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琢璞成器——培養人才的法則(3)(2 / 3)

發現與順勢育人

在美國,有一位“樹根雕刻家”,善於利用樹根的天然形狀,順勢雕刻成栩栩如生的人和動物。這門獨特的藝術,給研究“人才成敗”的科普作家葉永烈予以有益的啟示,他寫了一篇題為《順勢成才》的文章,指出:“人才也與樹根一樣,千姿百態。不論是選拔人才的‘伯樂’,還是人才本身,都應具有‘樹根雕刻家’的眼光,善於根據人才的特點,‘順勢成才’。”

關於“順勢成才”,嚴格地說,當指人才本身;對於“伯樂”,應稱之謂“順勢育才”。在人才通向成功的征途上,“順勢育才”往往與“順勢成才”相輔而行。就說葉永烈所列舉的“順勢成才”的典型吧,對“伯樂”而言,皆可謂“順勢育才”的典型。對此,不妨作些分析。

著名田徑運動員朱建華,原是一個蒼白而瘦削的“綠豆芽”式的孩子。他雖具備了跳高運動員的素質——腳又細又長,俗稱“羊腳骨”,卻不喜歡運動。可以設想,若無教練的發現、培育,任其自然發展,運動健將之前的朱建華,很可能是位文弱的書生。

在首都劇壇上轟動一時的“女花臉”齊嘯雲,本是外貿部的一名工作人員。她雖有“腦後音”這京劇界難得的條件,卻把京劇當做業餘愛好,專攻英語。可以設想,若無京劇老前輩的發現、指點,這位年過四十、又有專長的婦女,豈能改行從藝,大放異彩?

這些“順勢育才”的典型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在前輩發現之前,對已具有的成才之“勢”——“羊腳骨”、“腦後音”等,自己竟無覺察。顯然,在這種情況下,若無前輩的“順勢育才”,所謂的“順勢成才”也就無從談起。退一步說,即使本人有所覺察而“順勢成才”,若無名師的培育,難免多走歪路,甚至難以達到本可以達到的水平。人才的成功,雖主要在於人才的自我努力——一般表現為“順勢成才”,但“順勢育才”往往以前提或條件的方式為其輔佐,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順勢育才”作為培育人才的一種方法,可簡稱為順勢法。

那麼,如何運用此法而“順勢”育才呢?這還得從“腦後音”、“羊腳骨”談起。這些成才之“勢”,較為獨特,很可能因此給人以錯覺:把它們視為藝術、體育界的特例,甚至歸結為某些人的得天獨厚的特質,望“勢”興歎。若有這種看法,就會在無形之中束縛自己識“勢”的眼力。其實,各個領域都有其“腦後音”、“羊腳骨”,隻是表現的形態不盡相同罷了。以科技界為例,居裏夫人的“非凡的好奇心”、達爾文的“精細的觀察力”,堪稱為科技人才的“音”、“骨”。不論是生理上的“腦後音”、“羊腳骨”,還是思維上的好奇心、觀察力,皆是先天稟賦與後天錘煉的綜合效應,尤其後者為重。所以從實質上看問題,“音”、“骨”等成才之“勢”,實乃人才在成長中逐漸形成的某些專長。有了這樣的認識,就能增強識“勢”的眼力,敏銳地發現那些以各種形態表現其成才之“勢”的潛人才。

然而,正在成長中的人才,畢竟有別於任人雕刻的樹根,具有自我雕刻的意識和能力。對這個根本性的區別有較深的認識,才有可能真正領悟“順勢”之奧妙,有效地運用此法而育才。“腦後音”、“羊腳骨”等成才之“勢”,在未被本人認識之時,是靜態的,任其自然,還會自我蛻化、消失;當本人認識之後,則呈動態,化為“順勢成才”的動力,並在其才的實踐中逐步地發展、提高。“順勢”,當“順”動態之“勢”。善用順勢法育才的領導者,一旦發現某人所具有的成才之“勢”,立即“完璧歸趙”——盡快讓本人意識到自己的所有。也就是說,潛人才所具有的成才之“勢”,由育才者的敏銳發現轉化為被育者的自我意識。與此相應,天縱英才的使命感日趨增強。兩者的有機結合,方能實現這個轉化。