領導者不為俗議所左右

領導者與屬下都生活在塵世中間,世俗之眾對人皆免不了七嘴八舌、說長道短。為領導者所重用的人自然是被議論的對象。有的出於妒嫉心理或出於自身利害,散布流言蜚語,甚至無中生有,惡意中傷。這時領導者如果頭腦不清醒,就會為俗議和讒言所左右,對所信任的人生疑。所以,領導者要真正做到無所猜忌,就必須對世俗偏見、流言蜚語、妒嫉心理保持高度警惕,不受其影響和左右。隻有信任下屬,才能正確對待所用之人。

四、用人要有廣闊的胸懷

有的管理者,隻允許手下的人能力、知識、才華低於自己,功勞小於自己,才可以信你、用你;反之,如果你的才華、能力高於他,他就會疑神疑鬼。“功高震主,才高招忌”,正是對此種情況的高度概括。袁紹殺田豐,曹操殺楊修,無不是心胸狹隘所致。它告誡人們:管理者必須氣度恢弘,才能做到信人不貳,始終不渝,才能用好那些超過自己的人。否則,手下人就會聰明不可用盡,才能不可使盡,見好即收,略顯而止,甚至激流勇退。如此一來,隻能浪費人才的效能,影響事業的發展。凶此,我們說信任是企業的命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